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區大學發展會議結束了,然後呢?

2023/09/02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每年一次的全國社區大學發展會議

8月17及18兩天,教育部終身司委託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舉辦兩天一夜的「社區大學發展會議」,這樣的會議已經連辦好幾年,終身司應該花了不少銀兩,而承辦的縣市政府及該縣市社區大學,還有社大全促會每年也都為了這個會議,花不少時間與精力規劃、紀錄、安排住宿、接待貴賓及兩天的議程掌控,而全國社大及縣市政府社大承辦科也藉此機會相聚交流,並聽取許多嶄新及前瞻的報告,相信都收穫滿滿。

只是這個被賦予「全國社區大學發展」的會議,連辦這麼多年後,不知道所有社大關係人,有沒有感受到社區大學有往前進的發展?

今年開場的中心議題是「學習場域公共化與社區大學的發展」,除了邀請台南市政府社教科科長及基隆社大校長分享外,我也以在北投社大工作超過十四年,擁有一棟獨立辦學大樓為例,用「獨立校舍對社大的影響與發展」為題進行分享,僅15分鐘的分享時間實在不足,所以原本就打算寫篇後續文章。 

結束前的插曲,猶如醍醐灌頂

在細細陳述「擁有獨立空間對社大的影響與發展」前,先提一下第二天會議結束前,猶如醍醐灌頂的一段插曲。

打從第一年的「社區大學發展會議」,教育部終身司總會藉此機會,在會議結束前提出一些「既定政策」,由司長主持提醒縣市政府及社區大學,其實幾年來所提的議題都大同小異,其中多數課題也都行之有年,再加上連續兩天議程,大多數人應該都感到疲憊並充滿思鄉情懷,因此,多數都不以為意地聆聽宣導;記得第一年終身司還特別分北中南三區,先各辦理一場分區會議,在分區會議結束前,一樣由終身司提出許多議題且請司長主持會議,由於沒能參加北區,所以我跑去中區客串,當時還不清楚遊戲規則,雖然覺得部分議題並不妥切,但僅是提醒現場中區的社大夥伴,沒想到一段時間後,其中有一個不太妥切的案由,就在大家都沒異議下開始實施,為此我還為文公開抗議。

今年自然有都行禮如儀的宣讀各議題,現場看來也都沒意見,沒想到會議即將結束前,我的前任理事長~台南社大林朝成校長舉手發言,他針對「請各地方政府及社區大學配合相關部會法規及政策辦理社區大學相關課程、工作坊或公民週活動等一案,請配合辦理」案由提出不同見解。 

配合政府政策已經成為社大日常

其實,社區大學每學期都會收到來自縣市政府的要求,提供因應各種政策所對應的課程及選課人數,譬如性平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等,而每年的縣市政府評鑑及教育部獎勵審查報告,社大也被要求羅列這些議題所對應的課程及選課人數,幾年下來大家都習以為常,只是這些議題會隨著時間愈變愈多,譬如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本土語言,因應108課綱的19項議題等,除此之外,社區大學發展條例第三條也有九項社大任務,當然也是大家要配合的重要任務,因為大家都習以為常,所以就愈來愈無感,也許因為這個緣故,社大要配合這些來自政府各部會的政策也就愈來愈多,正面說是政府各部會愈來愈重視社區大學的功能,負面說則是各部會愈來愈懂得利用社大做業績。

不知道哪一年突然看到教育部獎勵審查表格中,出現108課綱的19項議題,當時還有點驚喜,因為當年開始推動108課綱時,教育部說108課綱跟所有司處都有關,但我在課審大會中,卻從來不見終身教育司的身影,只有後來因為推動「社大與十二年國教計畫」時,把終身司短暫拖下水三年,因此,看到終身司把108課綱的19項議題列入在社大獎勵審查項目中,心想終身司總算開始參與108課綱的推動,只是再深入思考,列為社大應推動項目,但卻沒有任何經費支援,算是真正參與嗎?只是這念頭一閃即過。 

社大成為每年評鑑及獎勵下的順民?

而那天林朝成校長提出的觀點是「教育部不能片面要求社大配合政策,而不投入相對資源」,這段話對我猶如醍醐灌頂。

突然意識到社大怎麼那麼順服,政府要求提供什麼資料,社大就能像百寶箱般的變出資料,幾乎是來者不拒,社大愈來愈萬能,難怪政府部門也就愈來愈「看重」社區大學的功能。

不過,以我的觀察,除了部分堅持做自己的社大外,多數社區大學面對這些要求,其實都是非常勉力的生出資料,而這些資料最後可能會提供給立委,也可能會成為國家報告的一部分,這會令人愈想愈覺得不安。

