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這是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年代。
這一年發生了不少天災,首先是開春正月,南宮嘉德殿莫名發生大火;緊接著二十八天之後,主掌中宮的丙署再度發生火警;到了二月,丙署火警發生才四天,放置皇宮武備的武庫跟著又發生火警。
到了五月,發生了彗星經過天蠍座(有星孛於心)的天文現象,依照中國古代陰陽家的說法,這是上天示警,有意降下災禍的意思。果不其然,長安在彗星出現的六天後居然下起了冰雹;隔月,京兆、扶風、涼州又發生了地震,遠在東方兗州的岱山與博龍來山竟然發生山崩,漢桓帝趕緊宣布大赦天下,希望能夠平息上天的憤怒。
天災過後,通常會伴隨著人禍。雖然漢朝廷宣布大赦天下,但是帝國周圍的邊疆民族已經蠢蠢欲動,在益州的犍為屬國轄下的少數民族開始造反;而并州一帶的零吾羌也與其他的少數民族一起侵擾三輔。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帝國雖然已經病入膏肓,仍然具有平定這些民變的能力,因此這些人禍很快的就被平息了。
劉備,就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中誕生了!
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並且與其之後的唐朝合稱為『漢唐』,代表著中國帝制時代中最強盛的年代,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並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三大文明。
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與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漢朝進一步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漢代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中國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直到目前為止『漢人』仍然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亦慢慢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逐漸被稱為『漢字』,『漢』幾乎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
漢代強調以『孝』立天下,因此自西漢開國以來,皇太后對新繼位的皇帝都有很深的影響力,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呂后。
自漢高祖劉邦死後,兒子孝惠帝繼位,呂后以太后身份主宰漢室政治,重用呂氏外戚。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呂后違背劉邦『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的基本國策,大肆冊封呂氏為王。
呂后主宰朝政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活著的時候還可以憑藉著自己長期建立的威信控制局面,但是當呂后一死,呂氏一黨便迅速被故舊勳臣鬥垮。後來漢武帝晚年立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為太子,為了防止呂后事件再起,漢武帝親自下詔賜死鉤弋夫人。
不過歷史往往就是這麼有趣,你越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它往往就會發生,漢武帝死後不過兩代,漢元帝之妻王政君成了第二個呂后,更引發後來的王莽篡漢。
