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第一次看家庭醫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一次寫美國醫療的時候,有朋友提議寫「在美國第一次看醫生」。筆者在美國雖然很久,但看醫生的次數寥寥可數,反而陪伴家人看醫生的的經驗不少。
正因為如此,第一次看醫生的經驗,應該在我身上發生了幾次了,#像極了愛情。
如之前所說,在美國看醫生其實不太方便。筆者從前住的城市比較小,但也能找到一個香港移民來的家庭醫生,實屬感恩。不過,因為這裡的醫生通常以「醫療中心」為單位,所需要的手續都是一樣的。
看醫生,最需要的帶在身邊的,除了身分證明文件,還有保險卡。尤其是第一次看醫生,診所職員需要把保險資料輸入資料庫,還有打電話到保險公司,確認保險的真確性。
然後就是填寫資料、病歷和簽寫一些有關個人資料處理的同意書。與在香港那種隨便能夠看醫生的情況,兩地在資料處理的範疇上,的確有很大的差別。
在香港,病人需要做的,大概就是快速地登記個人資料,與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病例,應該僅此而已。在美國,卻是要把工作地方、緊急聯絡人等等都要填上。還有要主動報告病歷,包括家人的病史,甚是詳細。所有資料的收集,都是「執到正」的。亦因為如此,第一次看醫生,必須要早二十至三十分鐘到達診所,以便有足夠的時間填寫資料。
然後就是狠狠地「等」,有時可以等上半個小時,才可以進去診所的房間。此時護士會幫病人量度體重、身高、體溫、血壓等,然後再問長問短,完成所有的資料補充後,護士就會出去了。
之後,可能又要等十數分鐘。因為醫生在這個時候,可能在隔壁房間,為其他的病人看病。視乎那邊的進度,可能又要等好久。原來,除了急診,在普通家庭醫生的診所,也需要等了又等。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醫生終於進來聽診了。如果大家的病況很輕微,通常十多分鐘就可以完成整個過程。(當然,如果醫生認為需要看專科,又是另一回事。偏偏在美國,看專科在大部分情況下需要家庭醫生轉介。)
別以為這樣就完結,與香港不一樣,診所是不會包辦配藥的部分。離開之前,病人必須與外面做登記的職員查問一下,如果要服藥的話,護士會把藥方發到病人指定的藥房。通常Walmart、Target等都有自己的藥房,大家可以按自己家的位置,選擇離家最近的藥房。經過以上步驟,在藥房拿到藥之後,才算是完成看病的程序。
說到看病的方便程度,香港的診所如便利店一樣多,實在方便得多;論環境及診所設備,則美國的診所比較優勝。
所以,美國人是不會因為普通的傷風感冒而看醫生的,各位打算移民美國的朋友,實在要好好記住。兩地的醫療制度和習慣,實在很難作出比較。
#美國看家庭醫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55內容數
新的一波移民潮又來了,美國是其中一個熱門的理想地方。可能大家有很多問題,也預計不到會有什麼挑戰。 作為移民美國二十多年的先鋒,站在美國與香港中間,可能可以幫到大家解答一些了解美國生活上的一些問題,或者是為移民這個題目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Let's do this! 移民美國,的確 #像極了愛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atrick Cha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國的醫療系統,#像極了愛情,精彩的程度,我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最近是流感季節,加上疫症橫行,醫療服務的負荷加重,實在有點吃不消。適逢感恩節和聖誕節,雖然州政府們都勸大家不要多人聚會,但應該沒有太多人會聽聽話話的了。 不過,在美國看醫生,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國的感恩節,#像極了愛情。無論是感恩節的意義,甚至是感恩節的起源,都是十分神奇的,就像每個人的愛情一樣,各自都有不平凡的故事。 當筆者在網上找資料,找到感恩節幾個版本的故事,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在美國做選民,#像極了愛情,所有人都圍著自己的感覺,實在太美好,但選舉完了之後就人走茶涼。 無論是2016,或者是2020,一到大選的時候,會多了很多人關心你。無論是電視廣告、郵箱、電郵、電話短訊,一天到晚都會有人找你⋯⋯
