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強化了網路依賴
根據2018年的一項統計,世界各國每人每日平均上網時間是6小時42分鐘,而台灣人的每日平均上網時數則是7小時49分鐘。雖然長時間使用網路並不等同於網路依賴或成癮,因為的確我們利用網路處理許多代辦事項,便利了生活也為我們節省時間,但不可否認的,我們上網最常使用的功能還是和別人互動溝通。
而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後,許多人使用網路的時間比以往增加。因為防疫建議的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要求人們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聚會,無形中使得大家更常待在家中上網,甚至比以前更加依賴網路。因此越來越多醫師與心理學家提醒,這個結果可能導致另一種社交疏離(social alienation)。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似是而非?我們明明在網路上跟很多人聊天,怎麼可能反而會被孤立邊緣化呢?
網路上癮對大腦的影響
許多研究結果都顯示,網路成癮可能和其他種類的物質成癮,有著同樣的心理和神經機制。網路上癮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態,也會使大腦灰質(gray matter)的體積下降以及導致白質髓鞘化(white matter myelination)的功能受損,尤其是在前額葉皮質 (prefrontal cortex),這個掌管調控專注力、計畫、決策、想法、判斷以及提取記憶的控制中心。因此,上癮者很容易出現大腦的不同腦區的信息整合異常,以至於產生情緒與衝動控制障礙、注意力與專注度下降、以及整體大腦認知功能的退化,如同那些酒精與毒品成癮的患者大腦所觀察到的變化。
另一個與腦部的酬賞系統相關的多巴胺(Dopamine)的迴路,也會因為網路上癮而改變。從事活化多巴胺的行為會提高多巴胺的濃度,而濃度上升可以使人感到愉悅,於是酬賞路徑受到活化,會誘使人們重複相同的行為,一段時間後,透過自然途徑製造多巴胺的能力下降時,而多巴胺缺乏的狀態下,人們就需要不斷進行更多類似的行為,才能提升多巴胺的濃度,因此造成依賴與成癮。
越上網越空虛寂寞覺得冷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經驗嗎?長時間上網玩線上遊戲,反覆比較不同購物網站上的限時優惠,或是不斷察看手機有沒有遺漏FB、IG、或是Line的訊息。雖然長時間掛在網上,感覺生活中充斥著許多有趣或驚喜的訊息,也不斷同時與許多人互動,然而一關上手機,卻又莫名的空虛寂寞覺得冷。
細究網路依賴的原因,部分是因為可以隱匿真實的身分,可以得到立即的回應而產生滿足與愉悅,而且網路上有著單調的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驚喜與快樂,可以肆無忌憚地發言,而且無遠弗屆。
網路依賴除了會影響大腦功能外,也會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相較於充滿挑戰與需要委屈斡旋的實質面對面關係,在網路中輕易就能建立充滿美好想像的虛擬關係(比如說,一起打怪也可以形成強烈的革命情感),這些網路的同溫層效應,可以補償現實生活中人際互動缺乏所導致的孤獨與寂寞,而使網路依賴的人更加社交疏離,減少與親友的交流,甚至嚴重到與社會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