社大之所以那麼順服,恐怕是礙於縣市政府的評鑑大刀及教育部的獎勵審查大餅,但也因此可能扭曲了資料的正確性,所以實在應該要加以檢討,當然並非就要要求縣市政府放棄評鑑大刀及教育部消除獎勵大餅,而是除了如同林朝成校長提出,針對需配合的政策,政府應提供相對資源給社大外,縣市政府及教育部也應該時刻宣示社大沒必要全能,此外,評鑑及獎勵審查也要聘任熟悉社大生態的委員,而不是拿著指標一一檢視社大報告的委員,或有些委員因為專長於某些議題,剛好看到指標中有他要的東西,而專注於要求社大有無配合,造成社大面對評鑑及獎勵審查委員的不確定感,而乾脆就「要什麼給什麼」,另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縣市政府及教育部深深教育司應該要設法避免讓評鑑及獎勵審查成為社大間高度競爭的工具。

減少高度競爭,重現好野精神

因為,「高度競爭」的評鑑或獎勵制度,很容易讓所有當事人進入軍備競賽的情境。

我常喜歡舉國中升高中的升學考試為例,聯考時代每科100分,為了減輕國中生的競爭壓力,曾經改制為每科80分的「基本學力測驗」,但國中生壓力依然強大,104年教育部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則取消基測並改為國中教育會考,每一科分數大幅改為三級七等第,可以簡單比擬為一科只有7分,但現階段國中生的壓力依舊,甚至變本加厲,原因是為了考上所謂好學校或學費便宜且環境較優的公立學校,就必須分分計較;從這個案例可知,壓力來源並不在於一科幾分,而是考試後的分配機制;終身教育司或各縣市政府如果要改革獎勵或評鑑機制,讓社大更務實地辦學並展現每年辦學績效的話,也許可以參考前述分析後,研擬出讓社大不再處於高度競爭狀態的制度。

此外,2015年在新北市金山青年活動中心舉辦的「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就以「社大好野」作為研討會的主題,當時許多社大不但以「好野」自許並津津自喜,但這些年來似乎愈來愈順服於政府的要求,至少是幾乎全面性的配合政府日常需索,無視於評鑑與獎勵審查的相關要求,甚至在「全國社大發展會議」的場合中噤聲,這些我相信是社大人長期的疲憊所致,所以當那一天林朝成校長如醍醐灌頂般的提醒後,除了終身司及各縣市政府可以重新思考政策配合後的配套措施外,我認為各社大也應重拾「好野」的精神,針對不合理的要求提出異議,同時也思考自己社大適合配合的政策,實在不需要再繼續擔任萬能角色了!

接下來轉談「擁有獨立空間對社大的影響與發展」。

社大師生日常上課的困境持續25年

社區大學雖然已經有四分之一世紀的歷史,但至今仍三不五時就有社大找不到辦學場地,更多的狀況是跟所在中小學校的無謂糾紛,很常見的情景是,當白天中小學教師進入教室後,發現桌椅的位置跟昨天白天有所不同,即使只是位差一公分,或者發現垃圾桶中多了一張來路不明的衛生紙,就可能立即要求學校主任電話警告晚上使用教室的社區大學,更有甚者,有些中小學教師還會發動學生抵制晚上上課的長輩們,我曾經有個深刻經驗是,晚上社大老師及學員進入教室時,整個黑板寫滿了隔日小學生的早自習作業,最後協調無效,只好幫社大老師準備一個可移動的小小黑板。

另一方面,有些老道的社大學員,一進教室就先將整間教室各個角落拍照給社大行政辦公室,離開時再拍一次存證,以證明第二天中小學教師所看到的垃圾不是我們留下的,或者在桌椅四隻腳的地上畫記號,以便於下課前恢復原狀,更有甚者是如果發現進教室就有垃圾,會特寫拍給社大行政辦公室,告知這是白天孩子所留下的垃圾。

感覺是陷入白天、晚上兩批人馬的相互鬥爭狀況,而這些狀況實在令人感覺悲哀,不過就是不同時間,不同年齡層,使用不同內容,進行教與學的兩批人,原本應該是分進合擊,共同為台灣的整體發展努力的兩批人馬,現在卻因為白天、晚上使用同一個空間,所產生的芝麻蒜皮小事紛爭了25年,不但是不值得且浪費生命,更嚴重的是違反了辦教育的本質。

就任半年就被要求搬到一棟如廢墟般的五層樓大樓

民國98年元旦我接任北投社大校長後,很快的3月初就開學,沒想到開學沒幾天就接獲協辦學校的通知,要求我們要搬離該校,原因是社大師生干擾了國中生的學習,可能為了讓北投社大趕緊搬離,那個學期社大遭遇到許多形同刁難的指責,就不再贅述,後來請求教育局的協調,協辦學校最後同意將後門,已經多年未使用的五層樓大樓讓給社大辦學,原本還要求社大師生只能從後門進出,且只能使用那棟大樓,但如此一來,社大師生將沒有停車空間,也沒有電腦教室、地板教室等,社大規模恐怕立即腰斬,在我的堅持及教育局科長的協調下,協辦學校才免強同意開放前門校園的夜間停車,並提供必要的專科教室。

而那棟五層樓大樓一開始就令所有師生、志工印象深刻,當時大家都疑問為何搬到一棟廢墟上課,破舊的桌椅、充滿壁癌的屋頂及、半斜在空中的日光燈等,由於被要求7月1日前必須完成搬家,因此,春季班剩下的1~2節課,就必須在沒有冷氣以及上述情況下的教室上課,真是有點淒慘,暑期班因此也開得稀稀落落。

