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失智症及照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學者指出,若輕度失智症也包括進去的話,估計十年內每三位老人就有一個人失智,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失智症的病程是一個漸進式的退化疾病,從初期的輕度,進展到中度及完全失能的重度,是一段不可逆的過程,醫療與照顧只能延緩進入極重度的惡化時間。整個病程可能長達十至十五年,甚至到二十年之久,而且每個失智症患者的臨床表現都不太一樣,若是身為家屬,不知道那一天長輩會進展到最嚴重的情況,最好趁著患者還有行動能力的時候,多帶他們出門走走,多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也藉此凝聚家人的感情。
面對失智不用害怕,更不要覺得不好意思,畢竟誰都有可能失智,在日本他們會告訴周邊鄰居,說明父母有點失智,拜託鄰居若是看到他單獨一個人時,請聯絡自己。只要患者周邊的人都理解,能夠彼此互助,患者也可以享受美好人生。
以正面的態度陪伴失智症患者,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他們正逐漸走回自己過往的世界,千萬不要殘忍的硬是把他們拉回已無法辨識與理解的現在,而是溫柔地走進他們的時光中與他們共處。
或許我們可以轉念的思考,長輩是返老還童了,一步回到叛逆的青少年及天真的童年,雖然這一刻我們跟他講的話,下一刻他就忘了,但是他還是能感受到我們的愛。不要爭辯,更不要用道理和規定來勸說失智者,因為這是沒有效果的,甚至會引起他們激動的反應,或者傷害了彼此的情感。
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裡面有一段話很動人:「我的昨天隨風而逝,我的明天無人知曉,那麼該為了什麼而活?我謹守一日哲學,決定活在當下,不知到了哪一個明天,我將會忘記自己曾經站在你們面前發表過演講,即便這些記憶在未來沒有被遺忘,並不代表我們有認真把握今天的時時刻刻。即使終究會忘記今天發生的事,也不表示今天一點都不重要。」
失智症最令人害怕與傷感的就是,因為失智導致的遺忘,讓我們所創造而擁有的獨特世界也隨著疾病進展而逐漸消失,那些令人懷念的往事與精彩的人生也一點一點不見一點一點慢慢地死亡,作家米蘭昆德拉曾說:「死亡之所以讓人害怕,不在於沒有未來,而是失去過去。而遺忘,就是一種出現在生命中的死亡。」
或許失智症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讓我們真切體會到擁有當下並且珍惜時間,以愛去擁抱萬事萬物,因此,對於記憶,我們不是失去它,而是曾經擁有它,在愛中,那些記憶將留存在我們心中,彼此不再孤單。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從1880年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明確規定公務員與勞工,在六十五歲應該退休並且接受政府的照顧,從此似乎一錘定音,至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以六十五歲左右當作退休年齡,並且依此實施退休金制度。  但是大家會忽略,當時德國平均壽命才四十多歲,換句話說,只有很少數的人有機會活到能夠領退休金的年齡,若是
 很多人看到成群飛翔的鳥或是結隊的魚群時,都會以為牠們裏面一定有一個領袖,或者觀察到蜜蜂或白蟻營建出令人歎為觀止的窠穴,以為牠們有多複雜精密的頭腦或是指揮若定的蜂王蟻王,其實事實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   就像在數千觀眾的演奏會結束,大家會齊一的鼓掌,在數萬人的球賽中觀眾很有默契的同聲加油或波浪狀的起
乍看有點「離經叛道」,但這卻是一個誠實又誠懇的醫師所提供的幸福處方,也是這個時代人人都需要的生活指南。  這是一份可以讓我們幸福的醫師處方箋,寫給現已年屆七十五歲的長者,以及家有長者的年輕人,再加上剛退休或即將退休,正期待展開第三人生的熟齡朋友。  或許因為最近全世界都同時面對人類史無前例的社會狀況
 在真實人生中,我們往往會盼望自己有好運氣,能輕輕鬆鬆過日子。可是生命歷程裏,不乏這種例子,人們以為是困苦倒霉的遭遇,其實是上天給予的禮物與祝福,而大家認為的「錢多事少離家近」,是千載難逢的好工作,卻是人生悲慘境遇的源頭。   幸或不幸,真的很難說,有人就可以把拿到手中又酸又澀的檸檬,榨成滋味豐富又
   台灣土地面積很小,只佔全球陸地面積不到萬分之三,但是台灣海洋生物種類卻高達全世界海洋物種的十分之一,因此相較於其他沿海國家,台灣海洋生物種類較平均值高出四百倍之多。   這是因為台灣剛好位在歐亞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邊緣,東邊有幾千公尺的海溝,西邊是深度八十公尺左右的台灣海峽,除了有溫暖的黑潮
這幾年與高齡有關的各種議題成為主流的顯學,不管在媒體的報導或書籍的出版或商品的行銷,因為這群熟年人數的龐大與影響力及消費力都不容忽視。  很巧的,這星期有二個媒體刊載了我的專訪,一個是聯合報的橘世代所推出的橘名人專題,另一個是康健雜誌的大人的社團。有趣的是,這些採訪分別在好幾周前就完成了,卻都恰巧都
 自從1880年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明確規定公務員與勞工,在六十五歲應該退休並且接受政府的照顧,從此似乎一錘定音,至今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以六十五歲左右當作退休年齡,並且依此實施退休金制度。  但是大家會忽略,當時德國平均壽命才四十多歲,換句話說,只有很少數的人有機會活到能夠領退休金的年齡,若是
 很多人看到成群飛翔的鳥或是結隊的魚群時,都會以為牠們裏面一定有一個領袖,或者觀察到蜜蜂或白蟻營建出令人歎為觀止的窠穴,以為牠們有多複雜精密的頭腦或是指揮若定的蜂王蟻王,其實事實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   就像在數千觀眾的演奏會結束,大家會齊一的鼓掌,在數萬人的球賽中觀眾很有默契的同聲加油或波浪狀的起