東漢的皇帝中,除了光武帝劉秀與明、章二帝因為壯年即位,還可以能做到『政由己出』外,自和帝以降的每一位皇帝,幾乎都是幼年繼位。正如漢武帝所言『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每一任皇帝年幼繼位時,身為太后的母親便會代管朝政,呂后模式就如同詛咒般地在漢代的歷史中不斷地重演。
由於太后的權力來源是來自做皇帝的兒子,不管是身為太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還是作為母親為了維繫兒子的政權,自然會極力參與政治。面對朝中各懷鬼胎的大臣,身為女流之輩的太后自然要尋求助力,而娘家便理所當然地成為最佳選擇,畢竟上陣還要父子兵,這同時也成為了外戚專權的最佳溫床。
只是年幼的皇帝總有一天要長大,當皇帝成年主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權力的渴望,這便容易與外戚集團的利益發生衝突。為了奪回權力,皇帝必定要建立屬於自己的班底以壯大自己。
可是外戚集團掌權多年,黨羽遍及朝野,皇帝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只能尋求自小相處的宦官。漢和帝為了從外戚竇憲手中奪回權力,與宦官鄭眾合謀發動政變。不久和帝病亡,繼位者又是以幼年即位,外戚再度奪回權力,於是隨著東漢皇位的更替,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就不斷地展開無止境的政治鬥爭。
宦官集團雖然有皇帝做靠山,但是外戚集團也不是省油的燈,憑藉著長期以來在朝中所培植的勢力,仍舊權傾一時,其中又以被稱為『跋扈將軍』的梁冀為佼佼者。
權臣與宦官勢力的更替
梁冀,字伯卓,安定烏氏人,大將軍梁商之子。梁商是東漢順帝時的貴戚,襲封乘氏侯,官拜大將軍,可說是權傾朝野,但梁商為人謙虛平和,有『賢輔』的美譽。
順帝永和四年,中常侍張逵、蘧政、內者令石光、尚方令傅福、僕射杜永等多人合謀,計畫誣陷梁商和中常侍曹騰、盂賁意欲圖謀廢立,請求皇帝收捕梁商等人治罪。
宦官們的指控並沒有得到順帝的支持,順帝更指斥他們說:「大將軍梁商,為人謙卑平和,廉潔奉公,是我親近的輔政大臣。曹騰、孟賁也是我所信得過的人,不會有那些事,一定是你們嫉妒人家吧。(大將軍父子我所親,騰、賁我所愛,必無是,但汝曹共妒之耳。)」
張逵等人進讒失敗,又害怕粱商等人的報復,只好假傳聖旨,先行將曹騰、孟賁逮捕,還準備下一步逮捕梁商。但是消息很快地就被皇帝知道了,他馬上下令釋放曹騰、孟賁,並將張逵等人,立即進行審訊。有人建議梁商可以乘此良機,狠狠地整治這幫陰險小人,同時剷除異己,樹立自己在朝中的威信。
張逵等人在受審過程中,他們的供詞,牽連了很多在位的大臣,梁商直覺地判斷這裡面有很多問題,倘若一一查辦,很多人會無端受到誣陷。於是梁商向漢順帝上疏建議只要嚴懲禍首即可,無需讓案情擴大,引發朝野的不安。漢順帝同意梁商的作法,只將張逵等人依法治罪。
另外,梁商也頗能聽取合理意見,避免了不少無辜者受屈。
過去有人向梁商誣告一個名叫宋光的人,說他妄刊文章,圖謀不軌,宋光因此被關到洛陽監獄,刑訊逼供,受盡苦楚。宋光的外甥霍譎,這時才是個十五歲的少年,知道舅舅受到冤屈,毅然上書大將軍梁商,替舅父上訴。梁商看了霍譎的書信後,十分讚賞這位少年的膽量和見識,並且認為申訴得有理有據。於是梁商特地上奏皇帝,請求寬免了宋光。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是作為大將軍梁商之子,梁冀卻與父親有極大的不同。據說梁冀長相十分兇悍,說話口吃,書讀的不多,僅能應付最簡單的文字和算術(為人鳶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裁能書計),知識水準可以說接近文盲程度。由於梁冀的姊妹中一人被漢順帝立為皇后,另一位則被立為貴人,梁冀憑藉外戚的特殊身分崛起,終日四處遊逛,肆意享樂。
