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在焦土上歌唱:《走過烽火之歌》

楊蔚齡把在柬埔寨救助的故事化成文字,描繪出彷彿另一個世界的模樣。在那裏,人們為了生存,脫離原生家庭,寧願把自己跟青春賣給他人,榨出殘餘的價值。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遍地開花,努力抓起每一個失學的孩童,也解決他們的困境。
提到貧窮、飢餓、愛滋等議題,腦中也許第一個浮現的是非洲孩童,包括飢餓三十、捐鞋救命活動。然而,楊蔚齡看見的是柬埔寨小孩,每天等待他們的不是學校的同伴,而是「錢」。不斷在邊境偷渡、被販賣、被遣返之間輪迴,生活像隻馱獸。尤其是在邊境另一方的泰國龍葛市場,「那裏混雜著合法與非法的跨國買賣,以及一個個發育尚未成熟、強挺著肩頭、乘載生存競技的戰後餘孤。」(頁38)
建立知風草之家的過程極盡艱辛,不僅是語言的隔閡,還需要提防「內賊」。跌過一次跤,短暫離開柬埔寨,那是知風草成立的第六年。她並沒有放棄這群小天使,重新回到柬埔寨,搬遷到波傑騰村重起爐灶。雖然意外接踵而來,每次看見病童與家人撐過困境,臉上泛起笑容,她就感到「助人的無限價值。」(頁65)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統計,在金邊近十萬左右的賣淫人口,至少有百分之三十五是兒童。(頁85)
同時,根據楊蔚齡的觀察,當地毒品使用者絕大部分都是26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受到販毒或人蛇集團的控制,而且這樣的狀況蔓延到偏鄉。柬埔寨好不容易擺脫紅色高棉,踏上和平重建之路,但走得並不順暢。生長在偏鄉的年輕人冒險勾結非法集團,在故鄉等著小孩的父母親時常只盼到屍體,經濟的困窘與各方面的不安定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烽火重生之歌》下篇把焦點轉向藝術與文化,除了吳哥窟以外,柬埔寨仍有豐富的傳統習俗:口傳音樂、宮廷舞蹈、報喪歌、蠶絲織品等。柬埔寨人大多維持傳統信仰,當然也會遇到傳統與現代的衝擊。以蠶絲織品來說,有織布村之稱的帕農荍村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同時養蠶的速度無法跟上產品需求,因此當地成立「吳哥蠶絲藝術學院」,結合國際資源,努力將在地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楊蔚齡不斷細數柬埔寨的寺廟與佛塔,整個國家都浸泡在佛教的影響之下,莊嚴的氛圍隱藏一絲淒涼的氣息。殘破的古寺見證戰爭的殘酷,即使從戰爭存活下來,也還有被盜採或年久失修的危險。
書裡面有一句話:「文化遺產固然重要,但活生生的庶民面貌更值得探究。」(頁220)看完《烽火重生之歌》,下次有機會到柬埔寨的時候,也許就會帶著不同的眼光凝視街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看完書之後,找不到人對話,那就跟書說說話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