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與遠雷》是2018年我最喜歡,也閱讀過最多次的一本小說。 總有幾個故事,是讓你放在心裡,反覆珍藏,想像著幾個畫面,卻又怕改編的不到位。 在釋出改編成電影版的消息後,一直追蹤著相關消息,尤其在四位主角的選角公布後,感到非常驚喜。 因為工作的關係先一步參加了試映會, 在電影的開頭我知道,就是這個畫面,深藏在心已久,竟呈現在眼前。 600多頁的小說, 由《愚行錄》導演石川慶執導,在畫面跟色調上的呈現充滿詩意,與小說不同的主敘事線,帶來另一種文本的體驗。
小說與電影的主敘事 小說中以不可思議的少年風間塵作為主要帶動故事的要角, 從預賽的驚艷眾人到一關又一關的大賽,一首又一首的曲目, 他對音樂的熱情、野性天然的純真以及急遽爆發力跟渲染力的琴藝,為制式的音樂大賽注入泉水。 從未有參加任何音樂大賽經驗的他, 是已故音樂大師特別以推薦函送給大賽的一顆火種── 「我將ZIN KAZAMA送給大家。如同字面上的意思, 他是「禮物」。恐怕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 但是千萬別誤會。要被測試的人不是他,而是我,還有大家。 只要「體驗」過他便能明白,他絕對不是甜美的恩寵。 他是烈藥。一定有人會厭惡、憎恨、拒絕接受他吧。 但這也是屬於他的一種真實,這真實存在於「體驗」過他的人心裡。 要將他視為真正的「禮物」,還是「災厄」呢?端視眾人,不,我們而定。」 ——尤金.馮.霍夫曼 他成為帶動主角群間互相超越、激盪的靈魂人物。 電影中則選擇了曾是天才神童的榮傳亞夜作為主視角, 從幼時與母親聯彈的甜蜜回憶到母親離開的巨大打擊, 電影中亞夜的角色多了一些小說以外的設定, 例如略顯不合年紀的穿著、隨身帶著以前的兒童水瓶等... 讓人可以明顯看出她的時間停滯在某一個時期。 飾演榮傳亞夜的松崗茉優,在本屆《日刊スポーツ映画大賞》奪下影后, 她說: 「我出道十年,就如電影中的角色一樣曾經沉寂, 但我相信只要夠努力奮鬥,總有一天觀眾會看到的。」 雖然無從得知身兼編劇的導演是否因為選角才改變了主角群的比重。 (合理推論演出經驗豐富、得過許多女優賞的茉優演技上會比身為新人的鈴鹿央士精湛) 松岡茉優的演技的確不負眾望, 在電影中的確扛起了主角成長、不斷超越自己的轉變, 最後高潮的演奏也成功牽引觀眾鼻息,帶來令人無法移開目光的光芒。
飾演風間塵的鈴鹿央士 也以不可思議的純粹透明, 將這位原本以為無人能勝任的角色精彩呈現。
小小的遺憾是, 雖然電影選角非常成功,也是一個成功從一角色切入的作品或許有朝一日, 還能看到一個四位主角比重更均衡的,不同詮釋的影視作品, 那樣或許更能看出四人之間的彼此影響、超越,找尋到自己的過程。 生與死,春與修羅,時間的有限與無限 在許多讀者的小說讀後感中意外獲得高人氣的, 不是主角群中天才的三人組, 而是因為興趣而彈,在樂器行工作、身為本屆最高年齡的報名者高島明石。 相較於耀眼奪目的風間塵以及充滿感性天分的榮傳亞夜, 也不及充分訓練擁有非常均衡能力的鋼琴王子馬薩爾, 高島明石就是一個懷有夢想、具有生活感的平凡人。 因為在生活跟興趣的夾縫中奮力一搏, 不願意放棄卻也不斷在自我懷疑中掙扎,深受許多人共鳴。 電影中由人氣演員松坂桃李擔綱, (不得不讚賞神選角,可以看到大螢幕的桃李超幸福超超值) 這段演出也讓我對小說裡明石的「生活感」有更多的體會。 對明石來說,練習的時間跟地點,甚或於年齡的限制, 都比其他人來說更嚴苛。
特別喜歡作者安排了〈春與修羅〉這首現實中不存在的曲目, 這也是在讀完書後不斷想像,想要聆聽的一首曲子。 宮澤賢治在日本人心中,具有國民作家的地位。