梁商死後,梁冀繼續以外戚身分任大將軍,歷沖帝、質帝、桓帝四朝。順帝死時,繼任的沖帝仍是一個嬰兒,梁太后臨朝聽政,梁冀又以大將軍參錄尚書事。梁冀實際權力極大,在朝中也更加奢侈暴虐。
沖帝死後,梁冀又立漢質帝。質帝自幼聰慧,對梁冀的驕橫感受頗深。一次朝會群臣,質帝望著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梁冀聽後懷恨在心,立即派人將質帝毒死。梁冀立十五歲的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梁冀一手援立三帝,聲勢滔天。
桓帝元嘉元年,桓帝因梁冀有擁戴之功,允許其佩劍穿履朝見、上謁不須署名;同時增其封邑至四縣,賞賜豐厚,朝會時座位高於三公,可以十日才入朝一次。
梁冀專擅朝政,日益猖獗,禁軍將領及皇帝的侍臣,均由梁冀親自確定,導致漢桓帝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梁冀嚴密的監視和控制。每有官員調任,都會先到梁冀府上拜見,然後才敢去見尚書。地方上貢朝廷的物品,都要先選上等的送往梁冀家中,剩下的才會收入國庫。
梁冀一門之中,封侯者七人,為皇后者三人,為貴人者六人,任大將軍者二人,婦女稱君者七人,娶公主者三人,拜卿、將、尹、校者五十七人。前後二十餘年間,梁氏權勢臻於鼎盛,東漢外戚勢力到此可謂頂峰。
漢桓帝對梁氏的專權早就十分不滿,暗地裡培植勢力準備對付梁冀,之前對梁冀的禮遇只是麻痺對方的手段。延熹二年,皇后梁氏過世,梁冀失去了安插在漢桓帝身邊的最親密的眼線,漢桓帝決心對付梁冀。
漢桓帝首先以梁冀密謀造反為由,詔令司隸校尉張彪率兵包圍梁冀府邸,沒收大將軍印後,逼梁冀與妻子自殺。朝廷將梁冀的財產全部沒收,變賣之後共得三十餘億錢,歸入國庫,結果因此而削減了全國一半的租稅。單超等五人成了誅滅梁氏最大的功臣,因此同日被封侯,被當時人稱之為『五侯』,並且用『回天』、『雨墜』等字眼形容宦官勢力的強大,東漢的宦官勢力自此抬頭。
有趣的是,西漢成帝即位時,在同一天中封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一樣被稱為『五侯』,西漢的外戚勢力也在這時候抬頭,為後來的王莽篡漢打下基礎。
漢桓帝藉宦官之手奪權,造就宦官聲勢大漲,不但『五侯』的家人相繼任官,彼此還爭相興建奢華豪宅,強取民女為姬妾,任用私人,敗壞朝政,如侯覽曾奪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頃;其兄謀財構陷無辜,聚斂上億的財富。相較之下,外戚集團的竇武反而比較清廉正直,河南尹李膺、太學生郭泰、賈彪等代表士大夫集團的人開始支持外戚,對宦官集團進行激烈的抨擊。
延熹九年,河南尹李膺與宦官集團發生大規模衝突,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替李膺請願的太學生兩百餘人,後來在太傅陳蕃、將軍竇武的反對下才釋放太學生,但是禁錮終身,不許再做官,史稱『黨錮之禍』。
中國史上第一次社會運動
中國是世界上教育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而教育與政治一向有密切的聯繫。
根據甲骨文記載,商代就已經有貴族學校;到了周代,學校制度更為完備。事實上,太學源於氏族制度的公共集會所,與政治關係密切,學生在太學聚集討論的習慣由來已久,內容從哲學思想到時政批判無所不有,於是才會有『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的記載。
武帝元狩五年,漢武帝設立太學。初時規模不大,僅有學生五十人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學人數逐漸增加。平帝時,太學校舍已能容納一萬人以上;王莽時期,位在長安南郊的太學校區,除了有宿舍、講堂之外,還有倉庫、市場,可供學生定期集會,互相進行買賣交易,可見學區規模之大,與現代社區幾乎沒有差別。
