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起心動念

    2016年八月,我爸在家裡發作癲癇之前 我對這類需要密集動作復健的病人沒有太具體的概念
    長期以來,我在急性病房的工作 打的是游擊戰,看的是瞬息萬變的心肺反應 步調很快,不容許出錯 從病人病情穩定後的第一天 我們進加護病房,然後普通病房,然後出院 送往迎來,這樣的模式累積了多年的經驗
    2017年二月,我爸的生命失去了具體的型態 昇華成無形的養分 讓我開始注意到在急重症醫療的照護中 有一群人無法在既定的模式下,得到最佳的治療成效
    例如 突如其來罹患重症的病人,好不容易從積極治療期存活下來 卻因此臥床了長長的一段時間
    例如 七十歲以上到無上限的超老老人 瘦骨如柴,覆蓋在骨頭外的只有一層皮
    例如 心衰竭的病人 心臟的動力已經不足夠抵擋肌肉骨骼力量的流失
    於是我開始思考在運作成熟的模式之下,究竟還有哪些不能涵蓋的盲點?
    好的團隊有向上進階的內部動力,有承接我理想烏托邦的張力
    2017年底開始,從專案的萌芽、成型到上路 我們花了八個月的時間 到日本觀摩學習經驗、回國後思索因地制宜的治療方案 適用族群、進入及離開的時機、評估方式、治療protocol等等等等 持續自燒腦,激盪想法,再經由彼此批判中改進細節 有幾次的主管會議,我們胸懷壯卻腸思枯竭 困坐愁城卻沒有人放棄
    過去我們熟悉的是肌肉骨骼系統的訓練、心肺耐力的提升、活動能力的增加 但是這樣差的病人,在建構具體的訓練之前 需要的是最原始的「動」,卯足全力造成病人任何型態的動 超低強度、超高頻率 這樣的概念說穿了不值錢,卻花了我們好長的時間才走到這裡
    2018年七月,急重症密集復健療程上路了 這不是我們第一個從零開始的療程,卻是最打破思維框架的一個 希望能夠讓這些好不容易從鬼門關前搶回來的病人,跟我們走在一起
    #Empowerheart #急重症治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