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2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影評】《真人快打》vs《魔宮帝國》

在看《魔宮帝國》之前從未玩過真人快打遊戲
在看《魔宮帝國》之前從未玩過真人快打遊戲
《Mortal Kombat: Deadly Alliance》應該是我接觸的第一款真人快打遊戲,雖然早在1995就有推出《魔宮帝國》的電影,但當時我並未將電影跟遊戲連結在一起,因為就算知道是電影從遊戲改編,但當時並沒有網路可以查詢,英文也不好,所以透過中文翻譯的誤解下,從來沒有把「真人快打」與「魔宮帝國」這兩者聯想在一起,尤其是遊戲還這麼血腥,當年的我根本玩不到(未滿18),直到幾年後接觸遊戲我才發現,我真的錯過很多笑點XD。
我還記得當時我跟朋友去二手店買這片遊戲的時候,只是單純想找片便宜的遊戲打發時間,加上老闆推坑就入手了「真人快打」(不到400元)。不過,一回家放入遊戲片就跟朋友開起了爆笑一下午的人生時光。這片遊戲開場我們還玩不到五分鐘,就笑了快三十分鐘,就因為一個簡單的招式:「拿劍捅人」。尤其我們從未接觸過類似的格鬥遊戲,基本上就只有玩過拳皇(KOF)與快打旋風系列的我們,從未知道原來真人快打可以這麼歡樂。一個拿劍的角色,居然可以把自己的武器捅在對方的身上,然後劍還拿不回來,就一直插在對方的肚子上,居然還會一直噴血,然後我們看到就直接笑倒,更爆笑的是一直噴血一直失血後,角色就死掉了,於是接下來的格鬥我們就是看誰先把劍捅到對方手上,在一直按後退拉畫面,拖時間直到對方死亡獲勝。
印象中不是所有人的劍都可以插在對方身上
這是一款娛樂性十足的遊戲,雖然畫面可以玩得非常血腥,但是不可否認,能有太多惡搞的玩法,這絕非一般格鬥遊戲能夠做到。讓我回想到當年看《魔宮帝國》時的歡樂,B級片的特效加上動感的電子音樂&中二到不行的台詞與頭目戰,尤其是音樂,不僅一直大喊Mortal Kombat,中間還會喊角色名字:kano、Liu Kang、Johnny Cage、Scorpion等等,真的超級好聽的電音舞曲(陷入中二回憶中)。
新版特效血腥滿點,可惜劇情四不像
這次二十五周年的回歸重拍,基本上看的出來是想要將這個系列作比較完整的介紹,可惜扣掉血腥成分、武打特效與真田廣之外,真的不知道該說甚麼好(勉強再加上Kano也演得不錯)。說劇情,真的不知道在演甚麼,故事邏輯線非常的混亂,剪接也是非常的片段,彷彿每個場景都可以拆開來當作預告,但是卻缺乏中間潤滑的連接過場,彷彿是打電動的即視感,就像電玩過關一樣,人物講幾句話隨便交代劇情就開打,如果是遊戲我們可以接受,因為我只要大概知道劇情就好,主體是遊戲本身,好玩最重要,過場隨便一點或是對話簡單一點都可以接受。但這部重啟又想要在劇情上有點深度、又要埋伏筆、又不解釋清楚劇情背景故事、還想要搞複雜支線或是續集(奔著搞續集的電影態度最差了,甚麼設定都想要下集補完XD),整體下來就超級四不像。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玩遊戲,更何況遊戲都出了11代(入坑後後面都有買,但都沒有全破過),劇情真的是不算龐大也算是複雜了,光是不同世界之間的關聯好歹也要解釋一下吧!又不是二十年看電影的思維,大反派的願望不是要統治全世界就是要毀滅全世界一樣的中二,雖然簡單明瞭,但大家都吃這一套,可是二十年後的電影世界已經不是這樣了,觀影水平的提高,讓單純的統治世界或毀滅世界的想法或人物塑造已經行不通了,我們想要對反派角色更深入的探討、了解他們更人性化的一面。舊版《魔宮帝國》就非常的不錯,它的不錯不是在於劇情上的安排,而是它清楚的知道它自己的定位,就是一部惡搞中二B級片XD。
舊版中二到反而合理的好看
舊版本的安排基調會讓你很容易接受用格鬥決定世界歸屬的方式,而且「雷電」的出現也更合乎邏輯(尋找世界格鬥高手),角色的塑造跟性格也比新版大部分都只露臉甩帥來的好多了。當然這裡說的好多了是有所取捨,編劇對角色的刻畫程度決定了我們對角色行為模式上的代入感。讓我就新舊兩版的劇情角色設定,簡單舉幾個重點人物來說明:
1. 加納(Kano)這個角色新舊兩版都有,結局也是大同小異,但是新版除了演員人設設定之外,本身幾乎沒有邏輯與故事線可以說明,只有寥寥幾句台詞去描述自己是個大壞蛋,但是卻表現得有點並非自己本身壞,其實內心很有個人原則底線的一個存在(人設開始很不錯,後面編劇自己打臉)。但在自己面對世界的命運即將被其他世界所掌控奴役的同時,卻非常容易就被他人所誘惑,而底線直接簡化就是所謂的「錢」,只要很多很多錢就可以讓他反叛,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吐槽編劇,一個容易被錢誘惑的壞人是否能再多點描述,那怕遊說的時候拿出大把黃金,說完成任務馬上給你,或者多一點貪財的鏡頭都可以,甚至表現出為錢不要命都好,沒有,就是一句話、一個場景帶過,然後他就相信對方會給他好處不會奴役他,我真的想罵髒話,一個隨時能背叛且被30多個國家通緝的大壞蛋難道不會擔心來自他人的背叛,尤其是他出場就對其他人表現得頗不信任,一副只有自己才不會出賣自己的想法,你簡簡單單就毀了這麼一個好用的角色,尤其這個演員還演得不錯,要不是台詞真的亂寫(台詞亂寫的情況下他還能唸出自己的味道,蠻厲害的,可惜輸給編劇),他還能好好發揮一下。舊版的描述就非常的好,一出場就知道他是壞人、是背骨仔,這種簡單的設定反而合理化角色的行為,新版要將一個不甘於居下的壞人如何變成內奸且是在自己世界被他人完全奪取奴役的設定下,你不多點描述、不下點功夫我真的不明白他是白癡還是腦殘,如果他這麼容易被誘惑,那30多的國家通緝沒有抓到他,這個世界的地球人是有多麼的愚蠢XD。
