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二世》湯以豪映後座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日(3/14)臺大電影節邀請到影評人湯以豪進行映後座談,由《福爾摩斯二世》談基頓與偵探類型。《福爾摩斯二世》雖然在今日被認為是基頓的代表作,於1924年4月上映時卻面臨失敗的票房,讓基頓相當失望。他的下一部作品《將軍號》再一次花費大量成本,以達成基頓的高標準與大型動作場面,卻又再一次票房失敗,隨後進入米高梅電影公司,創作品質亦不如從前。這兩部今日被視為經典的作品之所以不被當時的觀眾買單,可能是因為基頓超前時代太多,在多數默片為20分鐘長的喜劇小品時,試圖拍攝塞滿劇情轉折、動作場面的長劇情片,讓觀眾的錯愕多過笑聲。
  另一位默片大師卓別林,也在此時以多部票房成功的作品,在「基頓v卓別林」的對決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基頓直至60年代都被視為過氣藝人,晚年在電影圈中沒有地位,僅能靠電視上的綜藝節目維生。這場對決的翻轉,可能要等到《大國民》導演奧森威爾斯的大力表態,他認為基頓才是真正原創的作者,遠勝於多次陷入抄襲爭議(《摩登時代》甚至鬧上法庭)的卓別林。今日,兩人各有擁護者,基頓在動作場面上的突破性與影響力亦漸被看見。
  回到《福爾摩斯二世》,雖然本片幾乎與福爾摩斯的系列小說完全無關,但仍顯示了與電影在同個年代問世(1890年代)的福爾摩斯角色原型,在當時作為默片寵兒的現象。事實上,現代人心中鮮明的福爾摩斯形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國演員William Gillette於1916年主演的默片《福爾摩斯》所建立的:獵人服、彎煙斗,其實都不是原著中所描繪,卻因為他的成功演繹,反而成了直至今日的作品都無法擺脫的招牌特徵。而《福爾摩斯二世》中的戲院老闆,正是以William Gillette命名致敬。
  基頓在本片對電影院空間的描繪,亦可以與1921年的作品《The Playhouse》相互比對,內容講述一個演員闖入歌劇院,夢到一齣樂手、演員、工作人員全是自己的戲碼。這除了是雜耍班子出身的基頓最為熟悉的場景,亦是20年代以前電影放映的空間,是「電影院」的概念還未完全建立時,一個更像「劇場」的過渡空間。然而,三年後的《福爾摩斯二世》除了轉向已與現代影廳沒什麼不同的場景,更在近一世紀以前,便探究了影像的本質。
  首先,片中基頓所飾演的電影院清潔工在攝影機旁睡著,在夢中「進入」電影,正顯現了電影最重要的特質「代入」,而夢中的故事相較現實美好,亦是電影使觀眾得以逃離現實的魅力所在。但故事並不是電影的全部,當基頓走入銀幕,他的動作卻因頻頻切換的場景而顯得滑稽時,正好玩弄了電影「剪接」;而結局時觀眾由放映室的窗框望著基頓,又多少呈現了「攝影」的本質。
  同樣的概念,成了六十年後伍迪艾倫的作品《開羅紫玫瑰》的故事前提,只是不同於基頓走入銀幕,而是戲中戲的男主角發現了天天到電影院報到的女主角,走出電影、走入現實。
  關於《福爾摩斯二世》與基頓的討論到一個段落,湯以豪接著延伸談起偵探文學與類型的演變史。福爾摩斯小說雖轟動全球,但最早的偵探文學應該回到愛倫坡筆下的偵探杜賓,而《莫格街兇殺案》亦在1956年改編為電影《莫格街魅影》,愛倫坡的小說也成了當時B級片的重要文本。如果要再往前推,「偵探」現代化的辦案形象應該來自於現代刑事學之父法蘭索瓦維克多,他建立了一套實證主義的辦案手法,退休後也成為史上第一名私家偵探。
  由此可見,當偵探小說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風行,它代表的是一個科學、講求實證、去迷信的辦案方法。例如,在更以前的年代沒有手錶,就無法取得偵探小說中重要的元素——時間,來進一步推論作案時間、不在場證明。因此,就如同電影一樣,偵探文學可說是現代化的產物,也進一步扮演了「這個時代的先知」(《布朗神父》作者G.K.切斯特頓)、「人類對秩序的渴望」(波赫士)。
  偵探類型也隨著時代推進有了改變。40年代的美國,經歷了大蕭條時期、動盪的社會秩序、貧富差距,對「失落的一代」而言,過去的歐陸偵探顯得太過「乾淨」而不合時宜。於是,「黑色電影」刻劃了更冷硬的偵探形象,在治安不佳的城市裡,少了過去賣弄的推理邏輯,而是作為少數良心觀看著蒼生的痛苦。奧森威爾斯的《黑獄亡魂》正是其中代表。
