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2020年與George Floyd帶來的BLM運動

    Black Lives Matter (BLM,黑人的命也是命)無非是今年度受到眾多矚目的運動之一,黑人男子George Floyd在被員警用膝蓋壓頸導致死亡之後,又喚起眾人對於BLM運動的重視以及改善黑人處境的呼籲。
    2020是個多事之秋,年初開始武漢肺炎疫情肆虐,6月發生George Floyd事件之時,也有眾多人士認為此事與疫情直接相關,不滿情緒的堆疊透過此事件爆發。
    疫情衝擊的多是少數族裔與經濟貧困的人們,對他們來說,失業率與死亡率都高於平均。
    商業周刊指出,「《時代》(Time)報導,非裔美國人更容易感染COVID-19,且更容易死亡。根據美國疾管署的數據,非裔美國人僅佔美國人口12%,卻佔整體確診病例近26%、佔死亡案例近23%。」根據紐約市審計局,大多數冒著生命危險、維持經濟運轉的「必要員工」是有色人種,更有高達44%的非裔美國人表示他們在疫情間失去工作或被減薪。
    疫情下,違反社交距離、沒有戴上口罩、大規模群聚⋯⋯,許多人們習以為常的運動示威受到大小不一的挑戰。上街參與一場運動需要比平常更大的決心與勇氣,而也因為疫情的緣故,有更多不同的技巧和方式出現,像是將戰場轉至線上,透過直播、媒體推播的方式向無法出門、因擔憂而不敢出門的人宣傳,或是鼓勵民眾在家中向窗外或是在街上橫掛布條。
    BLM運動影響的幅度超乎預期,除了蔓延至世界各地,在各處都有相關遊行抗議、社群平臺上的聲量意見領袖與商業公司皆發有許多相關內容以外,連2020的美國總統大選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
    引自遠見雜誌,「《紐約時報》指出,非裔女性是民主黨最忠實的支持者。」在BLM的運動浪潮下,拜登(Joe Biden)在8月中決定由賀錦麗(Kamala Harris)擔任他的搭檔。賀錦麗是美國史上首位的亞非裔副總統,他的父親是來自牙買加的非裔移民,而母親則為印度裔移民。
    端傳媒指出,11月3日 Latino Decisions 針對拉丁裔選民的調查數據顯示,疫情、工作和醫療價格是各州居民最希望政客解決的議題,遠超過移民改革、種族正義、墮胎、環保等話題。也因此,儘管拜登在非裔與拉丁裔等族裔中支持度相對較高,部分拉丁裔的倒向仍難以避免。
    在此次的運動中,風傳媒報導,從紐澤西州到密西根州,都有警長選擇加入抗議行列,與示威者並肩遊行;在加州及紐約市,更有警察向示威者鼓掌,甚至屈膝。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開始之後,香港部分警察的作為便受到大眾嚴厲指責,許多人不免將美國警察的舉動與香港警察並論比較。然而如同George Floyd案中,他受到警察壓頸、過度使用武力,也收到警察的聲援與並肩的抗議;香港的狀況中亦同,有保護民眾的警察,也有過度執法的警察,筆者認為難以用抽離時空與背景脈絡的角度評斷何者更優、何者更劣。
    諸如運動組織、商業品牌,也罕見地針對BLM運動表態、聲援,這些舉動或受到讚賞、或受到質疑,筆者不禁好奇,究竟應不應該以組織身分針對重大的爭議性議題表達立場呢?好比身著制服單膝下跪為BLM運動聲援的警察,這樣的舉動是好的嗎?身為一個高中生,身著制服至社運場合進行聲援,是應該受到支持或是受到反對的呢?
    基本上,大部分的人認為BLM運動呼籲的是種族平等與黑人平權,多數的民眾對此想法也抱持正面看法,然而筆者也不禁想詢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有留意到、真正努力落實平等呢?
    身處在也有多元種族文化交織的臺灣社會,我們會看到膚色相異的外國人、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外籍配偶等等,也許有時會聽到他人不友善的語言,或甚至自己做出不友善的舉動,此時,也該回過頭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能如何從己身開始,努力改善這些舉止?
    透過瞭解、爬梳George Floyd事件,筆者認為我們都有更深刻的啟發。
    責任編輯: 卓芸亦   核稿編輯: 周永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