漢代太學不同於周代,除了有傳授知識的功能外,太學生在通過歲試錄取後,可成為中央官員,沒通過的學生也可以繼續就讀,或是選擇返鄉任職,所以漢代太學生是具有儲備官員的身分。每當朝廷有大事,太學師生也常會參與討論,因此太學隱然成為論政中心。
外戚集團自漢惠帝以後對漢代政局一直有著極大的影響,到了昭宣時期甚至凌駕皇帝之上,成為輔政大臣,王莽更直接篡奪帝位。不過到了桓帝期間,外戚集團勢力因跋扈將軍梁冀的滅亡而大受壓抑,逐漸無法與宦官集團相抗衡。
早在順帝時期,宦官已取得養子襲爵的權利,這對宦官而言是一大躍進,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曹操之父曹嵩認桓帝時期的大宦官曹騰為父,並承襲曹騰爵位。
桓帝期間以侯覽為首的宦官集團,在皇帝的縱容下任用私人,敗壞朝政,如侯覽曾奪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頃;其兄謀財構陷無辜,聚斂上億的財富。相對而言,外戚集團的竇武等人卻比較清正,因此望族出身的李膺、太學生郭泰、賈彪等人便與外戚一黨聯合發動清議,對宦官集團進行激烈的抨擊。
太學清議一般來說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發動太學生,以群眾運動聲援正直受冤的官僚名士。
桓帝永興元年,名士朱穆被任命為冀州刺史,因冀州官員多為宦黨成員,一聽到朱穆要來,全州一百多個縣令中竟逃走了四十多個。朱穆到職後,先將多人逮捕依例治罪,另外又收捕宦官趙忠的家屬。桓帝為此大為震怒,下令將朱穆調回,並罰他做苦工的方式企圖羞辱他。由於朱穆曾在太學任教,太學生劉陶集合數千人,謁闕申訴宦官的不是,並願意代替朱穆服勞役。最後桓帝迫於輿論,只好赦免朱穆。
太學清議的另一種形式是以言論褒貶人物。漢末出現了許多人物評論家,如太學生郭泰、名士李膺、許子將等人。一時之間,這些人物品評成為士大夫相互標榜,激濁揚清的工具。
黨錮之禍:另一種形式的坑儒
桓帝延熹九年,宦官趙津、侯覽等人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脫懲罰,而官員成瑨、翟超、劉質、黃浮等不畏權貴,在大赦以後仍然按律處置了這些人。
宦官等人向桓帝進言,誣陷成瑨等人是故意違抗聖旨。桓帝聽信宦官們的一面之詞,懲處了這些官員。
對於桓帝不分是非的處分成瑨等人,太尉陳蕃、司空劉茂一同進諫,並且以漢初申屠嘉召責鄧通,董宣追劾湖陽公主為例,為受罰的官員們辯解,並要求桓帝『割塞近習與政之源』,將攻擊矛頭直指宦官。
不久又發生了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後處死了蓄意在大赦前殺人的張成之子事件,張成為宦官黨羽,宦官集團遂讓張成弟子牢修上書,誣陷李膺等人『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士大夫集團與宦官集團間的矛盾在此爆發。
漢桓帝受到宦官集團的挑撥,對於士大夫的舉動大為憤怒,因此詔告天下,逮捕並審理黨人。太僕卿杜密、御史中丞陳翔等重臣及陳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緝。不過太尉陳蕃認為『罪名不章』,因此拒絕副署詔書。桓帝見無法獲得支持,乾脆跳過司法程序,直接讓宦官負責的北寺獄審理此案。李膺、陳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獄,受酷刑仍不改其辭。陳蕃再度為此事上書,以三代之事勸諫桓帝,言辭激切。桓帝雖不敢遷怒陳蕃,但是仍以陳蕃提拔的人才不好的罪名免去了他的太尉一職,改以光祿勛周景為太尉,同時罷免了司空劉茂,改以光祿勛宣酆為司空。
同年十二月,桓帝竇皇后的父親槐里侯竇武為城門校尉,因同情士大夫而上書求情。於是同年六月改元永康,大赦天下。黨人等雖獲得釋放,但放歸田里,終身罷黜,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
不久,桓帝駕崩,因沒有子嗣而迎解凟亭侯劉宏入京為帝,是為漢靈帝。竇武則是以身為皇太后父親而被任命為大將軍,陳蕃再度被任命為太尉,兩人與司徒胡廣一起掌握朝政。名士李膺、杜密、尹勛、劉瑜等人得以重新被起用。
