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死亡不是為了無所畏懼,而是能活得更好

討論死亡不是為了無所畏懼,而是能活得更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說真的,談到死亡這檔事,再厲害的大人也會感到詞窮,畢竟這無法「經驗累積」,也沒有「過來人」現身說法,連「同理心」都很難培養,唯一能發揮的大概只有「想像力」,而無止盡的胡思亂想剛好讓人更...恐懼。

上網求救?一堆生命教育的主題繪本等著你,不過你也知道繪本那些「點到為止」或是蒙上一層美麗薄紗式的說法,已經無法招架現實生活中各種情緒和疑問的重擊,布滿裂紋的生活表面暗示著你,若無法和孩子談論生死,或許最大過不去的是自己。

翻開《讓孩子學會道別》這本與11歲女兒談論死亡的小書,沒有修飾也毫不矯情,從分享彼此感受開始,隨著作者的思緒流轉探觸各類議題;透過書裡的對話,我驚訝於「未知」這個本質,原來不只給人類帶來豐富的思想資產,也打破了任何階級與權力關係,誰都沒有比較多的資訊,在「死亡」之前人人平等。

有天我和女兒為某件事爭執不休,氣氛僵持好一陣子,最後我緩緩地告訴她:「媽媽這麼在意這件事,不是為了要講贏你或者證明我是對的。而是希望未來有天當我不在你身邊或離開的時候,妳能因為有了正確的觀念做出比較好的選擇,記得我們曾經有過這些討論,至少可以當個參考。」

原本氣沖沖的她突然回頭定睛看我:「妳幹嘛說這種話,妳為什麼會離開我?」

「我不是在說氣話,人一出生後就開始邁向死亡,每個人一直都在這條路上,不是嗎?」

「就算這樣,你為什麼突然這樣說,有發生甚麼事嗎?」我感覺女兒瞬間緊繃起來;記得她小時候我們曾為了寵物離世聊過死亡,顯然對這議題也需要隨著成長同步更新。

「真的沒發生什麼事,妳很害怕我離開嗎?是離開?還是死亡呢?」我問她。

「後面那個。」

「ㄟ,妳連說也不敢說啊。」

跳出事情框架,我把內心深處的擔憂赤裸裸雙手奉上,意外鬆動各自的堅持,於是我們一起轉個彎,開始這場談論死亡的對話。

我:你幹嘛不敢說死這個字?是因為害怕嗎?

女兒:不是說不吉祥嗎?我不會害怕死亡,但是會害怕『突然』死亡。

我:不吉祥的這種說法,我覺得就是一種逃避,暗示大家別再說下去,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文化,在其他地方應該沒那麼忌諱。你還記得看過『可可夜總會』嗎?從墨西哥亡靈節為發想起源的故事,感覺就很溫馨歡樂。

女兒:我記得。那部片意思是被遺忘了才是真正的死亡;不然每個人都會死,死亡沒那麼特別的意思。

我:對啊,我自己蠻喜歡這個意義,『活在誰的心中』不再只是一種安慰說法而已,有些人死了之後還比活在世界上的時候被更多人想起,說到這點也還蠻諷刺的就是了。

女兒:誰啊?妳舉個例子。

我:像是一些偉人啊、革命先烈啊,或是各種迫害事件的受難者,小說、電影裡很多這種故事,身旁某個人死了之後,才開始讓大家回憶起過去點點滴滴。說到這裡,我突然聯想到富蘭克林說:『有些人25歲就死了,直到75歲才被埋葬』,妳猜猜看這是甚麼意思?

女兒:嗯,意思是「白活」嗎?還是生不如死?

我:應該是指失去自我的活著,無法追求勇氣和夢想的人生,其實跟死了沒甚麼兩樣。比較偏向妳說的「白活」,不過說不定這樣的人的確感覺生不如死,這句話應該是鼓勵大家要保留對人生的熱情和夢想吧。

女兒:對啊這就是我說害怕「突然」死亡的原因,如果是正常狀態,人變老了然後死亡,我覺得沒甚麼好怕的,可是我有想做的事情還沒做,或是還有「責任」照顧別人,我就會很害怕意外發生在我身上。

我:喔,我以為小孩不會這樣想耶。我的確就像妳說的這樣,本來想去高空彈跳、嘗試滑翔翼,可是看到那張切結書,我就會想到妳,然後想想算了,別冒險了;有時候想去很遠的地方旅行,就會想說等妳大一點再說吧,萬一發生甚麼事怎麼辦?這算是妳說的那種「責任」吧!

