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盛懋
責任編輯/饒辰書、郭晴
6/15 12:44更正:新制架構圖「學代互選5位校務會議代表」有誤,已更新。
2021年5月上旬,臺師大學生會學生代表初、補選與不分區監事選舉落幕,全校總投票率僅1.31%,比上屆的學生會會長選舉的5.1%少了許多,學生會行政團隊領導人(指舊制會長、新制理事長)也從以往的直接選舉變成間接選舉。同月29日,學生代表在預備會議上互選出理事長及理事,由提出「與學校、學生、社會連結」政見的理事長當選人馮輝倫與五位理事組成的理事會在幹部人選確定後,將於7月開始成為臺師大首屆以「類理監事制」(以下稱新制)組織的第26屆學生會工作部門。
改制之前:政府制——大家熟悉的「選會長」與「選議員」
自1996年臺師大學生會創立就實行的政府制(以下稱「舊制」),將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交由三個部會負責,分別是學生工作會、學生議會、學生評議會,透過每年5月進行的選舉選出學生會會長、學生議員與校務會議的各學院代表,符合資格的臺師大學生皆可參選。
選舉結束後的20日內,上任學生議員要召集新當選的議員透過「預備會議」互選出新議長與其他委員會,組成新議會,監督工作會施政、預算與法規修改。工作會的會長也要決定工作會的部門組織、部長跟學生評議會委員的人選,籌辦未來施政與評議機關,於6月的第一次常會中提出人事案,在議會同意任命後,學生會的組織與運作才正式開始。
第26屆以前的舊制架構,會長由學生直選產生,並受議員監督。(圖/饒辰書)
改制改什麼:類理監事制——會長不是你選,是你選的學代互相推選
新制學生會底下有學生代表大會(立法)、理事會與工作部門(行政)、監事會(司法),選舉的對象為「學生代表」與「不分區監事」,後者參選資格與舊制相同,前者則細分成不分區代表、多元代表、學院代表(兼任校務會議代表)三類,給予不同身分的參選人較公平的競爭機制與席次分配,學生代表也在新制中扮演組織學生會的重要角色。
當選的學生代表在預備會議中會互選出理事長(等同舊制會長)與理事,由他們組成理事會並領導學生會工作部門。代表理事會執行事務的工作部門,其部長的任命需經理事同意,下轄幹部則由部長提請理事長任命。
新制與舊制在工作部門上最大的差異,在於工作部門轉為「有給職」,根據規定工作部門除具學代身份外,每人每月得以獲得「不高於法定時薪40倍」的津貼,若以時薪160元計算,一個月每人可獲得6400元的工作津貼。此外,章程也將常設工作部門從原先的8個部門降為3個部門,留下秘書部、學生權利部、財務部,不過理事會仍能視情況增減部門。
其餘的學生代表則組成學生代表大會,擁有質詢、新增與修改法律的權力。理事會施政需對學代大會負責,大會主席由理事長兼任,若學代認為理事長不再適任,則可透過大會投票進行罷免與補選程序。
監督理事會和學代大會的監事會由當選的不分區監事組成,推舉出一名監事長,負責審核預算、評議案件與解釋法律。監事長還需提名具法律、會計相關常識的專業監事各一席,校內外人士不限,但仍需經監事會過半數表決才得以聘任。
自第26屆起實施新制,行政首長(理事長)由學生直選的學代間接選出。(圖/饒辰書)
司法獨立與民意基礎難兩全:監事長的職權困境
依新制章程規定,監事的職權是監督、調查理事會和學代大會的人員與政策並審計預算,但校務會議學生代表的職權是履行理事會與學代大會共同決議的政策,職務間關聯性不高,具有監督權力的監事長還須同時扮演被監督的政策貫徹代表,監事長的職權未獨立於立法與行政的工作之外,司法權在重要政策的決議上依然有受到其他兩權操縱而產生偏頗的可能。
傳統理監事制下的監事會是由學生大會代表互選產生,監事們不可以參與任何理事、學代大會的工作,避免司法權受到其他兩權的操縱。臺師大的類理監事制,則獨立進行不分區監事選舉,欲避免學生代表互選可能會產生的包庇現象。
新制面臨的挑戰:學生參與度低+新制選舉改制促進了參與還是封閉了學生自治?
此次選舉參與度低下,全校僅200人參與投票,候選人數也未達應選席次,形成有登記幾乎就可當選的局面,學院學代更有4個學院沒有提出代表參選,距離當選的10%門檻也有一段距離因而進入補選。
另外本次選舉參與度低,對於以學生代表為主體的新制也是一大挑戰[註1],因為工作部門是從學代中間接選出的理事長為首組成,因此學代的民意基礎就相當重要,然而當學代當選人嚴重不足時可能會導致學代大會與理事會的民意代表性不足,讓組織運行受到阻礙,甚至讓正當性備受質疑。
註1:第23、24、25屆學生會會長選舉初選投票率(皆四捨五入至小數點後第一位)為6.2%、2.0%、5.1%,第26屆唯二的選舉學生代表與監事由於是一起進行領、投票,投票率與總投票率相同,皆是1.3%。
學生怎麼看:門閥政治還是學生參與度低的解套?新制帶來的封閉與潛能
第25屆學生會會長吳炳毅認為,新制將帶來一個離學生越來越遠的學生會,他直言:「制度沒有完美的」,新制的間接選舉縮小了選票的力量,降低未來的投票意願,選舉對學生會的「定期課責」作用也將會越來越低。同時,間接選舉也拉高會內要職(如理事、監事長等)的門檻,進而提升參與學生自治的難度,學生們的多元意見越來越不容易直接進入決策圈。
英語系113黃彥銘同學則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新制可以養成更成熟的政治體系,因為學生代表候選人的組成來自各院所與族群,理事長候選人若要保證勝選,除了要先選上學代,還需要花更多心思讓自己的政見更容易被不同族群所接受,甚至是號召人馬來參選學代,在當選門檻提高與選舉人縮減的情況下,會產生出更具競爭力的候選人,提升組織整體素質。
筆者認為,新制和舊制職權上差異不大,各部會依然有相互制衡的功能,彼此間的關係也依然緊密,除了透過制度的滾動式修正,如何提高學生自治參與和施政的效能,對於新制下的第26屆學生會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延伸資料:
我們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5屆學生會,本屆「新聞部」以獅鴨之姿強勢回歸,以兩週一集Podcast為主題設定,輔以圖文、影音新聞進行深入報導,完整臺師大校園學生權益、議題討論、生活剪影的環境。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降低上述內容的接觸門檻、增進學生間的交流,最終達成強而有力、由下而上的學生能量。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