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無欲無求⁣

之前讀過,有人提出,做到無欲無求,便是人生贏家。⁣⁣⁣
⁣⁣⁣要無欲求,因為拒絕再苦。渴望無欲無求之人,定必經歷過掏心掏肺的七情六慾。世事不符所求,製造了人世間種種執著、不安、焦慮、傷心情緒。⁣⁣⁣
⁣⁣⁣人有欲求本是人性吧,七情六慾是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不用學也懂。其中一欲是求生。動物求生是本能。我們可以說求生是貪嗎?如果無欲求等如無生存需要,即是死了也不介意,任何事情都不在意,萬物皆可拋,我是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這個定義。⁣⁣⁣
⁣⁣⁣小痛我覺得可以怡情,大痛則可讓人求死。很多人之所以求死,往往非坦然自若,再無所求,而是太過痛苦或完全麻木無感。更甚,有人麻木不仁到求他人之死。若說這是應該努力達到的心理境地,我也是接受不了的。⁣⁣⁣
⁣⁣⁣承上,如說無欲求是為了避免負面情緒,那是否在全面否定負面情緒?但痛苦是必須的情感,為的不只是彰顯快樂,更是提醒我們下次別犯同樣錯誤。避免痛苦等同避免快樂,兩者皆是銅幣的不同兩面。痛苦無可避免,快樂亦無可避免。⁣⁣⁣
⁣⁣⁣真正的無欲無求,是主動刻意下的產物,還是指日可待的進化過程?抑或是待兩腳一伸後才做到?那種[做],某程度上亦並非主動的無求,而是被逼進入生命另一境界-死亡,而死亡自然無求。如果求死是慾望一種,即是說要做到不求生也不求死,就等於無欲無求?⁣⁣⁣
⁣⁣⁣無欲即無貪念。但貪念亦是動力。我很貪心生存,亦貪心讓生活質素提升。就像簡約主義的不牽不掛,斷捨離的灑脫,先要有因奢侈而產生剩餘的本錢。但如果毫無無聊事幹,如果只談實際基本,藝術、音樂、文學、哲學、時裝通通不會存在。太多物件就一定是無謂雜物?但有價值的物件可以昇華生活、潤澤人心。如果只追求黑白灰等色調,就沒有賞心悅目的色彩衝擊。再講,有用無用又如何分辨?⁣⁣⁣ 再說,任何社會進程不都因欲求而發生?⁣⁣⁣
⁣⁣⁣無欲無求在現今社會可行嗎?世界非一人所有,除非活在荒島(就算活在荒島,也會影響到非人類之動物),當你的無欲侵犯到他的有求,衝突無可避免。除了人與人(/動物)之間,衝突更存在於今天與昨天之間。當今天的我理所當然的打倒昨天的我,事情變化才能保持永恆;當無欲無求、事不關己帶來內外紛爭,繼續心如止水是可取之道?
⁣⁣⁣其實世界向來如此光怪陸離,從來未被一套勢在必行的真理完全壟斷過。所謂真理未必存在,其真理性亦只是程度、角度問題。我只是一介凡夫俗女,遷客騷人,豈想領悟人生真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