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口鯊 Megamouth shark
家族:鼠鯊目-巨口鯊科 Megachasma pelagios
在電影大白鯊(The jaws)上映後的隔年,一隻從未記錄過的神祕鯊魚,被夏威夷美國海軍的海錨勾住,龐大的身軀與巨大的嘴巴讓當時的船員們震撼不已。
時至今日,巨口鯊仍是鯊魚界中最神秘的存在,目擊頻率少之又少,科學家甚至把每一次的目擊時間、地點、現場狀況都詳細的紀錄在案,希望能從這些資訊來一窺巨口鯊的生態習性。
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濾食三兄弟的老么—巨口鯊,一探這頭深海巨獸的奧秘!
深海中慵懶沉潛的魚雷
身為濾食鯊魚中的老么,成年巨口鯊的體型仍然傲視群鯊,最大可達6公尺(比大白鯊還大!);儘管比鯨鯊、象鯊小了一號,巨口鯊卻也是三者之中游素最慢、最不靈活的傢伙,一小時大概游2公里,比我阿罵走路還慢。
這點從牠的體型便可見端倪:圓鈍的頭部、圓柱的身形,像是一枚懶洋洋的深海魚雷,怎麼看都不是一個擅長游泳生物該有的體態。
或許是濾食食性使然,巨口鯊沒有必要成為一個游泳高手,牠唯一在乎的是盡可能的張大嘴巴、用密集的鰓耙過濾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再從超大超寬的鰓裂濾出海水就好,何必要游得那麼累勒~
由於軟骨魚類沒有鰾來調節浮力,許多鯊魚是靠著不斷向前游動時產生的向上水流,才能避免下沉。
對於巨口鯊來說,想叫他靠努力游泳來維持支撐牠幾百公斤身體的浮力,顯然不太實際(人家就不太愛動咩(๑•́ ₃ •̀๑) ),所以只好從調整身體構造下手:低度骨化的骨骼、富含油脂的肝臟、鬆弛的肌肉組織,透過特化的結構,來降低身體密度,巨口鯊才得以繼續在深海中堅持優雅的慵懶。
濾食夜貓子
巨口鯊在相當晚期才被人類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牠的生活習性:巨口鯊也有「垂直洄游」的習慣,白天時多待在水深100公尺至200公尺的範圍,直到傍晚才會「慢慢地」為了覓食而游到表層海面來。
在夜色中,緩慢游動的巨口鯊會張開大嘴,利用負壓來吸入海水,除了本身口徑驚人外,富有彈性的唇部與口腔也有助於容納更多的海水;鰓耙將磷蝦、小型橈足類、水母等小型生物濾出後(也只有這些東西游不贏牠惹QQ),多餘的海水則由鰓裂流出,再將鰓耙上的美味一口吞下。
如果你在黑暗中觀察巨口鯊,會驚訝地發現在牠的上顎有一道量銀色的反光。這片組織佈滿了發光器,讓巨口鯊的口部在夜晚中更為明顯。科學家推測這很可能是巨口鯊用來引誘浮游生物的陷阱( 實在有夠懶,連吃飯都要獵物自己過來(´_ゝ`) ),也可能是巨口鯊之間彼此辨識的社交功能。
無論如何,我們對巨口鯊的了解仍是冰山一角,期待未來生物學家可以進一步的帶我們認識這個神祕的物種。
巨口鯊的台海危機!
每年的4月到8月,巨口鯊會隨著黑潮,來到台灣東部外海覓食。不巧的是,這段時間恰好也是捕魚的旺季,有不少巨口鯊就因為誤入刺網而不幸死亡。在總計約200多次的巨口鯊紀錄中,有將近一半是因為台灣漁民誤捕所導致。( ´•̥̥̥ω•̥̥̥` )
巨口鯊的保育問題在近期引發相當大的關注,與牠本身的生物特性也高度相關:行成熟期長、產育子代數量少、遺傳變異低,再加上至今無法確切掌握巨口鯊族群的實際大小,每一項因素都顯示巨口鯊面臨著高風險的滅絕危機,每一隻被誤捕的巨口鯊都可能背負著整個族群繁衍的重大責任。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近期PO出的巨口鯊濫捕文章,一時之間在網路上引起輿論反響。在我甫看完文章的當下也是氣憤難平,但在瀏覽其他不同領域的人士意見後,希望大家可以先冷靜一下,不要被怒氣沖昏了頭。
生態保育與產業發展的衝突早已不是新鮮事,我們樂見的應該是兩者彼此維持著平衡並進的關係。在巨口鯊保育事件中,科學界、漁業業者、政府單位間彼此都有各自的立場,很難說哪一方才是絕對的正義。若民眾因為保育團體的號召,將民意的因素納入角力之中,有時反而會加劇各方之間的衝突與困境,變成好心辦壞事。
最常見的衝突結果便是強制禁捕,結果未來漁民誤捕後拒絕通報,直接將屍體拋回海中了事。這樣的結局不但無法有效保育巨口鯊,反而還可能將他們推入真正滅絕的危機之中,相信這也是大家最不希望見到的結果。
在這邊期許政府與學界單位能夠和平理性的與漁民溝通,透過避開巨口鯊活動熱點或是減少誤捕的方式,來保護這些神秘的嬌客;也希望大家保持關注的同時維持理智,不讓情緒成為解決保育議題的唯一動力。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