左邊舊版的角色的形塑與能力比新版的好太多(雖然新版能力說明也不錯)
2.雷電(Raiden)也是新舊兩版本皆有,但是舊版的似乎在決定世界的命運上比較關鍵,因為他主動且積極讓主角們贏得比賽(並非是插手)。反觀新版的硬是要套上不得干預比賽的枷鎖但卻又默默地插手許多事件。一下子決定保下主角血脈的傳承,卻又幾百年不管他;一下子用防護罩把所有人保護住,卻忘記在關鍵機關處設置防護;最誇張的是面對其他世界作弊的入侵卻能直接把大反派與手下傳送來傳送去,那你為啥不好好訓練自己的人,反正他們作弊或是不禁止私下比鬥,那就逼他們等到正式開打,偷渡來地球就通通傳送回去就好。如果私下比鬥一但約定就要執行,那你為啥可以在關鍵時刻把人救走,整個都不合邏輯,不如像舊版的一樣,訂好決鬥時間地點,中間雖然搞點小動作,但是還是照流程來,新版雷電想救人就救人,想出手就出手,反正不出手就說不能干預,整體邏輯混亂到不行,也不解釋平常沒事在幹嘛(也不解釋世界之間的背景故事),關鍵時刻救人還會落下,根本就是故意的劇情殺,空佬(Kung Lao)的犧牲就是最佳證明,而在最後決戰時等打完才出現的行為,跟紐約警察有甚麼兩樣(前面傳送的可厲害了,關鍵時刻就不傳送救人XD),整體設定都不知道編劇在幹甚麼?比舊版的還要匪夷所思。
左邊淪為阿諛奉承配角、右邊帥不過三秒配角
3. 新版的角色出現的非常多,如果有玩遊戲的就知道,蠻多知名角色都有出場,但是在這邊幾乎沒有太多台詞跟背景介紹,幾乎都是單純出來賣特效跟遊戲裡的致命絕招(Fatality)罷了。反觀舊版的就僅僅集中在幾個角色上面做文章,幾乎沒有解釋絕對零度(Sub-Zero)魔蠍(Scorpion)這兩個角色,但是哥洛(Goro)作為冠軍卻有簡單的說明(這些說明足以讓觀眾知道背景就夠了),基本上就是讓反派那邊的角色突出只有Kano、Goro與最終魔王尚宗(Shang Tsung),其他就是小嘍囉、雜兵的概念,雖然有些可惜,但是角色就鮮明了許多。反觀新版的除了絕對零度(Sub-Zero)外,其他的人真的基本上不知道誰是誰,就是一個雜兵台詞而已。像哥洛(Goro)這麼重要的角色(電玩也好幾代都有出現),被你簡化到一句介紹的台詞就算了,而這句台詞還沒有甚麼太多實質的內容,然後像是一個過場角色就被處理掉了。當然,編劇覺得這些哥洛(Goro)不重要就算了,主角是絕對零度(Sub-Zero),他才是我要描述的重點,好,就算是這樣,但整體看下來,如果你不去看電玩背景設定的話,電影根本也是不知道他與魔蠍(Scorpion)之間的仇恨是甚麼?尤其是一個明明會講日文卻在與魔蠍(Scorpion)生前對戰時用中文抒發情感,然後對方還說聽不懂你的語言,就算是電玩迷也會看到生氣,因為整部片都沒有出現林鬼(Lin Kuei),誰知道他們氏族對立,尤其對方根本聽不懂你在說啥!
原來插這裡也會死,長知識了
總而言之,新版如果是為了去看打鬥、去看特效、去看血腥的話,的確比25年前進步不只一點,是超級大躍進,尤其是開場忍者的對決,那些設計過的場面在特效配合下的武打真的是乾淨俐落。無奈是中間穿插的場景之間沒有過多的潤滑,故事線世界觀也說明的不清不楚,明明雷電(Raiden)出場多說明一點背景知識這部分就會加分不少,但新版雷電(Raiden)卻搞得比舊版還配角,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你開場要斷魔蠍(Scorpion)家族血脈卻連他家人有幾個小孩也沒查清楚,要置魔蠍(Scorpion)於死地卻插他肩膀,我真心覺得這絕對不是腦殘編劇要留魔蠍(Scorpion)一條狗命,一定是絕對零度(Sub-Zero)太過智障,連如何殺人跟對手情報都沒做功課,是算哪門子的忍者,怎麼執行殺手任務XD。搞得我不如回去看舊版《魔宮帝國》還比較愉快,尤其新版電子音樂實在改得太嚴肅,就是要一起喊Mortal Kombat才夠高潮中二XD。
p.s. 這就是一個讓電玩迷看了也會生氣的改編作品,但是武打場景拆開來的確是做得很精緻,可惜沒有邏輯線說明,但是當作分段看或是電動的過場動畫就會很滿足,這點特效與武打招式設計給個90分(扣10分是某些場面就是為了滿足電玩迷特定弄的,舊版反而沒這麼特意,但卻少了一些名場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