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成為人生的浮木

藥物治療成為人生的浮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時間可以倒轉,我願意在更早的時候接觸藥物,讓求學的路不必那麼辛苦。

我的憂鬱症始於十年前,但直到第六年的時候才開始藥物治療。前五年持續都有找諮商心理師會談,沒有間斷,但覺得吃藥後才算是治療的開始。

十年前,我大學一年級,在一個情緒滿載的下午,我踏進學校的諮商中心,將當時滿滿的情緒傾洩而出。當時還沒發病,但負面情緒已慢慢累積。我並沒有所謂的知心好友可以談心事,所以固定每個禮拜來找諮商師晤談。

一開始我的狀態只是很像迷惘的大學生,整天「胡思亂想」、「想很多」,因為沒有目標,對周遭的事情感到無力,又或者只是因為到新環境而適應不良。我讀了一個學年就休學了,為的是讓自己多一點時間調適和休息,可惜此時開始發病。我很有病識感,但沒有醫生診斷不敢確認自己得了憂鬱症。這時期,我開始積極尋找和做能幫助自己的事情,看看心理成長的書、多出去戶外走走、和朋友交談等等,也跑去學禪坐禪修。

當發現自己很不對勁的時候,我仍清楚要尋求專業,便開始了無止盡的諮商,直到我離開學校的那一刻。在這五年間,身心狀況起伏相當大,也經歷過非常糟糕的時期,就靠著禪修、諮商、老師和朋友撐了過來。期間也曾去看診拿藥,不過當時覺得能靠自己的力量度過,而且醫生也不是很看重我的病情,所以並沒有吃藥。

直到第六年陷入谷底,而我也做好用藥的準備,才開始藥物的療程。藥物對我很有效,情緒狀況逐漸穩定下來。藥物治療前後判若兩人,情緒的穩定讓我很驚訝治療的效果。以前再怎麼努力都還是起伏很大的情緒,用藥後竟能平穩下來。當然,也並非就完全好了。只是我終於得以「正常」的生活、唸書和工作,這是多麼大的轉變。

憂鬱症治療其中有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是和心理師晤談,藉此探索自我,在晤談中發現自己的力量,成長蛻變。藥物治療是用藥物促進或平衡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是屬於生理上的治療。我現在雖然身心狀況都穩定,但為防復發,仍持續用藥。每個月的回診會和精神科醫師做心理層面的討論,也請醫師幫我轉介給心理師,現在維持一個月一次的晤談。

憂鬱症是一種疾病,正確和適當的治療有助於我們恢復健康的身心。如果時間可以倒轉,我願意在更早的時候接觸藥物,讓求學的路不必那麼辛苦。

avatar-img
安妮的沙龍
78會員
120內容數
我是一位憂鬱症患者,二十歲左右發病,現在已經過了十多年。有鑑於社會對精神失序者的不了解,我願與你分享生活點滴、所思所想。你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安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的憂鬱症從有跡象到現在,時間大約十年。但我一直到第六年才開始服藥,固定去精神科看診,作藥物治療。在頭五年期間,不是沒有拿過藥,而是當時還不想走到這一步,也對用藥沒有正確認知而害怕和拒絕。 當時我還是大學生,有一次在宿舍,念頭不知道轉了什麼,只突然意識到有自己無法控制的衝動、狀態,而我...
我的憂鬱症從有跡象到現在,時間大約十年。但我一直到第六年才開始服藥,固定去精神科看診,作藥物治療。在頭五年期間,不是沒有拿過藥,而是當時還不想走到這一步,也對用藥沒有正確認知而害怕和拒絕。 當時我還是大學生,有一次在宿舍,念頭不知道轉了什麼,只突然意識到有自己無法控制的衝動、狀態,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