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篇和第一個要分享的idea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第一篇
來到這裏,主要不是為了創作文章,因為我的愛好並不是寫作。 但我喜歡分享, 我喜歡分享我的想法,喜歡分享一些idea, 喜歡分享一些畫作。 也許自己分享的東西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也許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但我擁有一個信念,自己一個是不能夠將事物變得完美, 只有分享和集合不同人的力量,才能夠讓一切變得更美好。
能夠靈活活動的手臂
不論在不同的媒體中或是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偶然都會看到一些傷殘人士。 在失去了身體某些部分的情況下,他們的生活是非常不方便。雖然現在的義肢已經可以大大改善傷殘人士的生活,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 我深信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為他們生活改善得更好。
我在想,如果將來的義肢是一個機械手臂,能夠配合一個裝有攝影機的眼鏡,再加上人工智能的輔助,或許能夠改善義肢的靈活性。 使用者的身上,會帶著一部微型電腦,眼鏡上的攝影機會將影像傳回微型電腦以作分析, 例如:餐桌上有一杯水,使用者想拿起這杯水, 便想將義肢移向水杯,與義肢接合的身體部分會有神經和肌肉活動等訊號, 這些訊號也會傳回微型電腦作分析。由於影像上有一個水杯, 而神經和肌肉活動等訊號能夠反映使用者想將義肢移向水杯,義肢便能調整方向和角度,協助使用者拿取水杯。手指上有距離感應器以及壓力感應器, 讓機械手臂能夠調節至適當的力度,以拿取水杯。
不論以上的想法是好還是壞, 我也認為提出想法是改善生活的第一步,我衷心希望傷殘人士在將來的日子能夠獲得更大的協助。
同時,我希望能夠獲得一些支持,讓我更有動力去繼續分享idea。
avatar-img
1會員
4內容數
我的愛好並不是寫作, 但我喜歡分享, 我喜歡分享我的想法,喜歡分享一些idea, 喜歡分享一些畫作。 也許自己分享的東西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也許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但我擁有一個信念,自己一個是不能夠將事物變得完美, 只有分享和集合不同人的力量,才能夠讓一切變得更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新年的第一天,為我的文化幣服喪。 疫情過後,為振興藝文風氣並拓展新的藝文客群,2023年文化部正式將「藝FUN券」轉型為「文化成年禮」,18至21歲的青年能夠獲得1200點文化成年禮金(即文化幣),用於藝文相關消費的折抵。那時我正好21歲,搭上了文化幣的末班車...
在2024年的十月,文章透過一系列個人經歷與反思,探討了生活中遭遇的困境與挑戰,包括家族的離世、工作競爭的激烈,以及人際關係的稀疏。作者分享了以閱讀作為增長智慧的嘗試,並藉由寫作來整理思緒與心情,在孤獨中尋找幸福的可能性。
Thumbnail
開始寫部落格,就像轉動齒輪一樣需要克服摩擦力。 在AI崛起的時代,重新思考創作的意義。 本文希望自己能透過文字創作尋找自我抒發的管道,同時抵抗外界對中醫的刻板印象。 期望一邊訓練書寫能力一邊自我成長的同時,帶給大家正確地健康觀念。
Thumbnail
今日心血來潮時,到網上隨意翻看文章,發現有篇很有趣的提問「如果真的有人發明時光機,可是代價是讓你捐出你所有的資產,或者貢獻你的五感,甚至器官,你會願意嗎?或者你會讓回憶成為回憶,安分的期待未來?」 原本以為這件事情,會隨著我回復的留言就此落幕,然而這個問題卻一直不間斷在我腦袋瓜打轉,心中浮現一種莫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Maru,是一位新手翻譯者,熱愛日本文化。我會在這裡分享自己的翻譯作品,以及介紹日本流行的直播內容和音樂企劃等。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和愛上這些內容!
Thumbnail
作者延伸提問:文章中提到喪失抓取與觸摸能力的病人在移植手術後,有可能重新恢復抓取與觸摸能力,可要是病人為先天便有殘缺的人,是否能透過在移植手術後的練習,具備抓取與觸摸能力呢?
Thumbnail
輔具是什麼? 說到「輔具」,或許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輪椅或拐杖,覺得老年人才會需要用到。 但是廣義來說,任何能幫助人類達成日常活動的工具,都能稱之為輔具。
話說自從我要用輪椅以來,比起以前都會更加留意殘疾人的消息。其實在讀大專時,曾經有一位由出生以來就依賴輪椅的玻璃骨同學。我在想,不知道如今她見到同樣要用輪椅的我,會不會覺得「你都有今日啦。」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母親和她年幼的孩子從家中逃亡的故事。母子倆漫無目的地過著不確定的生活,在這段逃亡之旅中,孩子感受到了母親的沉默和未知的未來,充滿著對金錢和家庭的不安以及對逃亡生活的困惑和不安。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新年的第一天,為我的文化幣服喪。 疫情過後,為振興藝文風氣並拓展新的藝文客群,2023年文化部正式將「藝FUN券」轉型為「文化成年禮」,18至21歲的青年能夠獲得1200點文化成年禮金(即文化幣),用於藝文相關消費的折抵。那時我正好21歲,搭上了文化幣的末班車...
在2024年的十月,文章透過一系列個人經歷與反思,探討了生活中遭遇的困境與挑戰,包括家族的離世、工作競爭的激烈,以及人際關係的稀疏。作者分享了以閱讀作為增長智慧的嘗試,並藉由寫作來整理思緒與心情,在孤獨中尋找幸福的可能性。
Thumbnail
開始寫部落格,就像轉動齒輪一樣需要克服摩擦力。 在AI崛起的時代,重新思考創作的意義。 本文希望自己能透過文字創作尋找自我抒發的管道,同時抵抗外界對中醫的刻板印象。 期望一邊訓練書寫能力一邊自我成長的同時,帶給大家正確地健康觀念。
Thumbnail
今日心血來潮時,到網上隨意翻看文章,發現有篇很有趣的提問「如果真的有人發明時光機,可是代價是讓你捐出你所有的資產,或者貢獻你的五感,甚至器官,你會願意嗎?或者你會讓回憶成為回憶,安分的期待未來?」 原本以為這件事情,會隨著我回復的留言就此落幕,然而這個問題卻一直不間斷在我腦袋瓜打轉,心中浮現一種莫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Maru,是一位新手翻譯者,熱愛日本文化。我會在這裡分享自己的翻譯作品,以及介紹日本流行的直播內容和音樂企劃等。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和愛上這些內容!
Thumbnail
作者延伸提問:文章中提到喪失抓取與觸摸能力的病人在移植手術後,有可能重新恢復抓取與觸摸能力,可要是病人為先天便有殘缺的人,是否能透過在移植手術後的練習,具備抓取與觸摸能力呢?
Thumbnail
輔具是什麼? 說到「輔具」,或許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輪椅或拐杖,覺得老年人才會需要用到。 但是廣義來說,任何能幫助人類達成日常活動的工具,都能稱之為輔具。
話說自從我要用輪椅以來,比起以前都會更加留意殘疾人的消息。其實在讀大專時,曾經有一位由出生以來就依賴輪椅的玻璃骨同學。我在想,不知道如今她見到同樣要用輪椅的我,會不會覺得「你都有今日啦。」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母親和她年幼的孩子從家中逃亡的故事。母子倆漫無目的地過著不確定的生活,在這段逃亡之旅中,孩子感受到了母親的沉默和未知的未來,充滿著對金錢和家庭的不安以及對逃亡生活的困惑和不安。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