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書評與心得:《步兵攻擊 - 經驗與教訓》

本書《步兵攻擊 – 經驗與教訓》,是二戰德軍名將艾爾溫‧隆美爾(ErwinRommel)於他擔任中校教官時,對他一次大戰的前線基層經驗總結。國內由陸軍官校的黃竣民軍官翻譯,雖然是本老書,但對照今天仍有可借鏡之處。
這本書是經驗總結,內容多為隆美爾擔任少尉、中尉軍官時的作戰經驗,以及事後檢討與分析。所以有很多軍事性或是專業性的用語,以及不甚清楚的地圖可以看,對於非軍事愛好者的讀者來說,會很難讀。但若省略其中,僅看其作戰的思維與環境,則可觀之處則不少。
簡單來說,就是書的標題:「經驗」
名將之所以成為名將,隆美爾絕非是橫空出世的天才,若對他二戰的戰略戰術思想有所了解的話,這本書可視作理解其思維來源的參考。也就是說隆美爾靠的是他的經驗,且不會執著在累積出的寶貴經驗,還懂得反省思考,靈活運用。
他的心靈絕對不是封閉的,而是隨著目標可以做彈性的變化。即使以他身為中尉軍官的身分,作戰時也會記得德軍的戰略方向與戰術目標,不會滿足於完成上級的指示,而是會積極的朝著大方向與大目標前進。這是一個有宏觀性思考的人,以及不拘泥過去,著重現實的人才能做到的。
他的一戰戰果大致上可以總結幾個讓人驚奇的地方。
在法國,以少尉軍官的身分,率領排級的部隊,俘虜了數百名以上的法軍。
在義大利的戰役,隆美爾中尉的單位俘虜了成千上萬的義大利軍,還包括營長與團長級的大批軍官。所以獲得德國最高榮譽勳章,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麼,我們該怎樣評價這位步兵軍官的表現?戰術上,機警、勇敢也可以被解讀為躁進、莽夫,但實績可以證明到底是前者還後者。而實績的產生,來自於平時的要求與訓練,與身先士卒的精神。
在書中的行動描述,我們要看的是他背後的思維跟判斷準則,如在義大利的行動中,一旦掌握到義軍的特質,是訓練低落、士氣低下,且不少人還有親德態度,隆美爾的行動準則總是以進攻優先。換句話說,打擊敵人心靈遠比打擊裝備要來得有用,只要敵軍心理上感受到他是毫無勝算的,那麼投降就會成為唯一的選擇。(註:這跟現代軍事行動講的是不是很像?)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這句話當兵的人都聽過,但隆美爾在死傷部下後說這話,格外令人深思。整本書從一開始到最後,都會看到隆美爾注重經驗,一旦發現在機槍與火炮攻擊下,軍隊根本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防禦,必須挖出夠深的掩體才可以。之後的行動,就很常看到他強調構築工事的重要性。
偵查需要大膽心細,保持緘默是必要的,他可以不停派出偵查組,偵查組也少有被發現,這充分表示德國軍隊訓練的紮實。百人的縱隊隱蔽前進,是在嚴格的訓練下鍛鍊的。這些口號平常聽到爛掉,但卻是從真實戰場的經驗中獲得。
此外,身先士卒的精神,與士兵同甘苦的表現,遵守戰爭遊戲的規則,都可以從隆美爾身為初級指揮官時看出。日後二戰其縱橫戰場的表現,並非是一朝一夕而來,而是有多年經驗的淬鍊與自我要求所致。
總之,筆者推薦各位這本書,看得懂的看門道,看不懂得也可以看故事,相信對各位是有幫助的。

個人心得
經驗、經驗、經驗
講來容易做來難,經驗之寶貴,有多少人會注意!
軍隊是很極端的狀態,在我們一般的生活工作上,又有多少人會重視這點?嘴巴說說的、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多,切實記取教訓的人少,能夠不死抱過去經驗的人更少。
台灣人重視、也不重視經驗,更正確的講法是重視自己、輕視他人的。看兩本書就覺得自己會了,覺得自己可以出將入相者,讀者可以在身邊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是這樣。
隆美爾的經驗,讀者不是軍事愛好者的人可能不清楚,從他的手記與其他作家的紀錄,其實可以看出他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例如他在北非經驗過英美巨大的航空優勢,就馬上體會到運動戰已經不可能,隨即修正自己的看法。在手記中可以看出,他也具有戰略眼,豪賭一把下去的理由,也不全是個性,而是深知此戰役不勝,國家就輸了。(註:所以注重眼前的戰術勝利、步步為營的意義,不過是拖延最終的失敗,那為何不現在就大膽推進,求取全面的勝利?)
在西線的初戰失利,隆美爾知道在英美巨大的航空優勢下,反擊已經無法取得全面勝利,西線的失敗只是遲早的,既然橫豎都是會失敗,那麼讓英美聯軍進入德國,總是比蘇俄進來要好得多。以此希望提出政治性解決,但希特勒否決了此一提議,日後更捲入刺殺希特勒的陰謀,最後自殺身亡保存家人。
讀者是否想過,這是躁進的戰術家會幹的事?
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是保守主義者,我們都希望事情的發展,會照著原有的經驗走,不會脫離過去的軌跡太遠。所以,我們也失去了想像力,保守變成了反動,抗拒一切的改變,理想者變成了嘲諷的對象。
經驗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筆者的個人經驗:「經驗無比寶貴」
不管是產業上、教育業中還是我們的政治環境,重視經驗並不是墨守成規,更應該說是讓你可以更加「理解現狀」的手段。想要改變,不先理解現狀的邏輯,是要怎麼去改變?(註:現狀再怎樣荒誕不經,但就是存在的現實,了解後才具有突破現狀的可能。)
做產業,實事求是,累積經驗至為重要,從經驗中獲得現狀的合理與否,才能找出改善的空間。教育業中,教書也是一門學問,讓不想念書的人找到一條路,讓想念的人更加精進,教學手段與方法絕對不是「不爽不要念」一筆帶過。
政治上就更不用提了,明知道會更糟,早知道其人無能,卻仍要找一百個理由開脫,說服自己的偏執意識形態是理性的,那麼被罵也是自找。
最後,筆者個人的抱怨是:「實務經驗在台灣,根本就不重要,你要獲得的【實務】經驗,是迎合上層階級的喜好,還要有禮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