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假日的午候,雙胞胎女兒的妹妹B寶正在看著科學人雜誌,一邊跟她的姊姊A寶聊著:「你知道嗎?現在人類已經引發了地球第六次的物種大滅絕呢!」
原本正在隨意翻看報紙的A寶回答:「我當然知道,第五次大滅絕就是著名的侏羅紀時代,恐龍的滅亡。」
聽到她們的討論我也湊過去補充:「一般來講,所謂大滅絕意思是指在一段短時間內,地球原本的物種滅絕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過去幾次的生物大規模絕種來自己地球環境自然地改變或是磒石撞擊等意外事件,但是B寶看的這個報導推論如今正在進行的物種大滅絕,主要來自於我們人類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A寶擱下報紙問:「什麼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若是跟同學說現在正處在物種大滅絕中,恐怕會被他們認為是瘋子。」
我歎口氣:「所謂直接就是因為人類的化學或毒物污染、過度捕獵或開發範圍不斷擴增侵佔了物種原本的棲息地造成生物的絕種,至於間接原因主要是人類使用太多能源與消耗太多物質,尤其化石燃料的使用產生大量溫室氣體造成地球的暖化,也就形成全球氣候的改變。」
我停了一下,讓她們思考,接著繼續說:「目前每年估計有一千以上的物種滅絕,比地球正常演化原本就有的生生滅滅快得多,所以科學家才說目前已進入第六次大滅絕。雖然原本地球就一直在變動中,但是這些變動基本上都是以數十萬年或數百萬年的速度緩慢改變,始終維持著動態平衡。但是人類的出現,尤其在這一萬年發明農耕技術之後,乃至於近百年的工業文明的急速發展,才大規模地一舉改變了地球的面貌與物種間的平衡。而且因為變化速度太快了,物種來不及演化出因應的存活方式,難免就會滅絕。而且一旦大部份的物種都死掉了,人類其實也很難在這個生命彼此都休戚與共的地球獨活。」
B寶想著:「所以說人類是地球其他物種的兇手囉,假如地球沒有人類這個物種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哈!真的有人像B寶一樣,提出這個問題,花了很多功夫做研究,也出了一本書,後來也拍成紀錄片!」我從書架上找出『人類消失後,重生的地球』這本書與紀錄片,接著說:「作者假設所有人類忽然在地球上不見了,第二天會變成什麼樣子,第三天,一年後,五年後….作者一路推演,一方面突顯人類過去給地球帶來的破壞,一方面也呈現出大自然的力量。」
B寶顯然對這個議題很有興趣:「晚上我們一起來看這部紀錄片,我還記得以前看過的『駭客任務』裏面,就提到人類是地球上的病毒,是其他生物的威脅。」
我點點頭:「其實這個比喻還蠻貼切的,影片所指的病毒就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增殖,沒有節制回饋的機制,最後傷害了賴以存活的母體。就像影片中電腦人的控訴,地球每種生物都會本能的與四周環境維持平衡的關係,只有人類不是,每到一地,便大量繁殖,直到耗盡所有自然資源後,再搬遷至他處。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
A寶有點急:「人類原本就是地球的癌細胞,還是後來才轉變的?」
我歎了口氣:「因為人類的聰明才智與不斷地努力,讓人類沒有了天敵,因此人口數量得以不斷地增加。以前每當人口太多時,一次瘟疫也許就死掉全部人類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或者一次旱災饑荒或戰爭,又死掉一大堆人,可是現在不管是醫葯進步或科技的力量,我們的人口數量與周遭物種早就失去平衡了!當整個地球的自然資源一旦無法支撐這麼龐大人口的需求與消耗時,就是人類真正災難的來臨。」
B寶有點感慨:「實在很難想像,大賣場滿坑滿谷的便宜商品,這麼豐富與便利的世界,真的會不見嗎?」
我嚴肅的點點頭:「歷史告訴我們,幾乎所有文明的崩毀都是在當時的人類社會發展得最昌盛最繁榮達到頂點之後,急轉直下,走向衰亡,不管是古代的羅馬帝國,馬雅文化或復活島的原住民,無一不是如此。現在社會的奢侈浪費,是不是物質文明最後的迴光反照?其實我有點擔心呢!」
A寶剛看過有關馬雅文化的小說,連忙問我:「馬雅文明是怎麼消失的?」
我解釋:「最近的考古研究與科學技術,從馬雅附近的深海與湖底岩心的沈積物鑽探發現,西元九○○年左右曾經有連續多年的乾旱,這或許是馬雅文明崩潰的主要原因。人口太多,乾旱,地力消耗殆盡,饑荒導致社會動盪,戰亂,當各個城邦互相攻打搶奪資源,這種近乎全面戰爭也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繁盛一時的馬雅文明至此瓦解,殘存的少數人口就四散到沿岸低地可以打井與有水源的小村落中,原本的雄偉建築物與城邦,就隱沒在森林中,直到數百年後才被重新發現。」
B寶追問:「是不是像高棉的吳哥窟一樣,馬雅的古老城市被叢林給包圍住,一直到近代才被發現。」
我笑笑說:「沒錯,這也是消失的人類這本書中所講的,當人類真的不見後,大自然的生命力很快會來接管人類的建築物以及曾經擁有的一切,以地球的角度來看,人類出現的時間很短,當人類滅絕後,地球仍然會有許多生命存在,甚至比人類在時更多更豐富精彩的生命世界呢!」
A寶:「聽起來好像不錯,不過想到人類也會滅絕,實在很難過。」
我安慰A寶:「其實以人類的聰明才智,應該可以儘量避免最糟糕的情況,只要大家願意面對事實,改變現在的某些生活習慣與價值觀,你們聽過永續發展這個名詞嗎?」
AB寶同聲回答:「學校有教過,不過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
「永續發展的定義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所以,永續發展是必須顧及許多條件,甚至還必須節制目前的成長。因此,永續發展絕不是無止境的成長狀況,就像癌細胞一樣,當數量不斷增加,只會殺死宿主。」我停了停,又繼續說:「若從名詞定義分析,成長與發展不一樣,成長是數量的增加,發展是質的改善,也就是結構內涵的改變,就像是我們會說嬰兒成長到青少年,青少年發展到成年一樣。」
我歎了口氣:「我覺得目前人類最大的危機來自於現今人類世界的運轉是基於資本主義制度的觀點上,價值的創造被視為獲取、生產和銷售的線性關係,認為只要有足夠的錢,就可以買到充足的資源,人們用開採成本來計算自然資源,認為自然資源是無償、無限,或是可以不斷再生的。如果全球的經濟是在一個無邊無際的無限大的世界中,或許靠著不斷成長,的確可以解決問題,但是真實世界並不是如此,我們的一切消費都靠著有限的生物圈來支撐,如果我們經濟不斷地擴張與消耗,侵蝕了周遭的生態系,這種以自然資本換來的短暫成長,絕對會是划不來的成長,很快就必須面對後遺症與品質下降的苦果,甚至造成整個人類社會的瓦解。」
最後我下了結論,將這個討論告一個段落:「我認為人類社會敗亡的原因,大致來說,自殺的成分多於他殺!而一個社會的應變能力取決於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觀,這些的確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個團體或機構都可以努力而加以改變或塑造的。只要我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願意給政客們壓力,當然,還要祈禱,祈禱我們有改變的勇氣與力量,並且一邊祈禱,一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