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偉是我最喜歡的台灣畫家,不只欣賞他的畫,更欣賞他的人生。他把他的人生活得像一件精美的藝術作品,既有令人讚嘆的多采多姿,更飽含發人深省的智慧,讓我想起詩人艾略特所說的:「只有那些冒險走太遠的人,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劉其偉在成長階段,人生就有很大的起伏。祖籍廣東的他在福州出生,因父親在福州做茶葉生意;但生意慘淡,七歲時隨家人遷回廣東,九歲時又為了避債而舉家遷往日本橫濱,十歲時改名為劉其偉。在關東大地震中倖免於難,又搬到神戶,他開始半工半讀,十八歲畢業於神戶的英語神學院。但找不到理想工作,二十一歲時又以華僑身分考取庚子賠款公費生,到東京就讀東京鐵道局教習所的電器科。
畢業後返回中國,先在天津公大紗廠任職,蘆溝橋事變後,轉往廣州中山大學電工系任助教,在戰亂中與顧慧珍結婚。後舉家遷往雲南,投身軍旅,在兵工署任技術員,到滇緬一帶配電給水。抗戰勝利後,在經濟部當技術員的他到台灣從事接收與修護工程;三十五歲轉任台電八斗子發電廠的工程師。
三十八歲時,他改到台糖當電力工程師,與同事到台北中山堂看香洪的畫展,因為香洪也是位工程師,在同事的調侃與激勵下,他見賢思齊,開始自修水彩畫。他的處女作《塌塌米上熟睡的小兒子》獲得馬白水教授的讚賞,給他很大的鼓勵,翌年,又以《寂殿斜陽》入選台灣第五屆全省美展,更加強了他走上畫家之路的信心。隨後,除舉辦個展、聯展外,更利用他青年時代所修習的英語,開始翻譯跟繪畫有關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