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邪靈退去:無差別硬度之亂!

    目前台灣很多球友討論的一款桿身就是訴求auto flex的特性,我自己是叫無差別硬度。就是適用不同揮桿速度的球友使用。聽起來很屌,但其實我很早就知道也配置這類的產品給球友來用。我不是用現在大家討論的品牌產品,而是市面上桿身材質以40噸或以上的產品,以美系為主的桿身就其實是無差別硬度。
    以前的桿身軟硬度比較明顯是材質因素。以前桿身材質大多是碳布噸位在30以內,但在10年前,日本一些小品牌開始運用高噸位碳布材質在桿身上,現在幾乎所有不錯的桿身都是以高噸位碳布材質為主。所以桿身強度已經比以前要高很多,同時得到的效能也比以前要好。現在的選手開球距離也提升,部分原因也在這上。
    為什麼美系桿身,因為美系的桿身尤其Matrix/LAGP和Veylix,我比較熟,所以都是這樣在配置給台灣和中國球友使用。這類桿身使用高噸位碳布材質,用50g這個重量級別和R硬度就可以讓70%的球友使用。甚至有時用R1,比R要再軟一個階級,一樣讓平時用S硬度的球友打得嚇嚇叫。有些測試文都在我的網站上可以去爬爬。
    因為我試過不同硬度和不同重量,給不同使用者使用,得到的回饋和實際觀察擊球結果,以回饋來說,這類桿身都差不多,不會有很硬的感覺。都很簡單和迅速。沒有日系桿身那種彈性感。打起來可以說無聊但卻很有效率,也很穩定。不過也是因為桿身回饋簡單,所以這才是無差別硬度的設計基礎。因為我很少會配置給球友他目前用的硬度桿身,以我熟悉的桿身特性通常用軟一或兩個級別都可以。
    其實日系桿身如果也是用高噸位碳布材質也是回饋很簡單,沒有過多”踢“的感覺。至少我用過的Fujikura、三菱、UST-Mamiya都是如此。當然有些桿身款式會有比較明顯的軟硬感覺,打起來也比較多的彈性,那是在桿身內部設計比較多30噸以下的碳布材質,讓桿身回饋可以更舒服和軟硬、折點明顯。
    無差別硬度在高噸位碳布的材質下已經是如此。因為它的桿身強度可以用R或R1的硬度給揮桿速度在85~105mph的球友使用而不會覺得太軟或太硬的問題。同時桿身強度高,擊球的倒旋比較低,就算揮桿速度在95mph以上的人用也可以承受的了。簡單說;現在桿身強度已經提升很多,一個硬度可以讓多數球友用的嚇嚇叫。
    無差別硬度只是一個表象。因為你的揮桿速度快,雖然桿身強度可以承受得了,但用的次數就比較容易到臨界值,簡單說就是容易打軟。雖然你的用的手感是沒有太大差別,但你可以從你的球飛行速度、距離和高度去瞭解,你的桿身是否已經被打軟。因為碳纖維桿身就是彈性優勢,強度在的時候,球飛的像飛彈一樣猛,一旦強度衰退了,球速就像公車一樣了。
    而且球容易飛高,因為倒旋增加,球往前的推力就減少,反而是球本身的自轉增加。所以用這類的桿身如果你揮桿速度快,桿身消耗會比較快。就如同桿身每次揮擊,比如揮桿速度90mph的人是給桿身10kg的壓力和100mph是20kg,所以速度快,桿身消耗是更大。
    最後就是桿身重量,說實在的把桿身的重量設定在50g,我就可以讓使用者的桿頭速度提升,如果桿子規格設定在更適合使用者,絕對可以提升擊球距離。而配合高噸位碳布的軟硬度和輕桿身特性,要提升擊球距離就是輕而易舉。當然可以再用低於50g的桿身,但其實消耗會更快。所以我很少會用低於50g的桿身。
    我有幾十種方法可以提升擊球距離和桿頭速度,在不改變人的條件下。但我不會照市面上的方法去做又輕又長的桿子來提升。只要依據人和產品的特性去設定球桿規格,一樣可以距離突飛猛進!市面上已經有一堆嚇嚇叫的產品可以讓你得到好的結果。那種被鬼嚇到的價格,跟風的風險就是套牢和不適用的規格。切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