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秋》:諸侯從王伐鄭(七)

2024/01/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鄭國大夫祝聃還一箭射傷桓王,後世簡稱這件事為「射王中肩」。祝聃向鄭莊公請求乘勝追擊,鄭莊公卻說:「君子不希望太過凌駕別人,更何況是凌駕於天子之上呢?我這個行為只不過是自救,只要國家平安無事就夠了。」於是鄭莊公就收兵離去,沒有追趕天子。到了晚上,鄭莊公派祭仲去慰問桓王,還慰問了桓王的軍隊。

《春秋經》記載這件事為「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在一般國際場合例如戰爭或盟會,《春秋經》記載「某人」而不是「某伯」、「某侯」,代表該國國君沒有參與這次行動。在《左傳》對於這次戰爭的描述中,也能發現蔡、衛、陳三國國君沒有參與討伐鄭國。換言之,周桓王已經缺乏對諸侯的號召力,三國只是勉強派出一些軍隊參戰,應付一下天子的命令。另一方面,三國派出來的軍隊不是精英部隊,連鄭國的公子突也能看出這些軍隊缺乏戰意和鬥志,因此在開戰之前,恐怕已可料到周桓王勝算不高了。

《穀梁傳》評價這件事時,指出鄭國與周天子同姓,祖先有親戚關係,而且地域上距離不遠,竟然也不服從天子,可見天子已不受諸侯重視。

不過,還有其他原因導致天子無法號召更多強大諸侯參與討伐鄭國。第一,縱觀當時國際形勢,較強大的齊國、魯國與鄭國關係密切;晉國處於內戰分裂當中,無暇顧及國際事務;而宋國雖與鄭國連年戰爭,但近幾年已恢復和平關係,結果只有比較小的蔡、衛、陳三國派兵參戰。

第二,鄭莊公老練的政治手段使他立於不敗之地。鄭莊公對付自己弟弟段的叛變時(「鄭伯克段于鄢」事件),已經顯示出其極深的城府以及連身邊大臣都猜不透的心思。鄭莊公在桓王削減其權力後,仍然引領齊僖公朝覲天子,在擔任天子卿士的角色上可謂盡忠職守、無懈可擊。故此,桓王討伐鄭國的理由不過是「鄭莊公不來朝覲天子」。然而當時還有很多不來朝覲天子的諸侯,甚至魯桓公和宋莊公都是透過篡弒而即位國君,周桓王不去解決篡弒的大問題而來處理不朝覲天子的小問題,自然難以成功。

raw-image

鄭國大夫祝聃射傷桓王,本來諸侯抵抗王師、違抗王命就已理虧,何況射傷天子呢?鄭莊公晚上派大夫祭仲慰問桓王,既避免自己與天子見面時的尷尬局面,又達到慰問天子的目的,顯示鄭軍射傷天子只是刀槍無眼之下的失誤。

後來,鄭莊公沒有因為「射王中肩」而受到諸侯的任何討伐或譴責行動,更進一步標誌著周天子地位和勢力急速下降。周桓王是周平王的孫子,按輩份而言,鄭莊公是桓王的父輩。桓王可謂初生之犢不畏虎,然而春秋時期一共兩百四十二年,這是第一次以及最後一次天子親征的記錄,大概後來繼位的周天子再也沒有親征的膽色和能力了。


【原文依據】

《春秋經.桓公五年》: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春秋左氏傳.桓公五年》:

戰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動而鼓!」蔡、衛、陳皆奔,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王卒大敗。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祝聃請從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


《春秋穀梁傳.桓公五年》: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舉從者之辭也。其舉從者之辭,何也?為天王諱伐鄭也。鄭,同姓之國也,在乎冀州,於是不服,為天子病矣。

55會員
150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