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游牧的歷史》-塑造世界的流浪者

2024/01/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要讀《游牧的歷史》-你有想過我們能學到的歷史,其實只有一半嗎?

• 書名: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 作者: 安東尼.沙汀(Anthony Sattin)

• 類型:非虛構 / 歷史 / 人類學

• 出版年份:2022

• 我的評分:5/5

最近看到一位朋友分享《槍砲病菌與鋼鐵》的觀後感,他的文字促使我寫下關於《游牧的歷史》的看法。

《槍砲病菌與鋼鐵》是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筆下最傳奇的書之一,許多人對於人類學的興趣都起源於這本書,不過我的人類學興趣啟蒙於《失落的猴神古城》一本關於考古學家在宏都拉斯-蚊子海岸的叢林中找尋古代遺跡的記錄,那座失落的古城不屬於馬雅也不屬於阿茲特克,而是充滿更多謎團的古代文明。有點扯遠了,對於那本書的想法,某個冬天可能會再寫篇書評來記錄吧。

《槍砲病菌與鋼鐵》大致上在講述為何白種人是現今世界的優勢種族,作者的論證從各式各樣的問題開始,涵蓋了歷史、物種、基因、氣候、運氣等的變因,進而引導出開方式的結論,是本我認為是所有人都該讀一次的書。

如果你沒有太快略過我的文字的話,會注意到我把「現今世界」用粗體標示。17世紀開始?18世紀開始?我們要如何定義白種人何時開始是世界的優勢種族,大航海時代嗎?但促使歐洲人往海上跑的原因,不正是因為游牧帝國佔據了大部分的歐亞大陸,使得歐洲人不得已只能想其他辦法前往遠東經商,假設從18世紀開始計算,現代文明的強盛也不過三個多世紀而已,就目前看來能否長久強勢還充滿疑問,這樣短短數百年就消耗掉大量資源的發展方式,能算是一個勝利的文明嗎?

raw-image

寫了三段的鋪陳從這個問題結束,終於要來講述為何《游牧的歷史》值得一讀了。《槍砲病菌與鋼鐵》與《游牧的歷史》都提到了「定居者」與「移居者」的差異,但兩本書某些部份上的意見是相對立的。畢竟賈德·戴蒙始終是以定居者的角度,在闡述兩種人類族群如何在文明進展的速度上產生區別。而《游牧的歷史》一書從「移居者」的角度出發,告訴讀者世界上另一半的歷史。

1279年南宋被滅後,蒙古帝國的疆域幾乎達到歐亞大陸的一半面積,大到難以想像的成就卻沒有換來對應程度的討論,甚至在歐洲中國史書的書寫下,遊牧民族只是一群「野蠻」、「嗜血」、「破壞上癮」的被神給拋棄的人,倘若真是這樣,那又何來道理游牧帝國能夠統御數十個民族、上百個國家部落並成就大業呢?期間更造就歷史上最安全的時期,讓伊本巴圖塔能夠周遊各國20幾年,成為最偉大的旅行家。

History is always written by the victor, and the histories of the losing parties belong to the shrinking circle of those who were there. - Joachim Peiper

納粹軍官派普(Peiper)的名言:「歷史是勝利者寫的。」被後人廣泛地運用在諷刺歷史記錄,派普較少被提及的下一句話是「戰敗者的真相只屬於存在於當下的人。」這兩句話引出的解釋空間之龐大,我就不花篇幅討論了,但可以看出「定居者」對於留下歷史以及後人如何看歷史,有一定程度的堅持。相反地,遊牧民族不留下記錄的習慣,除了讓後人難以窺見他們藏在時間洪流後的成就外,還給了其他民族毀謗的機會。《游牧的歷史》,作者蒐集歐洲、中東、亞洲當然還有帝國本身的文獻《蒙古秘史》去交互比對,試著勾勒出那些迷霧般的史實,讓讀者能看見世界另一半的歷史,看見超越你我「定居者」社會的世界觀,看見能解決現今環保問題、宗教問題、種族問題、和平問題的一種生活方式。

《游牧的歷史》好讀嗎?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而賽斯則統治著沙漠。他是這片惡地和居住在那裡游牧民族的王。
除了擔任荒野之神,賽斯還是眾神和過世法老的保護者。
《創世記 (4:3-5)記載:「該隱拿地裡的產物獻給耶和華;」這本來是樁好事,但是「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不管神偏愛亞伯供品的真正原因為何,《創世記》的作者很清楚地寫下該隱殺死了亞伯,這起謀殺案突顯了新石器時代演化的一項後果,即在牧民和耕種者、在移居者和定居者之間,勢必會發生利益衝突。

