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描述失智症狀可以別再說「時好時壞」

無論失智症或中風的病患,目前是在醫院還是家中,要觀察患者的認知功能缺陷或精神症狀(以下簡稱症狀),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患者在家中時,可能因為家屬沒有醫療相關背景,每次症狀出現時,只能專注在如何解決問題,經常是無暇,也不知道該如何觀察起。 而在醫院的臨床工作者,大部分只能根據家屬的口述,去了解病人目前的狀況,此時,「時好時壞」是大家描述症狀時常見的形容詞。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六個不同的面向,去量化時好時壞的問題(4WHF):
1. Where
觀察症狀出現的所在地方: 我舉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是在家中或是外出時?或特別是在醫院。 因為如果在醫院就診,可能代表病患比較願意外出,家人也比較有理由強迫他有出門的機會。 在家中,則可能認不得人或叫錯名字,外出則什麼人都清楚誰是誰。
2. What
觀察有哪些症狀:這部分是家屬比較容易注意到的問題。 觀察有哪些症狀出現,現在的精神症狀如何?是否會算數?會認人嗎? 曉得物品的名稱嗎? 現在何年何月何日等等,以上都是有可能出現的症狀。
3. When
觀察在哪些時間會出現症狀:是在白天?還是半夜、睡醒時?或是沒睡覺時,也會出現。 有許多症狀,可能會伴隨著睡覺出現,所以可以注意個案是否有這方面的傾向。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4. Who
觀察誰會遭遇到這些症狀:同一個症狀,個案可能會對不同人做不同的反應喔! 例如:當媳婦問他問題,個案可能會說不知道;但孫子問時,個案就很積極的去想答案。 也有對家人會出現某些問題,但對醫師就不會有問題。
5. How
觀察症狀如何發生:觀察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例如:當家人發現個案迷路回家之後,訊問清楚他當時的狀況,後續的情形,以及最後如何回到家。
6. Frequency
觀察症狀出現的頻率:觀察症狀出現的頻率,將有助於照顧者和醫療人員判斷目前個案的嚴重度。 過去曾經詢問一位重度失智症病患的兒子,了解病人在這一年能夠認得他幾次,家屬表示只有一次正確叫出兒子,其他都是叫弟弟,其他認識的人名等,這就可以顯示出個案罹病相當嚴重。
評估頻率也需要方法:
首先,觀察較少發生的症狀。如果正確反應的次數少(例如:認得家人的次數比較少),就記錄正確反應 ; 錯誤反應的次數少(例如:認錯家人的次數少),就記錄錯誤反應。
其次,需要設定日期區間,例如在一個月裡或一週裡發生幾次。
最後,需要比較頻率。這部分特別有助於評估病患的嚴重度,譬如在106年的5-6月間,病人出現了3次不認得人;而在107年同期,一週就出現5次不認得人的情形,這樣就可以觀察到個案的衰退傾向。
衡量頻率也需要注意,不需要每個月或是每週去看,因為如果是疾病造成的症狀,不會在短時間內會有太大的改變(庫賈氏症則例外)。
「時好時壞」可以不再是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可以很具體的,透過分析、描述這些症狀,以便讓其他人更容易理解患者目前的病程,也較容易想出對應的方法。
溫馨小提醒:
1. 當認知或精神症狀出現時,別單純的處理症狀。
2. 以4WHF方法確立時好時壞的症狀。
3. 長期追蹤症狀頻率,有助於判斷病患症狀的嚴重程度。
黃耀庭 臨床心理師 新書出版: 爸媽真的失智了嗎? 紙本書: https://lihi1.com/M4Fnp 電子書: https://lihi1.com/HSAE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