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進行曲(March),依然由巴哈所作。紅色圈圈標示告訴我們此為「2/2拍」,二分音符當一拍,每小節兩大拍。較為特別的地方在於,樂譜當中有多個藍色框框的地方:
這些藍色框框都有共同特色,就是「兩個四分音符連弓」、「漸弱」,而且是「樂句的結尾」。這樣的結尾,我們稱為「陰性終止」:
陰性終止:樂句結束在弱拍(如2、4拍或後半拍);
陽性終止:樂句結束在強拍(如1、3拍或正拍)。
以第一行的最後一小節舉例,其實巴哈本來可以寫成二分音符的A音(la),但是他先重複了高一個音的B音(si),然後在第一大拍的後半拍才出現了A音。這樣的樂句還伴隨著漸弱,這樣的樂句已經有「洛可可」(rococo)的風格,可以在莫札特或是海頓等人的作品中聽到。
演奏這樣風格的終止,在漸弱的弓上,我們需要讓弓速「先快後慢」,讓第一個音保有較強的聲量,最後讓第二個音在弓的末段(弓尖)結束,這樣就可以作出非常有「洛可可」風格的句尾。雖然巴哈屬於巴洛克風格,但巴洛克的某些音樂風格還是延續到了洛可可時期。
譜中各個紅色框框,是第二把位的指法。許多指法都用[]符號圈示,屬於選擇性指法,可用可不用。建議這些地方第一、第二把位都可以使用看看,就可以很清楚知道兩種把位截然不同的音色差異。
最後,在第五行的地方紅色底線標示處,我們要利用連續的分弓來創造漸強,最好的方式就是逐漸把弓拉開,而不是越來越大力的壓弓。
總結:
雖然許多地方的第二把位屬於「選擇性指法」,但仍強烈建議使用看看,並與第一把位指法對照,如此可以加強聽力與把位準度,未來若因為音色考量而換把位,就能更清楚知道效果性。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很讚,歡迎您成為「讚賞公民」,並按下下面的「Like」5下,來支持我繼續寫作喔!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