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的吳國,是姬姓,也就是跟周王室出自同源,但卻在長江這種蠻荒之地跟楚越這些南蠻子一同生活?
吳國的源起,史記自然也有一套說法,不過可信度欠佳,後世的學者也多提不同考據,這個就不細說了。
春秋時,楚國莊王北上問鼎中原,當時吳越是楚的屬國。而做為中原霸主的晉國被擊敗後,就有大臣提出聯吳越制楚的計策,並南下至吳國教導他們各種技術。
最重要的是鍛造跟戰爭的技術。
吳產好鐵,技術輸入後,成長的速度突飛猛進。很快的,吳脫離了楚,自立為王。吳國稱王後,過了四十年左右,楚國發生政變,大臣伍奢被牽連在內,其子伍子胥逃往吳國。
伍子胥的故事很複雜,我這邊擇要講而已。
到了吳國,伍子胥一心復仇,結識了公子光,並為他招募俠士,刺殺吳王。伍子胥首先請了專諸假扮廚師,請吳王吃沙西米的時候刺殺他,這就是魚腸劍的故事。
後來又請要離把吳王的兒子也幹掉,順理成章輔佐公子姬光登上吳王寶座。姬光就是闔閭。
伍子胥發掘的民間高手不只刺客,還有中國第一軍事學家,孫武。也有一說,魚腸劍的計謀,是孫武跟伍子胥一同策劃的。
在孫武跟伍子胥兩人共同合作之下,吳國很快壯大起來,並且對自以為天下無敵的楚國發起了進攻。楚國被直搗核心,遭到屠城、婦女被姦淫……
千萬不要以為戰爭本來就是這樣的。
春秋時代的中國專打仁義之戰,盡殲軍隊都算少見。不要說屠殺百姓姦淫婦女,侵門踏戶人家的都城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雖然,這只是發生在邊陲地區的戰爭,但以楚國當時的國力之強,中原根本無法招架。晉國很快就發現,自己把槍給了不該給的人……
喔,說個笑話,孫武打敗楚軍的戰力比,跟三國志裡面周瑜打敗曹操的兵力比,幾乎是一樣的。
這些都是後話,楚國被吳國斬首,好朋友秦國當然是趕忙前來救援,逼退了吳軍。既然往楚的路線行不通,改打沒朋友的越國好像比較方便?
孫武說,萬萬不可。
吳王闔閭當然是不聽都不聽囉。
提醒一下,孫武其實叫做史書上的傳奇人物,跟扁鵲那種幾乎是同一個等級。基本上是「無法證明他存在」。而更謎中之謎的,就是越國。
吳國尚且有跟中原往來的記錄,怎麼獲得技術跟中興變法都有記載。
越國則是完全沒有畫面,然後這種跟野蠻民族沒兩樣的國家,突然就防禦住連楚國都擋不住的吳軍,還把吳王殺死。
說他們是蠻族,是蠻王,好像也挺合理的。不過越國出土文物的水平,怎麼看也不像蠻族。
就春秋的局勢來看,我是覺得說越國是楚的一個諸侯國的說法比較可靠。這也是為什麼晉會找吳來輸入結交,不會找越。因為越的水準本身就跟楚是平齊的,吳才是外人。
闔閭死後,夫差繼位,打倒了越王勾踐,並且北上參加中原爭霸。結果被勾踐偷襲大本營,吳國整個滅亡。
我把這個故事說得很簡單也很沒意思,對吧?
吳越的爭霸,幾乎是整個春秋時代的縮影。你打我贏,幾年後我打你贏。外交局勢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將帥跟謀士也沒什麼變動,為什麼春秋的勝負經常輪替著?
吳越擁有的高水準技術,或許是個答案。他們的技術,幾乎已經相當於戰國時代的水準了。而技術的變更也幾乎都沒有被記錄在先秦的史書中。
春秋時代約有三百年左右,短則三到五年發生一次對戰,長則十年。
今天可能晉國因為戰車優秀勝出,三年後秦國改良了弓和箭:包括鑄鐵打磨跟上弦的機械工,所以秦國獲勝。晉國接著改良耕種跟糧食產出,並且強化盾牌與鎧甲的技術,再次取得優勢。於是秦國又去改良車輪支架,增加避震的功能來提高戰車機動力。
以上當然純屬瞎掰,不過我想大概是這個意思。
「透過戰爭,這三百年的工藝技術迅速大幅度的提高。」
早期他們不打殲滅戰,除了禮法的制約,武器本身的殺傷力應該也是一個問題。怎麼樣奪取對方士兵的戰鬥能力?到春秋後期秦國甚至學會了在河水下毒。因為原本的技術力就不高,所以研發改良時間也不需要以數十年為單位。甚至幾百年的進步,只要花個十幾年就可以很快的傳遞給吳越小蠻國。
也正因為春秋時代的精力都花在技術改良上,所以制度面的問題一直很巨大,國家一大就要被諸侯挾控。
而後期發展起來的儒家跟道家,也是針對著管理制度提出想法跟看法。
整個春秋,只有管仲一個人在國家經營制度上做改良。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果。
管仲是這個時代的開始,孫武則是這個時代的結束。
孫武倡導的作戰方式革新,不再是注重武器技術,而是如何勝出。
不僅僅是「戰」。
整個中國的流向,也跟著孫武的腳步,朝向新的勝負模式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