女兒:嗯,你可以不用這樣啦,去做妳想做的事啊。

我:想做的事情有很多,我就暫時排序風險比較低的活動就好啦。不過,難道「害怕意外」也是妳不敢嘗試很多新事物的原因嗎?其實年輕的時候沒有「責任」照顧誰啊,不就是希望你們盡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嗎?

女兒:嗯對耶…我現在的確沒有什麼責任,那我為什麼會害怕呢?可是媽媽,我同學的爸媽跟妳剛好相反,他們不希望小孩去做很危險的活動啊,那這到底誰對誰錯呢?

我:妳說的很好,我們剛剛聊了這麼多,這就是代表「死亡」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的最佳案例。我跟妳說個真實故事,有一個紐西蘭爸爸他到台灣來找他的兒子,因為他的兒子喜歡到世界各地爬山,結果來台灣爬阿里山之後就失蹤了,找了很久很久都沒有找到,但是他卻和幫助他的警察、原住民變成了好朋友,南投九二一重建還回來台灣幫忙蓋房子。後來有人問他會不會後悔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到處爬山探險,他說:「至少兒子死在他最愛的山林裡,到死前都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女兒:挖,好感動喔,妳也這樣想嗎?

我:嗯,我的確是這樣想,可是我每次看《眠月之山:一個紐西蘭父親的台灣尋子奇緣》(Mountain of the Sleeping Moon)就會眼淚一直流,偷偷跟妳說一個祕密,我其實會「預想」很多情境讓自己做心理準備,因為我知道太難太難承受失去自己深愛的人了。

女兒:嗯,妳不要再亂想了,就算我們分開也一定會記得彼此。可是媽媽,妳看活到一百歲的阿祖,有時候會忘記現在發生的事,也會忘記我們是誰,要想很久才想得起來,活得很久就很好嗎?

我:記不記得阿嬤說她每次推著阿祖去社區中庭時,總會有許多年輕老人們又是拍手又是驚嘆地圍繞阿祖,爭先恐後地過來摸摸她的手「沾沾福氣」。在大部分人心中,阿祖只有一般老化、退化,無病無痛,算是非常健康的人瑞,但是我不知道阿祖心裡面真正的想法,現在她不太能出門,有時候她看到我就會很容易哭,跟以前我印象中開朗的她很不一樣;不過她會說:「嗯,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妳們要常來看我喔。」我無法判斷到底她是因為想要繼續這樣的人生,還是因為恐懼未知的死亡,所以想要活下去。

女兒:嗯,人好像不能決定自己何時死亡,難怪老人們都很怕死,那種很接近又不知道何時的感覺,我想起來也很不舒服。

我:我最近看一本法國媽媽也是跟11歲女兒討論死亡的小書,書裡面有一句話:『說到死亡,我們能作主的地方很少。』所以就應該把握自己自己「活」的時候啊

女兒:自殺算是自己決定要死亡的方法吧!

我:嗯,自殺跟安樂死都算是吧,安樂死在某些國家是可以申請也是合法的,妳還記得傅達仁爺爺去瑞士申請安樂死的新聞嗎?還有最近在談「放棄急救」的新聞,我也在想誰可以替自己決定生死呢?

女兒:我記得那些新聞,可是那些都跟老了之後覺得身體不舒服才有這些問題。我想說的是上次跟爸爸一起看「神風特攻隊」的電影,還有恐怖攻擊的那種自殺行為。

我:挖,這些自殺式攻擊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妳為什麼會提到這個呢?而不是社會新聞裡常報導的那些自殺事件。

女兒:妳不覺得很奇怪嗎?自殺攻擊就是英雄,自己自殺就會被說不勇敢,難道勇不勇敢也是別人認定的嗎?

