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無論香釅或異次元,我都愛台女

書開箱前有塑膠袋給包裝著
書開箱前有塑膠袋給包裝著
書名很聳動、設計很厚工、封面很迷幻、視覺很霓虹。初翻《台女》,這四句就是我第一印象。
依據作者李昭融在序中的釋源:「台女一詞源自 PTT... 定義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條列式滿滿負評,比如說個性自我、公主病、只愛洋人、眼光太高... 等。最有趣的是相對於台女,出現了台灣男生認為的理想台灣女性,也就是『非台女』特質,包含 D 罩杯、皮膚白、婚後願意跟公婆住、家事全包...」豈不?除此之外常見的贅詞還有「台女不意外」、「ㄈㄈ尺」等厭女標籤,總之男鄉民普遍認同,或是就算翻白眼嗤之以鼻也難以反駁地當笑話看,然後按左鍵沈默退出。
其實不諱言,我買這書也是帶有獵奇心態,想看看書中那 20 位女生有多違常。雖然把自己道德底線抬得挺高,但正常兩字也從來套不到我身上。怪女人總叫我著迷,現實生活或是戲劇作品中皆然。因此,「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這樣的副標題,我難以不繳械 / 現啊。
其實不只 20 位,李昭融大方承認自己也是台女,負責拍照的兩位攝影師都是酷兒。書裡沒有男性代表,所以對台女兩字的闡述方式絕對不是用男鄉民的公式化角度,更非傳統觀點下的貶義。《歌唱台灣》的作者陳培豐講得很清楚,清領和日治時期的台灣女性受到傳統觀念或身體束縛(如纏足)所框限住,不論貴賤貧富皆難以追求生活自主和戀愛自由。反觀今日「做自己」已成為現代女性共識,但男性對女性觀念卻似乎仍原地踏步。
倒是,女性演化速度快於男性,可能是全世界共通的現象,而非台灣獨有。西方早在上世紀二〇年代就出現 "It Girl" 之稱,那也是第一波女性主義的高峰期。但台灣應該仍屬於亞洲前段班,台女無畏地低調悠活著,卻高調地吹皺了一池進化春水。無論是浪漫的無可救藥還是 love stinks,都要 take it to the limit。無論看盡千帆或是上盡千男,都綻放難以忽視的燦爛。
如果說台女意象才真正具有時代演變過程的代表性,台男們也無話可說。然後,只能繼續厭女,默默進入澳門最大線上賭場吧。
不是外冊夾內冊,其實兩者於正文封底處有黏合在一起,造型上算是同一本書。附冊前半部是「台女の相片」攝影集,後半部是「台女の煩惱」文集。
正文即是 20 位台女
正文和附冊於後半部黏合在一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