宦官首領曹節、王甫等人為求自保,在竇太后面前諂媚侍奉,竇太后在他們慫恿下多次亂下命令。陳蕃、竇武等人認為宦官過度干涉朝政,於是私下商議,趁日食的天象上書太后,要求革除宦官參政。但竇太后認為從漢元帝時就有宦官參政,是正常現象,雖然在竇武等人堅持下處死了宦官管霸、蘇康等,卻保護曹節等人,不願予以處罰。
不久,竇武等人準備動手除去宦官曹節、王甫一黨,卻因機密外洩,使得宦官得知了士人的計劃,因而連夜歃血共盟,發動政變。曹節、王甫等人先與皇帝的乳母趙嬈一起矇騙年幼的靈帝,並格殺親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人,並且搶奪印、璽、符、節,同時脅迫尚書假傳詔令,劫持竇太后,追捕竇武、陳蕃等。
年過八旬的陳蕃聞訊,率太尉府僚及太學生數十人手持刀劍衝入承明門企圖協助竇武,一直到尚書門才因寡不敵眾被擒遇害,至於竇武則是率領步兵營對抗。正巧護匈奴中郎將張奐班師還朝,曹節、王甫一黨趁張奐還朝不久尚未了解局勢,便假傳詔令,使張奐誤以為竇氏叛亂,與少府周靖率領五營士兵與王甫所率領的虎賁、羽林兩軍一起攻打竇武。竇武在重重圍困下無奈自殺,竇太后被軟禁在南宮,李膺等人再次被罷官,並禁錮終生。
張奐雖因『平叛』的功勞被宦官們提拔為大司農,封侯,但是在得知真相後,深恨自己被曹節等欺騙,害死國家忠良,鑄成大錯,堅決拒絕不肯受印。
為了彌補過錯,張奐以天象變化示警為由上書漢靈帝,要求為竇武、陳蕃等人平反,迎回竇太后,並推薦李膺等出任三公之職。但是在宦官集團積極運作下,漢靈帝反而追究張奐的責任,張奐自赴廷尉,被廷尉府拘留數日,罰俸三月,最終也被罷官回家,禁錮終生。郎官謝弼上書也為竇武、陳蕃等人鳴冤,要求迎回竇太后,則被宦官貶職殺害。
宦官集團見竇武、陳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罷休,於是向靈帝進讒言,誣陷黨人意圖謀反。漢靈帝因而大興大獄,追查士人一黨,掀起第二次黨錮之禍。近百餘人被下獄處死,各地陸續被逮捕、殺死、流徙、囚禁的士人達到六、七百名。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為『黨人』鳴冤,要求解除禁錮,靈帝不但沒有聽從,反而收捕並處死曹鸞。接著,靈帝又下詔書,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並牽連五族。黨錮的範圍擴大,波及更多的無辜者。直到黃巾亂起,東漢朝廷為爭取士人支持,避免亂世擴大,才宣佈解除黨禁。但是經過這兩次的黨錮,知識份子對東漢王朝已不抱希望,甚至提出『天下將亂』、『漢室將亡』的言論,消極者轉而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積極者則私下結交有實力的豪強或將領,準備在將來天下大亂時建功立業。
皇族之後,平民之身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三國志》中說,劉備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說起中山靖王劉勝,除了有個古今聞名的後代-劉備,另外就是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中所出土的金縷玉衣。
中山靖王劉勝為漢景帝的庶子,母親為賈夫人,另外還有一個同母兄長為趙敬肅王劉彭祖。劉勝在前元三年被父親漢景帝封為中山王。漢武帝即位後,朝中大臣因七國之亂的教訓,對諸侯王進行百般挑剔,動不動就上告諸侯王的過失,使得諸侯王們一時風聲鶴唳。
漢武帝建元三年,中山王劉勝和代王劉登、長沙王劉發、濟川王劉明等劉姓諸侯王一起到長安朝見漢武帝。漢武帝設宴款待他們,劉勝聽見奏樂就哭了出來。漢武帝心中納悶問他緣故,他借機向武帝控訴自己被中央所派遣的中山國相吹毛求疵,動不動就進讒言彈劾。漢武帝於是要求相關單位不得再欺淩諸侯王,一時之間,劉勝被譽為『漢之英籓』。