明石參考了〈春與修羅〉這首詩的意象,以及妻子喜歡的〈永訣之晨〉這首弔念亡妹的情感,譜成了獨一無二的,屬於自己的春與修羅。 在書中,評審三枝子曾說過這一段話: 「無論是誰,都在追求「那瞬間」, 一旦嘗過「那瞬間」的滋味,便無法逃離那股歡愉。 因為「那瞬間」如此完美, 只能用至高無上來形容。」 這也是在時間的有限與無限中, 鋼琴鍵的有限中,宛如詩人辛波絲卡所說的 「他們兩人都相信是瞬間迸發的熱情讓他們倆交會」, 是音樂讓他們相逢,在追尋音樂之神眷顧的同時, 自己的付出只有自己明白。 宛如三角柱般,多重面向都精采的作品 有人說「音樂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作為閱聽者,一切所讀,一切入耳, 都是世界上某一種靈光等著和靈魂一處相互輝映。 那麼作為創作者/演奏者的孤獨、狂喜以及神馳,又該如何體會呢? 恩田陸的文字讓這黑白鍵構築的舞台,有了大自然的盎然,以及生而為人的不安、奮力、超越和斑斕。 只要側耳傾聽,這世界上充滿音樂。 儘管跌跌撞撞,遇見了想與之共生、迸發才能的那份禮物之後, 好好地確認了自己,就更能邁步向前,一起抵達那個所在。 《蜜蜂與遠雷》是這樣一部作品。 它就像是三角柱一般, 在文字作品裡,可以充分體會文字、想像跟心境。 而在影像作品裡,可以體驗到影像、音樂跟在有限的時間內鋪陳的美好。 先看了小說,再看電影,會有「竟可如此」的感動。 先看了電影,再看小說,想必會有「原來如此」的感動。 改編的作品理所當然有其缺陷, 所有的敘述線索當然不可能超越原作品(除非是超譯或再創作)。 石川慶導演在電影時間的受限中, 擷取了關鍵的比賽,這是必然的取捨。 關於「未竟」的「留白」,能以原著小說補足, 我對於電影畫面更多的感受是一種「詩意」。 正如小說文案所說的 「以鋼琴大賽為舞臺,寫盡人間才能與命運、深刻描繪音樂的青春群像小說!」 日系電影的青春群像與刻劃生命恰如其分的力道, 凝聚在四人海邊的場景, 凝聚在蜜蜂振翅,遠雷作響,世界無處不音樂的餘韻。
從推廣古典音樂的作品影響來看, 日本漫畫中大受歡迎的《交響情人夢》和《琴之森》等, 都是在故事中集中描寫一至二位的天才的成長過程, 用活潑生動的方式鋪陳,而後影視化、動畫化。 但在文字作品方面, 原著小說作家恩田陸能以如此細膩的觀察、多年取材, 將古典音樂寫得不艱澀而容易入口, 用豐富優美的文字,構築了芳江鋼琴大賽這個音樂世界。 四位主角在文句精湛的碰撞下,不斷產生火花, 隨著主角群的腳步,在追尋的過程中, 品嘗到細緻而不同的人生況味。 這是在近期文壇非常少見的例子, 也史無前例的拿下日本的直木賞與本屋大賞。
當天才齊聚一堂, 或許有的人會有「小當家」(《中華一番!》)式的破關斬將之感, 然而在這場比賽中,過關是「必要」,但不是眾人的「必然」, 更多的是天才的困境、天才的癥結,天才想要將音樂帶到世界, 以及,苦練的「地才」也能有自己的動人。 除了聆聽日本早已選錄的〈蜜蜂と遠雷: 音楽集(2CD)〉, 本次電影也推出了由四位真正的鋼琴家擔綱演奏的角色演奏集。 根據書中角色的性格,做了不同的演繹, 非常有聆聽的趣味。 (可以再次回味比較四位主角的〈春與修羅〉) 無庸置疑的, 在戲院裡的聆聽經驗,大大增加了古典樂曲與角色性格的相互輝映, 是很棒的觀影經驗。 尤其是最後讓人屏息到最後一刻的亞夜演奏曲 〈〉 讓人非常著迷,除了再去聆聽各種版本的差異, 也對Prokofiev, Sergei的曲子留下深刻印象。 能在2018年的春天讀到一個好故事, 能在2020年春天即將到來之際,看到這一部電影, 感覺非常地滿足。
#Mitsubachitoenrai (2019)/本文寫於2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