乍看有點「離經叛道」,但這卻是一個誠實又誠懇的醫師所提供的幸福處方,也是這個時代人人都需要的生活指南。  這是一份可以讓我們幸福的醫師處方箋,寫給現已年屆七十五歲的長者,以及家有長者的年輕人,再加上剛退休或即將退休,正期待展開第三人生的熟齡朋友。  或許因為最近全世界都同時面對人類史無前例的社會狀況
 在真實人生中,我們往往會盼望自己有好運氣,能輕輕鬆鬆過日子。可是生命歷程裏,不乏這種例子,人們以為是困苦倒霉的遭遇,其實是上天給予的禮物與祝福,而大家認為的「錢多事少離家近」,是千載難逢的好工作,卻是人生悲慘境遇的源頭。   幸或不幸,真的很難說,有人就可以把拿到手中又酸又澀的檸檬,榨成滋味豐富又
   台灣土地面積很小,只佔全球陸地面積不到萬分之三,但是台灣海洋生物種類卻高達全世界海洋物種的十分之一,因此相較於其他沿海國家,台灣海洋生物種類較平均值高出四百倍之多。   這是因為台灣剛好位在歐亞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邊緣,東邊有幾千公尺的海溝,西邊是深度八十公尺左右的台灣海峽,除了有溫暖的黑潮
這幾年與高齡有關的各種議題成為主流的顯學,不管在媒體的報導或書籍的出版或商品的行銷,因為這群熟年人數的龐大與影響力及消費力都不容忽視。  很巧的,這星期有二個媒體刊載了我的專訪,一個是聯合報的橘世代所推出的橘名人專題,另一個是康健雜誌的大人的社團。有趣的是,這些採訪分別在好幾周前就完成了,卻都恰巧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根據台灣本土的流行病學統計,失智症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在 70 歲以上的族群中,每增加 5 歲,失智症的盛行率就會加倍。此外,80 歲以上的族群中,約每 5 人就有 1 位是失智症患者。 換句話說,年齡是失智症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隨著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失智症的盛行率預計會持續攀升,對
Thumbnail
隨著人口老齡化,失智症已成為全球健康議題之一。不僅老年人受其影響,失智症年輕化的趨勢更令人關注。根據資料顯示,台灣目前有將近30萬失智人口,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數字在未來40年內可能翻倍至約88萬人。腦年齡偏老往往是腦部健康亮起的警示燈...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Podcast節目「奎斯說故事」第2季第4集之內容 老年憂鬱症其實是一個有時候並不太容易被辨識出來,老年人的憂鬱這個狀態也會從身體症狀去表現出來,例如吃不下、睡不著、胸悶、身體痛,同時間其實也因為長者常同時患有許多慢性疾病,所以其實有時候家屬常常會誤以為是其他生.....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根據台灣本土的流行病學統計,失智症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在 70 歲以上的族群中,每增加 5 歲,失智症的盛行率就會加倍。此外,80 歲以上的族群中,約每 5 人就有 1 位是失智症患者。 換句話說,年齡是失智症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隨著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失智症的盛行率預計會持續攀升,對
Thumbnail
隨著人口老齡化,失智症已成為全球健康議題之一。不僅老年人受其影響,失智症年輕化的趨勢更令人關注。根據資料顯示,台灣目前有將近30萬失智人口,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數字在未來40年內可能翻倍至約88萬人。腦年齡偏老往往是腦部健康亮起的警示燈...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失智症需要積極的治療。 很多人以為失智症只是年紀大了所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其實失智症並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不正常的快速退化。雖然沒有任何治療可以終止或逆轉失智症的逐漸惡化,不過藥物對部份病人可以延緩病情惡化,以增進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負擔。
Thumbnail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Podcast節目「奎斯說故事」第2季第4集之內容 老年憂鬱症其實是一個有時候並不太容易被辨識出來,老年人的憂鬱這個狀態也會從身體症狀去表現出來,例如吃不下、睡不著、胸悶、身體痛,同時間其實也因為長者常同時患有許多慢性疾病,所以其實有時候家屬常常會誤以為是其他生.....
Thumbnail
失智症是什麼? 有些人會將記憶力減退、認知力下降等症狀視為老化的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腦部病變、腦功能下降所引起,且組合了多種症狀。 除了記憶力、認知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功能也會逐步退化。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7800 萬人患上腦退化症(Dementia)。由於失智症無法靠藥物治癒, 因次科學家相當鼓勵高齡長輩以手部運動的方式來保持腦部健康。日前澳洲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就推動一項[編織大腦]的計畫,來鼓勵高齡長輩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