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1954)、《天倫夢覺》(East of Eden,1955)、《天涯何處無芳草》(Splendor in the Grass,1961)、《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此最常見的四片我一直沒買。恰好它們全是伊力.卡山(Elia Kazan,1909-2003)導的。此四片我全在戲院看過,皆不只一次,印象俱不好。
比利.懷德(Billy Wilder,1906-2002)的片子,昔年在影院原就看過太多,若買翻版DVD,我最先考慮的,會是《雙重賠償》(Double Indemnity,1944)與《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1950)。最不考慮的,是《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1945)。最近店家謂老片只能賣到六月,要買就要快,這才勉強的買下了《失》片,回家一看,果然,正是自己沒有興趣看的那種,儘管此片當年得了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男主角四項奧斯卡大獎。
相較之下他被評價較不高的《壯志凌雲》(The Spirit of Saint Louis,1957)我總是看得津津有味;記得片中林白準備起飛,為了省燃料,必須機體輕,於是雜物皆不帶,但缺一面後視鏡,他問在場的送行者誰有鏡子,一位自費城趕來紐約看起飛的小姐說:「我有。」自皮包取出一面化粧用小鏡,林白便將之用口香糖黏在機艙側邊。後來飛機排除萬難升空,接著是幾場地面上的戲,像小館子裡黑人廚子用手在牆上地圖量出三手可抵巴黎的距離,以及火車上女子掏出口紅,要找鏡子,才發現鏡子已然,被借上了天。這時她會心的望望窗外的天空。
與懷德同是三十年代來自奧地利的好萊塢大導演佛烈.辛尼曼(Fred Zinnemann,1907-1997)臨老拍的《胡狼之日》(The Day of the Jackal,1973),幾年前在大陸小攤一見,立即買下。此片的故事,乃關於刺殺戴高樂之諸多安排,因此自然而然便是此片的諸多絲絲入扣的細節。由於原著的細節太過詳盡嚴密,幾乎被警界認為它稱得上一本「行刺手冊」,而憂慮是否應該讓它通行了。而他的奧斯卡得獎甚多之《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1953),早即看過,在台北各店架上永遠皆見,而我至今未買。
查爾斯.維多(Charles Vidor;1900-1959),如今不大有人談的一位導演,或許他不大被視為「藝術片導演」(藝術片導演如安東尼奧尼,然片子教人怎麼看得下去?)感情戲一向拍得好,《琵琶怨》(Love Me or Leave Me,1955)表面上沒啥風俗,故事也不是我最想重溫的,但一開始看,便被吸引住,事後我想,哦,是了,是它的對白;詹姆斯.賈克奈的對白太準確了。幾乎我要說:《琵》片的對白便是它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