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part37 個人的教育現場觀察

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要稍微談一下個人經驗,沒有什麼經濟或是社會學的理論要講。主要題目是,關於中學生對於歧視、階級意識這些的態度。
筆者大概可以想像的到,為什麼現在的鍵盤大學生,普遍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歧視心態,一旦被罵就直覺認為都是別人在抹黑,或是放大絕招說人是「酸葡萄」。總之,沒有半點想要面對,或是檢討一下自己到底是否有這類行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逃避、掩飾,總之就是想要讓自己安全下莊。
因為,中學生絕大部分都沒有面對歧視行為的訓練,或者說根本就沒機會碰到。一般學校,只有少數老師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大部分的老師遇到行為比較離群,或是心態還不夠成熟的學生時,多半是要求快速「社會化」,而不是要其他同學多有包容體諒的心。(註:畢竟大多數老師都沒有受過相關訓練,要他們在本科外去多學這些,時間真的不夠)
在學校與班級經營上,筆者看到的是與過去二十多年來沒兩樣的狀況,行為舉止較為與眾不同者,會受到同儕排擠甚至是老師的排擠,在教師辦公室聽這些抱怨多了,真的會讓人麻木。
原因原來就是出在一代代的複製,考得上師大以上的人,以前的成績自然不會差,這批成績好的考試高手進入師範體系前,基本上就是屬於中學裡的菁英分子,上了大學後也當然遇不到這些離群值特別高的人,更不要說學著怎麼面對了。
這是老師的錯嗎?也不見得,因為以前有分班,老師上課就是用同樣的態度帶學生,既然這樣,學生成長的歷程完全沒有相關處理歧視心態的經驗,很意外嗎?然後這批菁英進入學校,突然面對到常態分班後形形色色的學生,選擇的處理方法也往往是最簡單,相對來說最安全的做法 – 跟其他人一樣。
筆者上課會問一些社會的問題,邏輯的概念等等,其實這些小朋友並不笨,不管成績好還是壞,大多數都有判斷是非對錯的基本能力,只要你把正確的資訊給他們看,他們做出的價值判斷並不會與成人差太多。
差別在於,成人有偏見,小鬼們還沒形成,對他們講比較標準的問題,將心比心的問題,不僅聽得懂也願意去想,一旦發現矛盾衝突之處,主動提問的比成年人還要積極。他們並不畏懼權威,因為還不懂得權威到底是權威在哪,但他們知道一個老師要可以服人,要拿理字出來,拿知識秀出來,而不是用身分與地位壓人。
成人的偏見往往會影響小朋友們,不少社會問題拿到課堂上講,一般來說的回答都會很符合Common Sense。例如最近很夯的雙屍案跟核四工安等等,他們是可以輕易分出,雙屍案的嫌犯「看來很像是犯案者只是沒證據」,跟「檢察官找不到一刀斃命的證據」是差在哪,也可以理解假設真的找不到證據,押人逼供是不對的。對他們來說,核能實在太科幻,但要分辨出核能很安全,跟核四工程很安全是兩碼子事,也是再清楚不過的事。
那麼,歧視心態會久久不散,說穿了就是「根本就沒教過」!
沒教你面對歧視心態,要如何自我反省,沒學過怎樣分辨何謂歧視行為,那自然長大後也不會知道。階級的歧視就存在這其中,小朋友在此階段,還可以分得出一個同學的背景不好,導致他成績不好,還是他天生下來就很笨學不會。是有錢才有機會,還是有機會所以有錢,小朋友可不會蠢到分不出來。會分不出來,說個不好聽的,筆者個人的詢問結果,往往是「其他老師根本沒把資訊完整呈現」。(註:不呈現也罷,多的是強加道德標準給學生的。)
筆者個人遇到的案例太多了,多到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不是個案。畢竟跑了好幾個縣市,在不同的地方都待過,碰到的狀況總是差不多。有好奇心的學生問老師一些最新的新聞焦點,往往得到不是正面的回應,這久而久之有老師被學生厭惡,也是沒辦法的。
在這年紀,多半的小朋友其實都沒有甚麼階級意識,歧視的行為是可以被糾正的,心態也是可以讓其反思的。那到底為什麼長大後會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鬼樣子?
