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二手經驗是毒不是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手菸比菸本身更毒,人生的二手經驗也是。

正是因為人生經驗獨一無二不能重來,許多大人們在孩子面前提起回憶往事,總會有那麼一點優越感,即使是悲慘故事也能以「過來人」的姿態掏出建議趾高氣揚,更別提英雄事蹟成功經驗,還能自己歸納總結成功因素,當作至寶一樣地傳授給「受教的下一代」。

就算是葵花寶典都不見得人人能練,更何況只是普通人生的一本帳;只不過單純的孩子聽見這些人生故事,難道有甚麼問題嗎?

二手經驗干擾了孩子的感受:我們暗示著某些事情可能應該要產生某些感受,在他們還來不及細細體會之前;

二手經驗預言事件的發展過程:我們彷彿期待著事情朝向特定的方向發展,在他們還未經歷過全部之前;

二手經驗阻斷了孩子的學習:我們分享著某些觀點、推論,如果孩子的決定合乎期待也會鼓勵讚美他們,在他們真正領悟那是甚麼之前…。

分享人生故事,也要小心是否變成令人討厭的二手菸喔

分享人生故事,也要小心是否變成令人討厭的二手菸喔

不只是我們和孩子之間,職場上、生活裡總是有很多人用自己的二手經驗「想像」著他人正在經歷的,可能就是我們之前走過的路;我們掛在嘴邊的「我懂、我了解」的類同理字眼,就是建立在二手經驗之上,以至於犯下無法全心傾聽、急於獻策的錯。

當感受力有極限,就容易對他人(孩子)下判斷:你太軟弱、太退縮、太強勢、太逃避…。被指責的一方,可能會以為自己真的是這樣,又或者像個被拍的小皮球一樣反力向上,只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這樣,但不論是哪一種,無形當中我們已經成為事件裡的「變因」,他想做的都是因應他人的說法,他已經不是他自己。

在書裡看到一句話:listen的字母重新排列是silent。提高自己對二手經驗的警覺心,就懂得如何保持該有的沉默,全心陪伴孩子感受他人生中的「第一手經驗」。

媒體報導的許多成功故事,也算是一種二手經驗(但還好文章不會說話),讀者從字裡行間獲得的,不應該是任何成功模式,而是透過他們的過程,給予自己一些刺激、不同的線索、相同際遇的安慰...,輸入成為經驗資料庫裡的編碼,成為日後經驗人生時的呼應比對。

