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才不友善呢!——不在乎你的善意理解

(本文的「善意理解原則」都是採用Gary Gutting在《哲學能做什麼》中提到的概念) 我在〈太友善了吧!?哲學的善意理解原則〉中提到,在討論公共議題時,可以先透過善意理解原則的辨識對方立場的雜訊,並主動靠近對方、為雙方溝通頻率加以調頻,這可以幫助我們更順利的將討論往前推進。
BUT,就是這個BUT——結尾也提到:善意理解原則可能沒有看起來的友善與實用。

善意理解:抓到你的弱點
Gary Gutting著作的《哲學能做什麼》中,為了公共議題討論提到善意理解原則;而他認為運用善意理解原則,先幫對方的論證梳理出最佳版本的好處是:
讓我們更能專注在對手論證真正的弱點上,並以其發展論證。
回想一下善意理解原則的操作過程:我先幫你把情緒過濾掉、確立明確的辯題、甚至幫你描述了正面的理由、還可能建立了比較嚴謹的論證。而正是因為我已經把不重要的缺陷都梳理掉了,那剩下來的缺陷,就是你論證當中真正值得我出手為其發展論證來反駁的。
就像在〈太友善了吧!?哲學的善意理解原則〉提到的例子中,我們已經幫小威提出了正面理由——應該避免主動開放會讓孩子困擾的家庭模式——那我們接下來就可以專注挑戰這個理由可能的缺點。 (我將這個理由可能得面對的挑戰補充在文末。)
聽起來善意理解為的是一個相當利己的目的:讓我們對對方的理論做出夠關鍵的挑戰。我先對小威友善,其實是為了讓他的論證曝露真正的弱點,讓我可以往死裡打反駁的更有道理。這樣子的「善意」,似乎很有惡意?

善意理解是真的友善,只是不強調對「你」友善
善意理解當然沒有惡意,只是它維持這個善意的目的是「為議題去蕪存菁」、而不是「讓對方感覺好受」。也就是說,善意理解的用意不是強調「對人的善意」,而是:
用「論證理解上的善意」來聚焦對於議題有意義的討論。
就像我們在梳理小威的主張時,並沒有對小威本人多做考量——例如:「也許小威曾經被同性戀者傷害過,所以才說出這個主張」——而是純粹以小威的發言本身出發,做出有耐心的論證理解。而這也確實避免我們在不重要的地方打轉、並將討論往前推進。

那麼,這樣的友善,真的友善嗎?
回到〈太友善了吧!?〉的結尾:善意理解原則可能沒有看起來的友善與實用。
就像上一個小節提到的,善意理解是用「論證理解上的善意」來聚焦對於議題有意義的討論。這確實也有友善的成分——我們確實耐心的幫小威的論證做梳理,甚至可能幫他整理出比較好的論證版本。我們確實是主動靠近對方,甚至幫了他一把。
只是這種「善意」好像不太在乎對方的感受,只是想搞清楚對方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這好像跟一般說的「友善」不太一樣,這種善意還能稱的上是友善嗎?

預告一下啦
與其直接探討這種善意是不是夠資格稱作友善,我想先討論「這種善意在公共論辯上具有什麼實用性」,之後再回頭來看這種善意能為我們的帶來什麼。而下一篇,就要來討論善意理解原則的實用性。
先暴雷——善意理解原則真的實用,但有個簡單的前提:
  • 討論參與者要保持理性、並能專注的以推進討論為優先目的。

補充:對小威的回應
小威可能需要認真考慮「如果同性家庭確實沒有道德上的瑕疵,何以要犧牲他們的權益」的提問,並嚴肅給予回覆。思路為下:
  1. 小威所謂「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可能是指「要考慮孩子可能會因為成長於同性家庭而有困擾」。
  2. 小威所謂「孩子的困擾」可能是指孩子會因為社會對其家庭的不理解,而給予異樣的眼光,進而讓孩子產生困惑、或是承受社會的壓力。
  3. 如果2為真,那可能暗示小威其實接受「同性家庭沒有不對,只是社會的現實上,成長於這種家庭的孩子會有其辛苦的地方」。
  4. 如果3為真,那小威其實接受「同性家庭沒有道德上的瑕疵」。
  5. 如4為真,那小威就必須回答「如果同性家庭沒有道德上的瑕疵,何以要犧牲他們的權益?」
(這個思路運用了善意理解;且也假設小威對同性戀沒有惡意) (注意:這裡僅提供其中一個回應小威的可能,不保證已經進入議題核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