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寫美國醫療的時候,有朋友提議寫「在美國第一次看醫生」。筆者在美國雖然很久,但看醫生的次數寥寥可數,反而陪伴家人看醫生的的經驗不少。
正因為如此,第一次看醫生的經驗,應該在我身上發生了幾次了,#像極了愛情。
如之前所說,在美國看醫生其實不太方便。筆者從前住的城市比較小,但也能找到一個香港移民來的家庭醫生,實屬感恩。不過,因為這裡的醫生通常以「醫療中心」為單位,所需要的手續都是一樣的。
看醫生,最需要的帶在身邊的,除了身分證明文件,還有保險卡。尤其是第一次看醫生,診所職員需要把保險資料輸入資料庫,還有打電話到保險公司,確認保險的真確性。
然後就是填寫資料、病歷和簽寫一些有關個人資料處理的同意書。與在香港那種隨便能夠看醫生的情況,兩地在資料處理的範疇上,的確有很大的差別。
在香港,病人需要做的,大概就是快速地登記個人資料,與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病例,應該僅此而已。在美國,卻是要把工作地方、緊急聯絡人等等都要填上。還有要主動報告病歷,包括家人的病史,甚是詳細。所有資料的收集,都是「執到正」的。亦因為如此,第一次看醫生,必須要早二十至三十分鐘到達診所,以便有足夠的時間填寫資料。
然後就是狠狠地「等」,有時可以等上半個小時,才可以進去診所的房間。此時護士會幫病人量度體重、身高、體溫、血壓等,然後再問長問短,完成所有的資料補充後,護士就會出去了。
之後,可能又要等十數分鐘。因為醫生在這個時候,可能在隔壁房間,為其他的病人看病。視乎那邊的進度,可能又要等好久。原來,除了急診,在普通家庭醫生的診所,也需要等了又等。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醫生終於進來聽診了。如果大家的病況很輕微,通常十多分鐘就可以完成整個過程。(當然,如果醫生認為需要看專科,又是另一回事。偏偏在美國,看專科在大部分情況下需要家庭醫生轉介。)
別以為這樣就完結,與香港不一樣,診所是不會包辦配藥的部分。離開之前,病人必須與外面做登記的職員查問一下,如果要服藥的話,護士會把藥方發到病人指定的藥房。通常Walmart、Target等都有自己的藥房,大家可以按自己家的位置,選擇離家最近的藥房。經過以上步驟,在藥房拿到藥之後,才算是完成看病的程序。
說到看病的方便程度,香港的診所如便利店一樣多,實在方便得多;論環境及診所設備,則美國的診所比較優勝。
所以,美國人是不會因為普通的傷風感冒而看醫生的,各位打算移民美國的朋友,實在要好好記住。兩地的醫療制度和習慣,實在很難作出比較。
#美國看家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