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作品中常將人的一生比喻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同的時節,這個被用濫的象徵,其實也表示這種來自於人面對春夏秋冬的直接感受,對比於生命境況的轉換,是很能夠引起人的共鳴。
但是我們身處同樣風景或同個季節,會因個人因素而有不同感受,就像把老年比喻為冬天,有的人看到貧脊的冷酷,也有的視為悠然休閒的季節,就像有的作家一方面醜化老年,另一方面又歌頌老年。
冬天是一年的結束,老年也會感受即將來到的死亡,不過西蒙波娃卻不那麼認為,她覺得死亡對任何年紀的人來說,都是既不遠也不近,而且死亡對於我們而言,它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活著時,死亡當然不在,當死亡到來時,我們也就不在了。更何況不管那個年紀的人都有死亡的可能,沒有人知道災禍會在什麼時候發生,死亡的必然性對七十歲的人來說跟對八十歲都是一樣的。
不過,老年人對於死亡還是會比年輕人來的恐懼,因為它似乎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命運──他們可以感受到這是一件即將來到而屬於個人的事,同時因為累積了太多東西,老年人拒絕從世界上消失,要是他消失了,他的家庭,他的財產,他的任務該怎麼辦?
我們一方面要接受肉體的衰敗,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繼續追尋賦於我們生命意義的目標,像是為他人奉獻,為群體奉獻,為某些目標奉獻,投入用智慧才能得以創造出的活動。我們在老年時應該保持足夠旺盛的熱情,這熱情能讓我們避免自我封閉,當我們透過愛,友誼、或憐憫而為別人付出時,我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
最好別太常想到老年,而要過著參與社會的生活,即使我們不再抱持幻想,對生命的熱情冷卻,仍要繼續這麼做,持續參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