黃老學說自高祖以來就是漢室皇朝的中心思想,劉勝自然深深受到黃老學說的影響,深懂韜晦之道,因此便把精力全部轉移到了酒色上面,光兒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個。
劉勝與兄長趙王劉彭祖個性完全不同,劉彭祖關心國家大事,甚至常率領士卒在夜間巡視;劉勝則主張諸侯王應該將國內大事交給官員處理就好,平日應該享受聲色犬馬。雖然劉勝終日流連於酒色之間,但劉勝並沒有因酒色過度而早死,反而當了四十二年中山王才死去。當時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削藩建議,准許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給其他兒子,由國家封他們為列侯。劉勝有二十個得寵的兒子分別被封為列侯,其中有十一個兒子卻在『酎金失侯』事件中被革除了爵位。
所謂『酎金』是諸侯國進獻給宗廟用於祭祀祖先的黃金。漢武帝元鼎六年,齊國相卜式上書奏請武帝表示自願隨軍討伐南越,漢武帝將此事佈告天下,希望能獲得更多的諸侯國響應,未料到各諸侯國卻對此事裝聾作啞。漢武帝為了殺雞儆猴,到了祭祀太廟的後便授意少府對各諸侯國上繳的黃金嚴格的審核其中的成色,結果造成一百多名諸侯因為金子的成色未到標準而被革去爵位,這是漢武帝在『眾建分封』後又一次地打擊諸侯國。
劉備雖然身為皇室之後,但是到了劉備父親那一代,劉備這一族系已經沒落的與平民百姓一般。不過劉備的皇族身分,卻給了小說家大作文章的機會,《三國演義》便幫他造了一個虛構的族譜: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
論資排輩下來,劉備從一介平民,搖身一變成為了孝獻皇帝的皇叔,於是『劉皇叔』三個字幾乎成為了劉備的代名詞,可是單單這條族譜的真實性就大有問題。
首先是族譜中的陸城亭侯劉貞的爵位按照《漢書˙王子侯表》的記載應該是陸城侯,《三國演義》是依照《三國志˙先主傳》中的記載。不過我認為《漢書》的記載可能性較高,首先《漢書》的時間較《三國志》早,且史料的蒐集也比較充足。
再者,按照《漢書˙王子侯表》的紀錄,劉貞因為酎金案被免除爵位,從此以後成為平民老百姓,自然不可能有後面的沛侯、漳侯這些莫名奇妙的侯爵。何況按照《三國演義》祖譜的記載,劉貞為亭侯,其子劉昂除非立有特殊的功勳,否則不太可能會是比老爸高了幾級的縣侯。
更加誇張的是,如果真要按照《三國演義》的祖譜來論資排輩,劉備恐怕要叫漢獻帝高曾祖父才對。因為根據《後漢書˙光武帝本紀》的說法,漢光武帝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如果排下來的話,漢獻帝劉協應該是劉邦的十六世孫。可是按照《三國演義》的祖譜紀錄,劉備卻是劉邦的二十世孫,那麼這樣算下來,劉協的輩分可是比劉備高了四輩,那不僅僅當不到『皇叔』,見到漢獻帝劉協可能還得恭恭敬敬的叫聲『叔高祖父』。
除了祖譜本身有問題之外,單單翻開歷史,也找不到劉備自稱或是被稱為『皇叔』的記載,頂多是自稱漢室宗親,但是那年頭的漢室宗親多如牛毛,隨便抓就是一把,根本不值錢。
很顯然的,所謂的『劉皇叔』是小說家為了突顯劉備興復漢室的政治立場,只好杜撰一些政治神話,哄抬劉備的身價。事實上,比劉備更有資格稱『皇叔』的比比皆是,只是都沒做出一番事業,最後只好成為劉備這位『織蓆販履小兒』的獨佔事業。
年少志氣高,大丈夫當如是也
三國領袖中,劉備算是比較神秘的一個人。由於劉備出身貧苦,加上蜀漢『國不置史,註記無官』的緣故,所以對於劉備年輕時的記載較少,不像同時期的曹操有較多的資料。
中國歷史上,凡是開國君主,幼年不免會有一些不凡的事情發生。這些不凡事蹟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多半真實性低,政治意涵高,尤其是貧苦出身者,為了自抬身價,證明自己與眾不同,相關的紀錄便會特別多,劉備雖然沒有像孫權一樣,母親在懷胎十月的時候夢見日月入懷,但是仍然會有一些穿鑿附會的傳說。
根據《漢晉春秋》的記載,幼年時期的劉備家旁邊有一株五丈高的桑樹,可能是因為樹齡夠久,加上枝繁葉茂的關係,遠遠看來就好像馬車的車蓋,因此就有傳言說劉備家將來必定會出大富大貴之人,劉備幼年的時候就常與親戚家的小孩子一起在桑樹下嘻鬧。