這是NHK晨間劇《雛鳥/ひよっこ》的其中一幕。 雖然這並不是直接談及移民美國,但這一幕卻令我想到美國的情況⋯ 雖然美國人很多,但從五月花號 從英國載著逃亡的基督徒來到這地的一刻,美國的主流居民就不是美國本地人。真正的本地人,其實只有印第安人而已。經年累月,大家在這地方成長、發展、成家
移民前/後教小朋友語言,#像極了愛情。籌算太多,但始終與現實會有距離,無論你的籌算是什麼。 今天早上與香港教會的弟兄在網上短敘,某弟兄的孩子上鏡了,在說英語。弟兄被詢問的時候,就說孩子在家通常都是說英語。筆者的孩子剛好相反,在家中都是說廣東話。 在筆者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美國跟人講抗疫,#像極了愛情,不說自明。 最近一星期,筆者居住的州份,開始讓酒吧與各種生意再次全面營業了。對此,居民的意見不一,有的說這個來得太快,因為疫情還沒有真的穩定下來,加上冬季來臨,病毒可能會再一次肆虐。 不過,也有一部分的美國人的態度是180度截然不同的⋯⋯
美國的醫療系統,#像極了愛情,精彩的程度,我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最近是流感季節,加上疫症橫行,醫療服務的負荷加重,實在有點吃不消。適逢感恩節和聖誕節,雖然州政府們都勸大家不要多人聚會,但應該沒有太多人會聽聽話話的了。 不過,在美國看醫生,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國的感恩節,#像極了愛情。無論是感恩節的意義,甚至是感恩節的起源,都是十分神奇的,就像每個人的愛情一樣,各自都有不平凡的故事。 當筆者在網上找資料,找到感恩節幾個版本的故事,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在美國做選民,#像極了愛情,所有人都圍著自己的感覺,實在太美好,但選舉完了之後就人走茶涼。 無論是2016,或者是2020,一到大選的時候,會多了很多人關心你。無論是電視廣告、郵箱、電郵、電話短訊,一天到晚都會有人找你⋯⋯
這是NHK晨間劇《雛鳥/ひよっこ》的其中一幕。 雖然這並不是直接談及移民美國,但這一幕卻令我想到美國的情況⋯ 雖然美國人很多,但從五月花號 從英國載著逃亡的基督徒來到這地的一刻,美國的主流居民就不是美國本地人。真正的本地人,其實只有印第安人而已。經年累月,大家在這地方成長、發展、成家
移民前/後教小朋友語言,#像極了愛情。籌算太多,但始終與現實會有距離,無論你的籌算是什麼。 今天早上與香港教會的弟兄在網上短敘,某弟兄的孩子上鏡了,在說英語。弟兄被詢問的時候,就說孩子在家通常都是說英語。筆者的孩子剛好相反,在家中都是說廣東話。 在筆者看來,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美國跟人講抗疫,#像極了愛情,不說自明。 最近一星期,筆者居住的州份,開始讓酒吧與各種生意再次全面營業了。對此,居民的意見不一,有的說這個來得太快,因為疫情還沒有真的穩定下來,加上冬季來臨,病毒可能會再一次肆虐。 不過,也有一部分的美國人的態度是180度截然不同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與臨床最最接近的時刻… 應該很多人知道讀護理的必經之路就是實習,而且專科是兩次一小一大,此時此刻的我還沒成年就在經歷三個禮拜的小實習,第一次以實習護生的身份踏入臨床與病人、家屬、學姐互動
Thumbnail
原來我不知道大醫院星期六也有門診的。一直以為只有很喜歡跟病人見面的小診所才是,我住的地方附近,全年無休的診所很多間。而我終於在一個星期六的中午去和我的大醫師見面。這只不過是一段五分鐘的對話,記述起來卻很費篇幅...