  到了5、60年代,「間諜」的形象讓情報人員浪漫化,成了動作為主、推理為輔的英雄,宛如一個可以旁觀世界的職業。動作場面的加重,似乎又讓基頓的《福爾摩斯二世》成了一則預言,早早說中了未來的「偵探」,可能將被「超級英雄」所取代。
  最後,有觀眾提問怪盜亞森羅蘋在推理小說發展中的定位,湯以豪則認為,亞森羅蘋之所以在台灣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其實是因為日本人對他的狂熱所導致,否則亞森羅蘋系列在全球的熱度不高,普遍被認為是比較「二線」的推理小說。
原文網址|原文發布日期2020/3/16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臺大電影節閉幕片放映臺語社會寫實電影《危險的青春》,榮幸請到影評人陳平浩為觀眾介紹導演辛奇如何新、如何奇,並從 68 年世界新電影浪潮與社會歷史脈絡深入解析這部「現存最尖銳臺語片」。
  「我覺得紀錄片最大的好處在於它是自由的。能夠說你想說的話、用你想要表達的形式表達。無論是一般正規的紀錄片也好,或者是比較奇怪的紀錄片也好,對我而言,它都是一種更自由的方式。」
  《曼菲》無意以傳記形式定義一個人,而是由她的姐妹、朋友、學生,敘述他們生命的交集,在思念中緩緩道出他們認識的曼菲。我們可以看見美麗自信的她、爽朗樂觀的她、溫暖地對待學生如朋友一般的她,以及病痛中仍然親自排舞的她,即使不曾接觸過羅曼菲,觀眾在片中彷彿一步步認識她的不同面向,並深深傾慕於她的個人魅力
  畢業於臺大社會系的導演林誼如,去年憑著短片作品《踮腳尖》在國內外影展取得好成績,甚至入選柏林影展Generation Kplus競賽單元。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她,其實曾經歷多年的掙扎、懷疑,最後以極為另類的過程,才走到了今天。
  如果你曾鍾情於《戀戀風塵》那一列火車迤邐山城鐵道;抑或曾眩惑於《花樣年華》裡,蘇麗珍風情萬種地點起周慕雲的菸;那麼,你更不應錯過藏在大師背後那雙炯然的眼——李屏賓。
  憂鬱症困囿他的內在心靈,社會體制侷限他的創作自由。他說地面是他的天空,自己如一隻風箏,於世間飄飄蕩蕩,他焦慮、亦惶恐,憂懼如影隨形,他的夜晚失去睡眠、白日盡是幻覺。
  臺大電影節閉幕片放映臺語社會寫實電影《危險的青春》,榮幸請到影評人陳平浩為觀眾介紹導演辛奇如何新、如何奇,並從 68 年世界新電影浪潮與社會歷史脈絡深入解析這部「現存最尖銳臺語片」。
  「我覺得紀錄片最大的好處在於它是自由的。能夠說你想說的話、用你想要表達的形式表達。無論是一般正規的紀錄片也好,或者是比較奇怪的紀錄片也好,對我而言,它都是一種更自由的方式。」
  《曼菲》無意以傳記形式定義一個人,而是由她的姐妹、朋友、學生,敘述他們生命的交集,在思念中緩緩道出他們認識的曼菲。我們可以看見美麗自信的她、爽朗樂觀的她、溫暖地對待學生如朋友一般的她,以及病痛中仍然親自排舞的她,即使不曾接觸過羅曼菲,觀眾在片中彷彿一步步認識她的不同面向,並深深傾慕於她的個人魅力
  畢業於臺大社會系的導演林誼如,去年憑著短片作品《踮腳尖》在國內外影展取得好成績,甚至入選柏林影展Generation Kplus競賽單元。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她,其實曾經歷多年的掙扎、懷疑,最後以極為另類的過程,才走到了今天。
  如果你曾鍾情於《戀戀風塵》那一列火車迤邐山城鐵道;抑或曾眩惑於《花樣年華》裡,蘇麗珍風情萬種地點起周慕雲的菸;那麼,你更不應錯過藏在大師背後那雙炯然的眼——李屏賓。
  憂鬱症困囿他的內在心靈,社會體制侷限他的創作自由。他說地面是他的天空,自己如一隻風箏,於世間飄飄蕩蕩,他焦慮、亦惶恐,憂懼如影隨形,他的夜晚失去睡眠、白日盡是幻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本文探討了福爾摩斯與華生這兩個角色的中文翻譯起源,指出這一翻譯由福州人林紓和杭州人魏易共同完成。文中探討了翻譯者如何根據地方語言的特點選擇對應音譯,並回顧了他們的翻譯合作歷史。
Thumbnail
想想,福爾摩斯或許就是我現在會在英國生活的最早契機,因為福爾摩斯而開始認識英國這個國家,也才有了總有一天想要到英國看看的想法。