我:嗯,聽起來妳覺得有點不服氣?也許大家認為用「勇敢」去形容這樣的行為是一種鼓勵意味,為了不誤導別人,我們討論自殺的時候會非常小心。

女兒:我只是覺得一個人要完全沒有夢想、沒有期待才會想結束一切,自殺也會痛苦,當那個人決定要這麼做的時候,一定有很大的決心吧。

我:妳提了一個好問題耶!我想到法國有本小說《找死專賣店》(Le Magasin des Suicides),後來也改編成動畫非常好看,裡面就有提到妳好奇的問題。等妳到12歲,我們一起看這部動畫,說不定我們能找到更多想法,而不是只限於自己的想像和經驗。

女兒:抗議抗議!為什麼要設定12歲啊?

我:唉呦,這麼重要的議題需要好好思考耶,妳就當作是讓大人準備久一點、多一點,不然怎麼招架小孩子那麼多問題!

喝口水,我們母女倆暫時打住聊到這裡,回到最初爭執的事件我發現自己心頭竟然輕鬆許多。把日常生活的細節放在人生漫長(而且還不斷地被醫學延長)的旅程裡,似乎比較容易做出「優先排序」,實踐「抓大放小」的原則,這樣的判斷放在其他人際關係裡也很實用,面對生活紛沓而來的大小雜事,顯得更從容自在,自己創造時間上、心理上的「餘裕」,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出生那刻起就是死亡倒數,只是我們不知道數字有多少,想到這裡,還能浪費時間在不對的人事物上嗎?


raw-image


avatar-img
羅怡君的沙龍
119會員
29內容數
這裡的文章給大人看,小孩更適合服用。 寫作靈感來自於讀書會裡的孩子群,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家,也是當代的受難者,他們的提問、苦惱與自答,彷彿是各自書寫的秘密小誌。也許從一本小說開始、從一個問題出發,隨著臥底大人的試探與紀錄,開展出孩子們可實踐的生活計畫與思辨對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羅怡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家孩子愛面子、臉皮薄,隨便說他幾句就臉紅,有時候還會惱羞成怒…」這些話耳熟嗎? 你會怎麼對待這樣的孩子呢? 小心地用字遣詞? 或者反而想訓練他們臉皮厚一點? 小心!他們很有可能變成這樣的大人.....
沒了聯考來了基測、沒了基測生出會考、拒絕大考也有各項甄選面試…,幾十年來我們極力想擺脫加諸孩子身上的考試枷鎖仍舊如此牢不可破,有趣的是教育政策積極消滅考試的形式,坊間巷弄間總是可以生出一堆名堂,「驗收」學習成果給家長一個交待。  我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巨手擺佈,卻找不出這手的主人是誰。
分二手菸比菸本身更毒,人生的二手經驗也是。 正是因為人生經驗獨一無二不能重來,許多大人們在孩子面前提起回憶往事,總會有那麼一點優越感,即使是悲慘故事也能以「過來人」的姿態掏出建議趾高氣揚,更別提英雄事蹟成功經驗,還能自己歸納總結成功因素,當作至寶一樣地傳授給「受教的下一代」。
「我家孩子愛面子、臉皮薄,隨便說他幾句就臉紅,有時候還會惱羞成怒…」這些話耳熟嗎? 你會怎麼對待這樣的孩子呢? 小心地用字遣詞? 或者反而想訓練他們臉皮厚一點? 小心!他們很有可能變成這樣的大人.....
沒了聯考來了基測、沒了基測生出會考、拒絕大考也有各項甄選面試…,幾十年來我們極力想擺脫加諸孩子身上的考試枷鎖仍舊如此牢不可破,有趣的是教育政策積極消滅考試的形式,坊間巷弄間總是可以生出一堆名堂,「驗收」學習成果給家長一個交待。  我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巨手擺佈,卻找不出這手的主人是誰。
分二手菸比菸本身更毒,人生的二手經驗也是。 正是因為人生經驗獨一無二不能重來,許多大人們在孩子面前提起回憶往事,總會有那麼一點優越感,即使是悲慘故事也能以「過來人」的姿態掏出建議趾高氣揚,更別提英雄事蹟成功經驗,還能自己歸納總結成功因素,當作至寶一樣地傳授給「受教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