這是一本角度新奇的故事書。從書的封皮,乍看下會以為是本都在講蒙古帝國的書,但其實不然,上方兩個片段是從書中摘錄出來的故事。關於埃及、基督教的故事在書中還有許多,阿拉伯世界、猶太、兩河流域各古文明的傳說也有諸多收錄。當然不只是《游牧的歷史》,許多人類學書籍都是如此的寫作方式-以大量古代故事來闡述論點。這也是人類學相當吸引我的部分,透過剖析神話故事來窺見、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了當時人類如何認識、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

每當透過遺跡、地區、古物開啟新一段故事時,作者都會從最早的紀錄開始,簡述同一個遺跡在不同年代下的稱呼、地位、形象,一路介紹到近代時,讀者才會恍然大悟地覺得

「喔!原來基督徒的天上的父、希臘人的宙斯再到印度的Dyaus Pitr(天空之父),形象可能都來自於某個古老的草原信仰。」

或者是你父母反對你去環島、反對你一個人出國玩,這種對移動的反對跟是不是台灣人無關,這種反對是深植人類基因的。"Nomad"是「游牧」的意思,"Nomadic"是其形容詞,這兩個字在1755年第一次編列的《英語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沒有被編入,對編輯者來說這個概念太粗俗,不值得後人學習。

《游牧的歷史》裡用詞與文字易讀且流暢,我很少遇到整段文字難以消化必須重複閱讀的狀況。更多時候我都在享受既有價值觀被沖擊的感覺,作為熱愛旅行的人,我以為自己已經很"Nomad"了,但透過此書去認識遊牧民族的世界觀後,才驚訝原來自己的價值觀依舊相當「定居者」。突破既有想法本就是廣泛閱讀的一大目的,此書更是大大地達成此目的,不論是熱愛旅行的流浪者,或是喜歡在陽台擁有自己小花園的人,都十分適合透過閱讀此書來認識不同的世界。

10個我覺得很有趣的內容

  1. 60進位的數字系統(分鐘、秒),起源自西元前3000~5000年的古代城市烏魯克(位於現今伊拉克)
  2. 絲路是給不會騎馬的西歐與遠東人使用的,早在西元前3000年遊牧民族就已經走遍這條草原古道(Steppe Route)了。
  3. 媽媽如果叫你多讀書你就該讀。西元前2400年的一位埃及公務員就已在勸告孩子「將文字銘記於心,或許就能讓自己免於任何形式的艱苦工作。」
  4. 波斯人沒有廟宇,他們的神不具人形,他們崇拜的是天空、火、風、水與土。
  5.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politics)。因為政治的詞源來自於古希臘文的城邦(polis),相關的詞還有禮貌(polite)、整體(polity)、警察(police)等。如果人類沒有要把自己關在圍牆裡,還需要這些用詞嗎?
  6. 希臘神話裡半人半羊的潘恩(Pan),居住在人與自然能夠和平共存的大草原上。身為游牧民族與荒山的守護神,潘恩同時也是希臘恐懼(panic)一詞的詞源,到底牆內的人多害怕牆外的人。
  7. 女性更傾向回到流浪的生活,因為在那裏可以找回失去的自由,包含與丈夫離婚的權利。
  8. 師姐常常碎碎念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來自於古波斯祆教的三字諍言:胡瑪塔(心懷善念)、胡赫塔(講善言)、赫瓦爾施塔(做善行)
  9. 讓穆罕默德變成先知的天使,跟告訴聖母瑪利亞會產下耶穌的天使,是同一位大天使加百列。
  10. 刺客教條是真的。刺客(Assassin)的詞源來自於11世紀的伊斯蘭教刺客組織-阿薩辛派。


Kobo電子書城:《游牧的歷史》-塑造我們世界的流浪者





嗨!我是Chia,對文化滿溢熱忱的緩慢系旅人,2019年踏出旅程後,靈魂便一直徘徊在路上,等待身軀的每次會合。經營名為「日日散策」的旅行部落格,即便大量寫作已是數個冬天以來的日常,卻依舊想往內心更深處落筆,因此決定在這個空間留下更多關於旅人的故事,更多即將遺忘的時光。 無所事事,是旅人的極致,是看見難忘風景的唯一途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