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不負責任之歷史—M5A1

    這個場景並沒有根據什麼歷史事件去擺設,純粹就是自己想像一群國軍虜獲了一群共產黨軍隊而已,請各位不要太認真~~~~大約半年前,買了台M5A1戰車的積木來玩,組合好之後,我就一直想把它變成國共內戰的國軍戰車,還好馬上有人提供了我國徽貼紙,但是卻缺了國軍人偶,就這樣等了半年,終於被我弄到手美式裝的國軍人偶,我超開心!所以馬上再去買了幾個共軍作伴👍

    M5A1的簡介
    斯圖亞特輕戰車(Stuart tank;M3/M5輕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戰車,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斯圖亞特為M3和M5戰車命名;在英國,它同時擁有「甜心」(Honey)的非官方暱稱。美國陸軍則僅以「M3輕戰車」和「M5輕戰車」作為官方名稱。斯圖亞特戰車是美國和其盟國在二戰中,使用最廣泛的輕戰車,從歐洲、北非到菲律賓,甚至是東南亞叢林以及島嶼上皆有它的的蹤跡。並在租借法案的推廣下陸續提供給蘇聯、中華民國、法國、南斯拉夫、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國家使用,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續使用至1996年。

    在中華民國陸軍的服役
    由於租借法案和美國對日宣戰,美國開始向我國提供M3系列的戰車。1942年第一次緬北戰役結束後,國軍部分人員撤往印度進行重編,為了活用租借法案物資,國民政府在印度成立駐印軍戰車訓練班,並在民國32年(1943年)建立駐印軍戰車第一營,全營使用M3A3。之後在滇西緬北戰役時編入新一軍參戰,並在1944年3月3日瓦魯班戰役(Walawbum)中成功擊潰日軍第18師團師部,此次重大斬獲後來訂為中華民國裝甲兵節。
    國共內戰初期,國軍的M3A3為駐印軍時期接收裝備,並通通納入戰車第一團使用。1948年,接收美軍遺留在太平洋戰區的M5A1,但隨著國軍節節敗退,裝甲部隊也在三大戰役中潰滅殆盡。
    二次大戰後,美軍在菲律賓、關島和沖繩各地留下許多戰車。由於運回美國費用太高,也沒有用途,於是大多拆掉武裝和通信系統,任其自然報廢。裝甲司令部參謀長蔣緯國就和美國交涉,把這些戰車買下來運往上海,堆在虬江碼頭。重建的各戰車營就自行尋找堪用的車輛和零件,加以整修組裝。其中戰車第三團第一營湊出廿二輛M5A1戰車,編製成兩個連。經過在台灣的短暫整訓後移防金門。
    1949年10月24日,共軍三個團近萬人兵力渡海登陸金門,與國軍爆發三晝夜激戰,是為金門戰役。由於共軍過度輕敵,反戰車武器失效,遭到M5A1戰車痛擊。戰一營先是守住戰略要地瓊林和安岐,隨後擊潰困守海灘和古寧頭各村莊內的共軍,幫助國軍取得勝利。戰役結束之後,金門防衛部司令胡璉贈與戰三團第一營「金門之熊」稱號,表彰該營在戰役中的表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