筆者個人的想法比較單純,一者上了高中之後,由於之前的考試會把人分流得很清楚,第一志願與第三志願,考上國立前段大學的比例完全不同,這意即同質性高的人會聚集在一起。二者是隨年紀成長,會愈發加強自己的偏見,這個偏見來自於家庭背景與需要,一個家境富裕者很容易開始把低階級的苦難視為理所當然,用來說服自己屬於菁英,催眠自身能力優秀,藉以合理化自身的優勢地位。
當然,筆者只希望,教過出去的學生,英文可以差一點點,數學可以計算錯誤,但在這些問題上,可不要理所當然到底,或是凡是相對主義,用來合理化自身的藉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8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上月底某個組搬到市中心去,這月底有另外兩個組會搬進來我們這間辦公室;會發生甚麼奇杷事還未能預測。 有一位同事R是前年轉去該組的,待得很開心,如今要搬回來,預告要投訴前一陣子發生的不愉快;起因是小主管G在郵件裡寫出了她的名字,說她沒有好好處理客人的要求。R新仇和舊恨碰撞一起,隨著時間增加利息,這回說
Thumbnail
夜行性動物,據說屬貓 宵夜基本上是泡麵 聽說這陣子有梅雨,昨晚凌晨確實下了半小時 蛾子這幾天開始會猛力地爬,就是那種感覺很有興趣的那種 需要充電會等人拍,就像是要做點儀式般 有時也會配合小睡,也會瞇眼睛假睡....(笑) 似乎不愛水煮的食物,可能有點生味,特別是蔬菜和魚類 舉例說 香煎甜椒(O
Thumbnail
哈佛大學入學申請錄取率已經連續4年落在3.2%~3.6%,不到4%。對比台大的錄取率10%,差異接近3倍。 近四年期間,錄取名額大致上都維持在1,950人左右,而申請人數則在55,000人上下。
Thumbnail
直接給結論,「哈佛大學畢業有多少? 」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如同國內的就業統計數據一樣,薪水高低只會和產業別作連動,而不會是畢業學校。那些選錯科系的名校畢業生,薪水真的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教育科系,念教育可能得準備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
Thumbnail
他們都有自己的標準和原則,這樣的人、他們的氣質,才是能從一票拜金女或普信男中脫穎而出的,那朵高嶺之花。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我們不必受外界質疑我們沒在那個年紀做到什麼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本來就不同,在我們自己的時區裡面,一切都是準時的。
Thumbnail
電影《一一》中提到,「我只能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後面,這樣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了呢?」。人的眼睛永遠看不到自己,因此「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的問題,似乎變的無跡可尋,因為看不見,所以無法輕易的確認。
Thumbnail
今早看了影評〈好的結局如何解救一部電影〉,更覺驚訝,怎完全與自己感想相反。雖然這也是很正常,畢竟對方是專業影評人,我只是沒事追劇的阿嫂,純看熱鬧、看全智賢,但追了兩季《屍戰朝鮮》,總有些意見想要分享。 每個人對電影、小說的審美觀全然不同,而審美觀一旦養成便難以撼動,故也無對錯、高尚之分;像有人喜看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精挑細選了一件很喜歡的服裝,卻被別人批評「很奇怪」」,甚至引來不友善的注目禮?在1920年代中期,臺灣女性大多還在流行傳統大襟衫和西式裙的混搭,這時的廖貴就已經穿起全套的洋裝──她又會引起怎麼樣的風波呢?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上月底某個組搬到市中心去,這月底有另外兩個組會搬進來我們這間辦公室;會發生甚麼奇杷事還未能預測。 有一位同事R是前年轉去該組的,待得很開心,如今要搬回來,預告要投訴前一陣子發生的不愉快;起因是小主管G在郵件裡寫出了她的名字,說她沒有好好處理客人的要求。R新仇和舊恨碰撞一起,隨著時間增加利息,這回說
Thumbnail
夜行性動物,據說屬貓 宵夜基本上是泡麵 聽說這陣子有梅雨,昨晚凌晨確實下了半小時 蛾子這幾天開始會猛力地爬,就是那種感覺很有興趣的那種 需要充電會等人拍,就像是要做點儀式般 有時也會配合小睡,也會瞇眼睛假睡....(笑) 似乎不愛水煮的食物,可能有點生味,特別是蔬菜和魚類 舉例說 香煎甜椒(O
Thumbnail
哈佛大學入學申請錄取率已經連續4年落在3.2%~3.6%,不到4%。對比台大的錄取率10%,差異接近3倍。 近四年期間,錄取名額大致上都維持在1,950人左右,而申請人數則在55,000人上下。
Thumbnail
直接給結論,「哈佛大學畢業有多少? 」其實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如同國內的就業統計數據一樣,薪水高低只會和產業別作連動,而不會是畢業學校。那些選錯科系的名校畢業生,薪水真的是差強人意… 尤其是教育科系,念教育可能得準備終生都是低收入水平。
Thumbnail
他們都有自己的標準和原則,這樣的人、他們的氣質,才是能從一票拜金女或普信男中脫穎而出的,那朵高嶺之花。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我們不必受外界質疑我們沒在那個年紀做到什麼事情,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本來就不同,在我們自己的時區裡面,一切都是準時的。
Thumbnail
電影《一一》中提到,「我只能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後面,這樣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了呢?」。人的眼睛永遠看不到自己,因此「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的問題,似乎變的無跡可尋,因為看不見,所以無法輕易的確認。
Thumbnail
今早看了影評〈好的結局如何解救一部電影〉,更覺驚訝,怎完全與自己感想相反。雖然這也是很正常,畢竟對方是專業影評人,我只是沒事追劇的阿嫂,純看熱鬧、看全智賢,但追了兩季《屍戰朝鮮》,總有些意見想要分享。 每個人對電影、小說的審美觀全然不同,而審美觀一旦養成便難以撼動,故也無對錯、高尚之分;像有人喜看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精挑細選了一件很喜歡的服裝,卻被別人批評「很奇怪」」,甚至引來不友善的注目禮?在1920年代中期,臺灣女性大多還在流行傳統大襟衫和西式裙的混搭,這時的廖貴就已經穿起全套的洋裝──她又會引起怎麼樣的風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