Thumbnail
今天歐醫師蒞臨醫院演講,他是一位外科醫師去西雅圖行醫,回來和我們分享美國以及台灣之間醫療的差別以及未來外科醫師的展望。
Thumbnail
在就醫的過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經過治療後,診斷後需要治療或是緊急處置,沒有相關科系醫師,導致無法繼續治療被強制轉院的情況也是不少,不過也還有一類的轉院,是家屬自己要求的,而今天的故事,就在於轉院的故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
Thumbnail
搬到美國3年了,我還是習慣在台灣做健康檢查,一方面是因為信任台灣的醫療品質,還有很重要的語言因素。 例如全身健康檢查,我其實幾乎聽不懂那些醫療名詞,當然可以找會講中文的醫師,還可以跟醫院申請翻譯,不過會想說一年也就一次,就趁回台灣時找個能讓自己能自在且安心的選擇。
Thumbnail
才剛到日本第2個月我就先流感:)因為流感發燒的關係,我第一次在日本看醫生了!一開始以為只是去普通小診所,沒想到是去山梨赤十字病院這種大醫院(山梨紅十字醫院),心裡第一個想法其實是「一定很貴😭」 記錄一下第一次在日本看醫生的經驗,也希望沒有下次🙏
Thumbnail
一開始剛到美國時,各種保險信件緊接著來,你必須一個個查看與研究,不像在台灣有保險人員為你解說。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
今次算一趟辛苦的旅程,共去了8天,除了頭3日在九華山是天晴之外,其餘在上海的日子全是下雨天,當然我們也有雨具,又買了雨衣鞋套,但真的又冷又濕,好辛苦。然後我家姐去完迪士尼樂園之後哮喘病發,竟然要係上海睇急症。 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大陸看本地居民看的醫生,感覺對比香港還有一大段路要追趕,他們完全不重視病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與臨床最最接近的時刻… 應該很多人知道讀護理的必經之路就是實習,而且專科是兩次一小一大,此時此刻的我還沒成年就在經歷三個禮拜的小實習,第一次以實習護生的身份踏入臨床與病人、家屬、學姐互動
Thumbnail
原來我不知道大醫院星期六也有門診的。一直以為只有很喜歡跟病人見面的小診所才是,我住的地方附近,全年無休的診所很多間。而我終於在一個星期六的中午去和我的大醫師見面。這只不過是一段五分鐘的對話,記述起來卻很費篇幅...
Thumbnail
今天歐醫師蒞臨醫院演講,他是一位外科醫師去西雅圖行醫,回來和我們分享美國以及台灣之間醫療的差別以及未來外科醫師的展望。
Thumbnail
在就醫的過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經過治療後,診斷後需要治療或是緊急處置,沒有相關科系醫師,導致無法繼續治療被強制轉院的情況也是不少,不過也還有一類的轉院,是家屬自己要求的,而今天的故事,就在於轉院的故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
Thumbnail
搬到美國3年了,我還是習慣在台灣做健康檢查,一方面是因為信任台灣的醫療品質,還有很重要的語言因素。 例如全身健康檢查,我其實幾乎聽不懂那些醫療名詞,當然可以找會講中文的醫師,還可以跟醫院申請翻譯,不過會想說一年也就一次,就趁回台灣時找個能讓自己能自在且安心的選擇。
Thumbnail
才剛到日本第2個月我就先流感:)因為流感發燒的關係,我第一次在日本看醫生了!一開始以為只是去普通小診所,沒想到是去山梨赤十字病院這種大醫院(山梨紅十字醫院),心裡第一個想法其實是「一定很貴😭」 記錄一下第一次在日本看醫生的經驗,也希望沒有下次🙏
Thumbnail
一開始剛到美國時,各種保險信件緊接著來,你必須一個個查看與研究,不像在台灣有保險人員為你解說。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
今次算一趟辛苦的旅程,共去了8天,除了頭3日在九華山是天晴之外,其餘在上海的日子全是下雨天,當然我們也有雨具,又買了雨衣鞋套,但真的又冷又濕,好辛苦。然後我家姐去完迪士尼樂園之後哮喘病發,竟然要係上海睇急症。 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大陸看本地居民看的醫生,感覺對比香港還有一大段路要追趕,他們完全不重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