Thumbnail
英國率先以指紋建立個人辨識系統,對人民採取「科學」的管理方式,美國與法國則透過照相建立大量的個人資料檔案進行管理。柯南道爾筆下的冷靜思考科學辦案的福爾摩斯,呈現出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秩序維護者的臉孔。與福爾摩斯相反,在法國警方積極蒐集個人資料建立檔案的情況下,劫富濟貧不斷變身的亞森羅蘋就此產生。
Thumbnail
《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是由彼得威爾執導,於1998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由金凱瑞、蘿拉琳妮及艾德哈里斯等主演。本片的劇情在當時尚未進入21世紀的世界是相當令人震撼的內容,描述男主角懷疑自己的生活被人監視,開始進行調查,進而發現真相比想像中更為可怕。
Thumbnail
相隔30年再拍續集,在系列40周年之際迎來第4集,毫無疑問是首集後最佳的續集,開頭就跟《捍衛戰士獨行俠》一樣放上了傑瑞布洛克海默和唐辛普森的經典製片Logo,片名副標設計也與《獨行俠》相同皆以主角的稱呼命名,開場的飛車追逐設計也與《獨行俠》開場相似,皆以凸顯主角到21世紀還是以80年代的老派風格辦案
Thumbnail
這本書是以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中的情節為背景,描述了19世紀末的英國實際生活情況及飲食文化。書中研究了不同社會階級的生活方式、收入及日常開銷,並提供了當時一個勞工家庭一週的菜單等內容。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十九世紀的英國生活狀況,並在重讀福爾摩斯系列時加深對其文化背景的理解。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本文探討了福爾摩斯與華生這兩個角色的中文翻譯起源,指出這一翻譯由福州人林紓和杭州人魏易共同完成。文中探討了翻譯者如何根據地方語言的特點選擇對應音譯,並回顧了他們的翻譯合作歷史。
Thumbnail
想想,福爾摩斯或許就是我現在會在英國生活的最早契機,因為福爾摩斯而開始認識英國這個國家,也才有了總有一天想要到英國看看的想法。
Thumbnail
英國率先以指紋建立個人辨識系統,對人民採取「科學」的管理方式,美國與法國則透過照相建立大量的個人資料檔案進行管理。柯南道爾筆下的冷靜思考科學辦案的福爾摩斯,呈現出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秩序維護者的臉孔。與福爾摩斯相反,在法國警方積極蒐集個人資料建立檔案的情況下,劫富濟貧不斷變身的亞森羅蘋就此產生。
Thumbnail
《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是由彼得威爾執導,於1998年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由金凱瑞、蘿拉琳妮及艾德哈里斯等主演。本片的劇情在當時尚未進入21世紀的世界是相當令人震撼的內容,描述男主角懷疑自己的生活被人監視,開始進行調查,進而發現真相比想像中更為可怕。
Thumbnail
相隔30年再拍續集,在系列40周年之際迎來第4集,毫無疑問是首集後最佳的續集,開頭就跟《捍衛戰士獨行俠》一樣放上了傑瑞布洛克海默和唐辛普森的經典製片Logo,片名副標設計也與《獨行俠》相同皆以主角的稱呼命名,開場的飛車追逐設計也與《獨行俠》開場相似,皆以凸顯主角到21世紀還是以80年代的老派風格辦案
Thumbnail
這本書是以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中的情節為背景,描述了19世紀末的英國實際生活情況及飲食文化。書中研究了不同社會階級的生活方式、收入及日常開銷,並提供了當時一個勞工家庭一週的菜單等內容。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十九世紀的英國生活狀況,並在重讀福爾摩斯系列時加深對其文化背景的理解。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