某天,劉備突然表示將來必定要乘坐車蓋跟桑樹一樣大的馬車。在當時能有這麼大車蓋的馬車只有皇帝所乘坐御車才有此可能,這對當時年幼的劉備而言,可能只是句童言童語,但是聽在大人耳中可是句足以抄家滅族的話。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段記載似乎與劉邦見到秦始皇車駕時,所說的那句『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語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倒是巧妙的將劉備與四百年前的祖先劉邦做了連結。
另外,劉備的長相也十分特別。根據《三國志˙先主傳》的描述,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漢朝七尺五寸大約等於現在的一百七十公分左右,顯示劉備乃中等身材,但是他最大的兩個特徵,一是手長;一是大耳,這兩點也被小說家視為帝王之象。
劉備的耳朵大應該是無庸置疑,無論是曹操或是呂布都罵過劉備是『大耳兒』,大到自己能看到自己的耳朵,確實有些誇張,《三國演義》更進一步說『雙耳垂肩』,這真的就太過於誇張了。不過中國傳統的命相中,對於耳朵長、垂珠厚的人認為是很好的領袖人才,因為耳高於眉的人,名聞天下;垂珠低的人,能接近群眾,照現代的說法是在黑白兩道都吃得開,所以很容易在團體中成為領導者。
至於『垂手下膝』的描寫更是劉備的獨家專利,顯示劉備極有可能是上長下短的身形,而這一類人往往情緒穩定,定性比較佳,為人處事極有恆心,恰巧與劉備的性格頗為相似。
雖然是破落貴族,但是劉備的母親並未因此而減少對劉備的培養。劉備十五歲的時候,劉母便讓劉備拜當代大儒盧植為師,從而與盧植建立了師生的關係,也是因為這一層的關係,當黃巾之亂起,劉備便投入盧植軍中建立軍功。
盧植,字子幹,跟劉備同樣是涿郡人。年輕的時候曾拜大儒馬融為師,當時馬融門下的弟子還有著名的經學家鄭玄。說起馬融可能現在很多人沒有聽過,但是說起鄭玄那可是漢代集經學大成的學者,但是如果跟盧植相比,鄭玄可能就有點相形失色了。
據說馬融上課的時候,喜歡有美女在教室的後方唱歌跳舞,學生與美女中間只用絲帳相隔。雖然鄭玄與盧植都是馬融的學生,但是兩個人在馬融門下的地位卻是截然不同,鄭玄只有在畢業的時候才見過馬融一面,不像盧植是由馬融親自授課。
盧植不僅僅在學問的研究上出人頭地,在武功上也算的上傲視群倫,不但枚平了廬江一帶的南夷叛亂,更是漢王朝對付黃巾軍的頭號戰將。
求學時期的劉備,認識了同宗的兄弟劉德然與公孫瓚。一貧如洗的劉備,多虧了同宗劉德然父親劉元起的資助,才能順利完成學業。
為此,劉德然的母親便責怪丈夫劉元起:「各是一家,怎可時常幫助他呢!」但劉元起卻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認為劉備將來成就必定非凡。
其實也難怪劉德然的母親會瞧不起劉備,或許是遺傳了祖先劉邦的習氣,當時劉備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穿著華美服飾,把自己打扮的跟潮男一樣,成天嬉犬遊馬、酣歌醉曲為樂,實在很難讓人想像將來劉備會有什麼出息。
劉備的另一個同窗好友公孫瓚則是出身貴族,卻因母親出身低下,公孫瓚無法繼承家業,只能擔任郡書佐的職務。由於公孫瓚長相俊美、聲音洪亮,加上口才不錯,所以頗受遼西太守賞識,成為太守的女婿,並且在太守岳父的幫助下而師事於盧植。
可能同樣是出身落拓貴族的關係,劉備與公孫瓚交情最好,兩人感情有如兄弟一樣。劉備平日沈默寡言,待人謙虛恭敬,喜怒不形於色,喜歡和豪傑遊俠交往,許多年少者都趨附在他身邊,具有領袖特質。這可能也是劉備可以吸引如關羽、張飛等人追隨的重要原因。
雖然受到不少人的肯定,但是貧苦出身的劉備發跡很晚,直到二十三歲才因軍功混到一個安喜縣尉。比起曹操二十歲舉孝廉,除洛陽北部尉;孫堅十七歲由縣吏升任錢塘縣代理縣尉,劉備的起步算是慢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