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菸比菸本身更毒,人生的二手經驗也是。
正是因為人生經驗獨一無二不能重來,許多大人們在孩子面前提起回憶往事,總會有那麼一點優越感,即使是悲慘故事也能以「過來人」的姿態掏出建議趾高氣揚,更別提英雄事蹟成功經驗,還能自己歸納總結成功因素,當作至寶一樣地傳授給「受教的下一代」。
就算是葵花寶典都不見得人人能練,更何況只是普通人生的一本帳;只不過單純的孩子聽見這些人生故事,難道有甚麼問題嗎?
二手經驗干擾了孩子的感受:我們暗示著某些事情可能應該要產生某些感受,在他們還來不及細細體會之前;
二手經驗預言事件的發展過程:我們彷彿期待著事情朝向特定的方向發展,在他們還未經歷過全部之前;
二手經驗阻斷了孩子的學習:我們分享著某些觀點、推論,如果孩子的決定合乎期待也會鼓勵讚美他們,在他們真正領悟那是甚麼之前…。
不只是我們和孩子之間,職場上、生活裡總是有很多人用自己的二手經驗「想像」著他人正在經歷的,可能就是我們之前走過的路;我們掛在嘴邊的「我懂、我了解」的類同理字眼,就是建立在二手經驗之上,以至於犯下無法全心傾聽、急於獻策的錯。
當感受力有極限,就容易對他人(孩子)下判斷:你太軟弱、太退縮、太強勢、太逃避…。被指責的一方,可能會以為自己真的是這樣,又或者像個被拍的小皮球一樣反力向上,只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這樣,但不論是哪一種,無形當中我們已經成為事件裡的「變因」,他想做的都是因應他人的說法,他已經不是他自己。
在書裡看到一句話:listen的字母重新排列是silent。提高自己對二手經驗的警覺心,就懂得如何保持該有的沉默,全心陪伴孩子感受他人生中的「第一手經驗」。
媒體報導的許多成功故事,也算是一種二手經驗(但還好文章不會說話),讀者從字裡行間獲得的,不應該是任何成功模式,而是透過他們的過程,給予自己一些刺激、不同的線索、相同際遇的安慰...,輸入成為經驗資料庫裡的編碼,成為日後經驗人生時的呼應比對。
意識到二手經驗的作祟,未來不論對誰開口,我們都應該自我整理一次,現在說的話動機是好奇、猜測、協助他人表達;或是帶有某種對號入座的引導、同理的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