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歷史上的今天─4月9日

    今天焦點─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1990年 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立法院三讀通過「戰士授田憑證處理條例」,以法律解決追隨國民政府於1949年從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的軍人,在反攻大陸無望,年華卻已逐漸老化後,帶來的政治和歷史問題。
    立法院早在1950年10月4日國民政府剛撤退到台灣立足時,即已通過「反共抗俄戰士授田條例」,凡是參加反共抗俄戰爭滿2年的三軍官兵,在反攻大陸後都將授予每年出產淨稻谷2000市斤的土地,並於1956年10月4日開始正式發放戰士授田證做為憑證,追隨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的百萬大軍都符合領取資格。
    追隨敗亡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的軍人究竟有多少?由於撤退到台灣的時間不同,始終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從60萬人到100萬人都有,主要來自蔣介石創辦的黃埔軍校嫡系部隊,以及蔣介石的死對頭之一李宗仁統領的桂系(廣西)部隊,彼此的境遇也天差地遠,黃埔嫡系部隊被蔣介石視為鐵衛雄師,桂系部隊在李宗仁稱病流亡美國後,以白崇禧為領袖,但卻毫無作為,受到蔣介石無情的打壓,絕大多數只能在軍隊中苟延殘喘,抑鬱而終,政府發給的戰士授田證,自也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
    在反攻大陸只是紙上作業的現實壓力下,無田可授的戰士授田證註定成為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逐漸形成政治壓力。1990年1月3日政府決定將戰士授田證改為授田津貼,以現金換回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兌換標準依官階分為5萬元、10萬元、20萬元和50萬元等級,並在立法院通過「戰士授田憑證處理條例」後開始發放,至1997年底止,共有62萬6千人領取,國庫付出的代價是新台幣745億元,一筆勾銷對老兵虧欠的人生。
    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發佈的國情統計顯示,截至2003年9月底止,台灣符合榮民資格的老兵人數,持續下取到54萬88人,其中34萬6,758人為65歲以上榮民,因孤苦無依每月領取政府發給就養金榮民有10萬8,860人,他們絕大多數在台灣定居,但有5,648人拿到國庫支付的就養金後,前往中國大陸家鄉生活。
    歲月催人老,老兵無論身處何處,隨著時間的消逝,都日趨凋零,逐漸消失在他們人生意外的第二故鄉台灣,一切隨風而逝,甚至聽不到輕聲的嘆息。(延伸閱讀:故事台灣~老兵的故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