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發達城市,理應可以憑藉其經濟和技術優勢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然而,香港的減排步伐比起其他發達城市明顯落後,甚至連自己訂立的減排目標也無法達成。
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名列前茅 根據政府最新的
數字,香港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 407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人均排放量約為 5.5 tCO2e。此數字與鄰近城市相比可謂強差人意:台北是 4.54 tCO2e,東京是 4.2 tCO2e。有
研究甚至指出香港的人均碳足跡為 34.6 tCO2,為全球 13,000 個城市中排名最高。 即使不考慮人口因素,香港仍以 208.5 tCO2 排在第四位,幾乎是新加坡的兩倍。
能源生產佔香港排放量的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26,600 噸。 巨大的發電量源自巨大的電力需求。2016 年,每個香港人平均使用的最終能源消耗為 39.4 吉焦耳,其中空調所佔的比例最高,達到 30%。 這是由於香港是一個人口密集的亞熱帶地區城市,夏季時炎熱的天氣幾乎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製冷能源。
亦因如此,香港能源消耗有 90% 來自建築物。而在建築物的能源效益上可謂強差人意:現時商業大廈每一萬平方呎建築面積能源消耗為 52.3 億焦耳,比起製冷需求更大的新加坡還要多。
政府減排目標保守 2017年,香港政府公佈了一份稍為詳盡的氣候政策文件《
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當中,政府首次就減排提出確實的減排目標:2030年將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3.3至3.8 tCO2e。然而,這目標被環保團體狠批比起其他城市嚴重滯後,亦與《巴黎協議》定下的目標距離相當遙遠。政府亦無為2030後的香港訂下減排目標和策略,顯示政府並無決心。
“Hong Kong’s 2030 target of between 3.3 and 3.8 tonnes per capita would exceed the C40 Cities pathway by some 78%.”
CarbonCare Innolab Hong Kong
當目標成了願景
根據現有數據,若然要達到 2030 年將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 3.3 至 3.8 tCO2e,香港的排放量要在這十年間減排 26 至 35 %。但以政府現時政策,恐怕難以實現這個保守目標。
政府曾計劃到 2020 年將天然氣在發電燃料組合的比例提高到約一半,從而減少排放量極高的燃煤發電。
但至 2019 年底,煤仍然是香港最主要的發電燃料,佔發電燃料組合約一半,其次是天然氣和非化石燃料如輸入核電,各佔約四分之一。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兩間電力公司將各有一台新燃氣發電機組投產,可令天然氣發電增加至大約 50%,燃煤發電則相應減少至約 25%,符合《藍圖 2030+》預期。
《藍圖 2030+》中又表示將開發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並稱 2030 年可再生能源潛力佔整體能源消耗 3% 至 4%。但直至今日,
可再生能源的佔比只有0.7%。黃錦星稱香港受制於地理環境,本地可以實現的可再生能源潛力相對有限,故必需考慮區域合作以達致《巴黎協定》低於攝氏兩度的長遠減碳目標。
在交通運輸上,雖然香港交通運輸的能源效益比起其他城市為佳,但
在控制私家車增長率與轉換電動車上卻相當緩慢。政府一直依靠稅項等政策工具來控制私家車的增長率與增加轉換電動車的意欲。但這並沒有帶來顯著的改變,私家車登記數量仍不斷上升,卻僅有 1.8% 是電動或混合動力汽車。政府曾於 2011 年提出要在 2020 年前令香港所有私家車中有 30% 為電動或混合動力汽車。
政府現在聲稱當年的「30%」僅是假設情景的一個「願景」,而不是客觀目標。
《藍圖 2030+》公佈三年,排放量依然高企,達成保守的減排目標仍遙遙無期。究竟香港的減排政策哪裏出錯了?仍在起步點兜圈的香港的香港應該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