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有感覺的是看到海洋生物的生命觀那段,真的好想大聲的喊出來: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想過啊啊啊啊!!!!!!!!!(艸
還記得大學那時候參加海洋所大專生專題時,對於研究海洋生物的人如此輕賤(?)生命感到有點訝異:只為了幾個小鬼頭(我們)暑假留下美好回憶就可以用底拖網大把大把的拖,拖上來五顏六色的物種因為壓力驟減脹成氣球,痛苦窒息的同時老師助教船員學員嘻皮笑臉的輪流拿著拍照;有幸活下來的則會淪落到水族缸裡,以魚飼料餵食,能活多久就看造化;各種不同網目的浮游生物網拖上來的生命數以萬計,全數直接泡到酒精瓶裡,等待放到顯微鏡底下一一挑揀分類。但是我沒有說,因為身在一群對解剖青蛙、老鼠不痛不癢的生科系學生裡,我的不忍和歡樂的氣氛相較之下顯得不合時宜。比起那些陸生的、四足類的脊椎動物,他們似乎不被人類的惻隱之心關注。
動物的生存策略可以分為K策略和r策略兩種:K策略者子代數目少,每個都受到悉心呵護,例如人類;r策略者子代數目多,但死亡率很高,例如魚。
比起那些陸生四足類,大部份的海洋動物是極端的r策略者,就算和比較偏向r策略的老鼠相比,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仍然極端得多。我所能想到的海洋K策略者幾乎都是從陸地上來的,例如鯨豚。
也就是說,海洋生物剛出生的那段時間原本就是其他海洋生物的糧食來源。我們用浮游生物網拖起來的那些吻仔魚,和龐大的死亡總數比起來只是滄海一粟。
但是數量龐大的生命就比較低賤嗎?歸根究柢,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些化學反應而已,我們和他們沒什麼不同。又,如果以宇宙的尺度來看,人的一生和一條一出生就被吃掉的吻仔魚比起來,也都是一瞬間的事情而已。
我們人類所珍惜的生命價值,在大自然面前是不是反而比較可笑呢?
因為這樣的壽命結構,研究海洋生物的人比較不需要在乎自己的殺生會對族群造成什麼不良影響,不像研究陸生四足類的人,對待每一條生命都必須有足夠的法源依據,競競業業的看待殺生這一回事。
但我認為這不只是環保和法律的問題而已。研究海洋生物的人,和研究陸地生物的人,似乎生命觀也不太一樣。
有一次,我和一個一起參加專題的吃素小夥伴聊起這件事,才知道原來他也很不忍心。我當時說了:「要是海裡的生物有觀念,他們對生命的觀念想必和人類有很大的不同吧。」
可能有點像銀之匙對生命的觀念吧,不過我其實沒看過銀之匙,所以就不多說了。
當時小夥伴說,他還是不能接受。
結果沒想到這麼多年以後,我居然在這部漫畫裡看到了一樣的發想。
這讓我覺得Beastars不只是一部探討社會問題的漫畫,更是一部探討哲學的漫畫。
不同的哲學是發源自一些簡單的自然法則,我覺得 超級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