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感染性腹瀉的中醫治療

“醫生,我這幾天拉肚子好嚴重喔,上吐下瀉的,都快要虛脫了”。台灣屬於亞熱帶的環境,細菌孳生相當快速,尤其在夏天的時候更明顯,而感染性腹瀉因食用不熟或未適當冷藏、料理之食物、蛋奶製品,或飲用不乾淨的水、飲料或冰品,小朋友也可能因手指不潔沾染食物而感染。
台灣常見的感染源可分為細菌以及病毒,細菌以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最常見;病毒則以腸病毒、輪狀病毒較為常見。常見的症狀是腹瀉、腹痛、噁心嘔吐、嚴重者會有脫水、便血等症狀。
感染性腹瀉在中醫來說,屬於腸胃濕熱的證型,主要特色為腹痛、肛門灼熱感、排便顏色深且味道重。此時需要用一些清熱瀉火的藥物除去腸胃中的濕熱,如黃芩、黃連、葛根等。
在感染性腹瀉的治療上,西醫通常不建議一開始就服用止瀉藥,若過早服用反而會讓細菌不容易排出,且有些止瀉藥服用後會有便秘的作用,反而另外造成困擾。而中藥治療多半沒有這種疑慮,也較少便秘、腹脹、體力虛弱的副作用。
腹瀉的根本預防在於個人衛生,飯前便後皆要洗手,孩童在公眾場所不要邊吃邊玩,不吃腐敗變質食物,生吃蔬果要清潔洗淨;旅遊時,食用現煮食物及煮過或處理過的水,以避免感染性腹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