意識到二手經驗的作祟,未來不論對誰開口,我們都應該自我整理一次,現在說的話動機是好奇、猜測、協助他人表達;或是帶有某種對號入座的引導、同理的炫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怡君的沙龍
119會員
29內容數
這裡的文章給大人看,小孩更適合服用。 寫作靈感來自於讀書會裡的孩子群,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家,也是當代的受難者,他們的提問、苦惱與自答,彷彿是各自書寫的秘密小誌。也許從一本小說開始、從一個問題出發,隨著臥底大人的試探與紀錄,開展出孩子們可實踐的生活計畫與思辨對話。
羅怡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5
「我家孩子愛面子、臉皮薄,隨便說他幾句就臉紅,有時候還會惱羞成怒…」這些話耳熟嗎? 你會怎麼對待這樣的孩子呢? 小心地用字遣詞? 或者反而想訓練他們臉皮厚一點? 小心!他們很有可能變成這樣的大人.....
Thumbnail
2021/07/25
「我家孩子愛面子、臉皮薄,隨便說他幾句就臉紅,有時候還會惱羞成怒…」這些話耳熟嗎? 你會怎麼對待這樣的孩子呢? 小心地用字遣詞? 或者反而想訓練他們臉皮厚一點? 小心!他們很有可能變成這樣的大人.....
Thumbnail
2021/06/24
沒了聯考來了基測、沒了基測生出會考、拒絕大考也有各項甄選面試…,幾十年來我們極力想擺脫加諸孩子身上的考試枷鎖仍舊如此牢不可破,有趣的是教育政策積極消滅考試的形式,坊間巷弄間總是可以生出一堆名堂,「驗收」學習成果給家長一個交待。  我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巨手擺佈,卻找不出這手的主人是誰。
Thumbnail
2021/06/24
沒了聯考來了基測、沒了基測生出會考、拒絕大考也有各項甄選面試…,幾十年來我們極力想擺脫加諸孩子身上的考試枷鎖仍舊如此牢不可破,有趣的是教育政策積極消滅考試的形式,坊間巷弄間總是可以生出一堆名堂,「驗收」學習成果給家長一個交待。  我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巨手擺佈,卻找不出這手的主人是誰。
Thumbnail
2021/03/24
孩子還小的時候會有屬於自己解讀世界的方法,然而透過家庭生活的點滴滲透,不知不覺間,多少承襲了這個家的價值觀與處事方式,也許你會想起家族裡某幾位「特立獨行」的人,這些人即使外顯行為刻意與原生家庭的期待不同,但是否也多少為這些「內建」的價值觀奮力掙扎呢?
Thumbnail
2021/03/24
孩子還小的時候會有屬於自己解讀世界的方法,然而透過家庭生活的點滴滲透,不知不覺間,多少承襲了這個家的價值觀與處事方式,也許你會想起家族裡某幾位「特立獨行」的人,這些人即使外顯行為刻意與原生家庭的期待不同,但是否也多少為這些「內建」的價值觀奮力掙扎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向過去借鏡時,我們只會看見已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可能發生而未發生的事,眼前所見未必是全貌。 為什麼我們容易掉入經驗陷阱 ? 先來看看「經驗」是什麼 ? 經驗,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感覺。我們接收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得到回饋,產生好的或不好的感覺,下次再接觸類似的刺激時,會參考上次的
Thumbnail
向過去借鏡時,我們只會看見已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可能發生而未發生的事,眼前所見未必是全貌。 為什麼我們容易掉入經驗陷阱 ? 先來看看「經驗」是什麼 ? 經驗,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感覺。我們接收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得到回饋,產生好的或不好的感覺,下次再接觸類似的刺激時,會參考上次的
Thumbnail
成功經驗我也沒少聽,為什麼還是個普通人… 通常情況下,經驗是位好老師 ; 但有些時候,成功經驗卻能導致我們失敗。 成功經驗我們聽得多了,我們聽過學長姐分享考上好學校的方法,讀過偉人傳記,也聽過成功大老闆的演講,但大多數的我們沒考上好學校,做著不滿意的工作。如果成功經驗有用,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還只是個
Thumbnail
成功經驗我也沒少聽,為什麼還是個普通人… 通常情況下,經驗是位好老師 ; 但有些時候,成功經驗卻能導致我們失敗。 成功經驗我們聽得多了,我們聽過學長姐分享考上好學校的方法,讀過偉人傳記,也聽過成功大老闆的演講,但大多數的我們沒考上好學校,做著不滿意的工作。如果成功經驗有用,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還只是個
Thumbnail
悲觀的人對這社會的期待並不輸給有願景的人,可是有個現代社會相當致命的缺點:創造力不足。
Thumbnail
悲觀的人對這社會的期待並不輸給有願景的人,可是有個現代社會相當致命的缺點:創造力不足。
Thumbnail
我們碰到不舒服、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事情或人的時候,往往抱怨、責怪那人的不是,那件事情的難纏、不合理、不順心,如果事情重覆發生的話,就要反過來看看自己了,為什麼老是碰到類似的事情、同樣的人呢?是不是我的問題呢? 一、 當人家在教導、指導我的時候,我覺得不舒服、不耐煩 2.沒有跟著情況改變,改變做法。
Thumbnail
我們碰到不舒服、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事情或人的時候,往往抱怨、責怪那人的不是,那件事情的難纏、不合理、不順心,如果事情重覆發生的話,就要反過來看看自己了,為什麼老是碰到類似的事情、同樣的人呢?是不是我的問題呢? 一、 當人家在教導、指導我的時候,我覺得不舒服、不耐煩 2.沒有跟著情況改變,改變做法。
Thumbnail
在生活領域,它更是具有局限性的。現實生活是鮮活的,是發展的,是流動的。當我們試圖用一個已死的東西去解決活的東西時,大部分時候是徒勞、困惑、矛盾或失望的...
Thumbnail
在生活領域,它更是具有局限性的。現實生活是鮮活的,是發展的,是流動的。當我們試圖用一個已死的東西去解決活的東西時,大部分時候是徒勞、困惑、矛盾或失望的...
Thumbnail
什麼是學習?透過前人的傳授讓後輩經驗,我想這就是最基礎的解釋吧!但是如果滿都是傳授的經驗,而沒有實質的自我探索,想必那也是空談一場。我想,真正的學習,必定是因為「有需求」而產生的行為。
Thumbnail
什麼是學習?透過前人的傳授讓後輩經驗,我想這就是最基礎的解釋吧!但是如果滿都是傳授的經驗,而沒有實質的自我探索,想必那也是空談一場。我想,真正的學習,必定是因為「有需求」而產生的行為。
Thumbnail
生活總會出現各種課題來考驗我們,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慣性與做事方法,但有時可能在當下環境背景或是身心狀態的影響,造成不符預期令人後悔的後果。 每次錯誤都是一種禮物。但,假使不斷犯太多錯誤,或是犯了錯卻不願承認,人家會覺得是個廢物。
Thumbnail
生活總會出現各種課題來考驗我們,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慣性與做事方法,但有時可能在當下環境背景或是身心狀態的影響,造成不符預期令人後悔的後果。 每次錯誤都是一種禮物。但,假使不斷犯太多錯誤,或是犯了錯卻不願承認,人家會覺得是個廢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