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逃難者讀後感

    逃難者
    這本是貓頭鷹圖書館魯冰花青少年小說讀書會的共讀書目,裡面講述了三個時期的難民歷史,從二次世界大戰、古巴革命、敘利亞戰爭,這些所謂的人禍所衍生出來的問題,最大的受害者都是無辜的百姓。
    二次世界大戰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故事,我們如數家珍,所以這一段故事對我而言十分輕鬆閱讀。反倒是古巴革命之後,卡斯楚上台,正值我的成長階段,小時候共產主義的仇視,讓我主觀的對古巴共產主義有著相當的排斥,到了後來透過閱讀,更了解民主和共產制度的不同及優缺點,也相對的對於那個年代的極權統治之下,伊莎貝爾的父親為什麼執意要離開古巴,而外公卻想選擇留在極權流治之下。立場的不同,沒有誰對誰錯。而敘利亞戰爭則是在我入社會之後直至現今的戰爭現在進行式。
    沒有人想要離開自己的故鄉,離鄉背景生活,除非是求學或工作,但至少你知道有一天你還是可以回到故鄉,但難民呢?他們有再回到故土的時候嗎?也許有,也許沒有,但到底是在戰爭歲月裡求生存,還是到異鄉尋求一個重新的開始?沒有一定的對與錯,只有一個共同點:求生存。
    第三段馬默的故事和我們現在生活最為相近,所以讀起來特別有感覺,一個政治與宗教影響之下,很容易發動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從歷史的教訓來看,十字軍東征、清教徒革命等等都是因為宗教而引發大規模戰爭,然而在東方社會,或許是宗教的多元化,反倒是這樣的情事不多,但是長久以來的君權統治,人民發言權的薄弱,什麼是該爭取,我們似乎都一直在摸索學習之中。
    不管在哪一段故事裡,留下來的人生活的並不一定更好,比如納粹時期,安妮日記裡告訴我們,留下來的人仍然躲不過納粹的迫害,集中營裡能活著出來的人比例偏低,所以那時也不能怪約瑟的父親,有機會就想辦法出去,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故事從德國出走…到最後馬默的故事,他們又想要去德國,作者的這樣安排令人覺得很特別。
    看完這本書,讓我不禁回想起國共戰爭,撤退來台的國民政府及人民,他們不也是另類的難民?然而現在社會對當初政權的追殺豈是公平?我們所受的教育應該是透過學習,如何放下仇恨,如何學會包容,如果大家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傾聽不同的意見,那麼戰爭就很容易爆發,因為非我族類,勢必消除,因為沒有學習到傾聽與溝通,所有的紛爭必然而起。
    我們更需要學習前人的優點,人類的歷史總是不斷不斷的戰爭,為私利、為假義,而人民就是最好的抑制力量。我們要學會用愛來彌平傷痛,用寬容來給未來子孫希望。唯有透過教育閱讀才能得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