發動全校師生捲袖、蹲下粉刷未來教室

既成事實也只能面對,一位資深且熱誠的老師建議,不防利用暑假期間,發動一班粉刷一間教室的活動,這是個好主意,也符合我個人對於「社大是全校師生、行政所共有」的理念,但當時我才上任一學期,對全校師生及志工其實還不太熟悉,在取得承辦基金會贊同後,8月就開始募集參與的班級,並展開逐間教室的油漆工作,沒想到兩週內就將二十幾間教室全數油漆完成,那時真是感激萬分,其中,有許多師生乃是這一輩子第一次拿油漆刷蹲在地上油漆,但看得出內心卻充滿喜樂。

兩週的粉刷工作,不僅是讓師生上課環境可以變得舒適一些,更重要的是大家的感受與凝聚,同時也提振許多師生及志工的士氣,此外,有這一次的經驗後,我就更大膽思考,如何實踐「社大是全校師生、行政所共有」的理念?而一棟幾乎可以完全自主使用的空間,正好可以成為實踐這理念的載體。

推動校園空間公共化,建構社區多角及密切關係

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如何讓北投社大師生透過空間改造及運用,成為我校務經營過程中的重點,當然,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挪移,校園改造的頻率自然衰減,因為可運用作為改造的空間,逐漸縮減到需要有更高度的想像力與執行力,困難度也就愈來愈高,但卻有愈來愈多師生懂得善用校園餘裕空間(有些餘裕空間是特別留下的),或者是利用上課前後時間間隙的剩餘空間,進行各種活動,譬如班級讀書會、閒聊、討論、練習、詢問等,我覺得那是一幅非常美的畫面,也同時形塑校園學習體系的氛圍,完全迥異於過去因為跟國中生共用空間,只能晚上六點半到校,九點四十下課,十點前一定得離開學校的那種匆忙來去上課的情境。

除了鼓勵師生利用空間進行創作與使用外,由於過去在非營利組的經驗,我深刻理解公民團體找地方開會的困難度,而學校的空間本就是公共財,因此,我請同仁在場地借用辦法中,新增一個「免費提供場地給有需要開會的在地非營利組織」的條文,事實上,這幾年會利用社大空間辦活動或開會的單位,已經不限於當初設定的在地非營利組織了,至少還包括政府委託的工程規劃顧問公司,藉由社大空間進行有關北投區域規劃的論壇或工作坊,學術單位則用來發表對北投區域的研究成果,在地博物館則用來召開社區會議,區公所則借用社大場地辦理參與式預算等。

空間的使用建構了社大行政、講師、學員、政府部門、博物館、民間組織、學術單位、顧問規劃公司間的多角關係,當然也建構了人與社區、人與議題及人與活動間的密切關係,因此,北投社大師生也逐漸成為北投社區活躍的族群,同時,北投社大也涉略許多北投的公共議題,並進一步與這些外部單位在公民週合作辦理論壇,讓更多師生及社區居民了解北投的各種公共議題,並可參與其中,也就是北投社大的學習已不侷限於一般性課堂的學習,學習者也不再侷限於一般報名註冊的學員,而是形成一種整體性的社區學習體系,這如果不是有一棟可充分運用的辦學空間,恐怕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此外,過去與國中共用的教室,白天及晚上的學習者完全在不同軌道,但獨立的空間,讓原本只能在晚上一個時段開課的社大,突然倍增為早、中、晚三個時段,一方面讓課程更加豐富,一方面滿足白天有學習需求的民眾,其中,包括許多高齡族群以及為了照顧幼兒的家庭主婦,北投社大在幾年間,從一學期一百門左右的課程數,增加為兩百多門課,選課人次也從兩千多提升到超過四千人次,白天的課程數及選課人次已經高於晚上,此外,也有愈來愈多學員或講師,在同一天連續上課或開課,因此,課程與課程間的間隙,要不到學校附近用餐與散步,要不留在教室用餐與練習(或預習),有一種生活與學校互相貼近的感覺。

獨立校舍加重行政工作,卻是「學習權」重要的一環

不過,獨立校舍自然也帶給社大比共用校舍更多的經費負擔,由於七月份搬遷時天氣正炎熱;首先,先為每一間教室裝上冷氣,接著逐步汰換適合成年人的桌椅,此外,過去與國中生合用教室時,平時國中生會在學校的要求下,打掃教室、廁所與公共空間,但社大獨立使用後,就得全數由社大負責,特別是五層樓總共有男女廁所10間,打掃起來頗為費力,除了需要志工更費力每天排班打掃外,社大也聘任一位專員負責打掃工作,幸好在搬遷到這棟大樓時,我同樣以「社大是全校師生、行政所共有」的理念為出發點,發起全校師生不要將任何垃圾留在教室內的「垃圾不落地」運動,並呼籲各班級各自維護教室的清潔,而稍微減輕清潔專員的負擔,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一開始就呼籲所有班級自行消毒與清潔所使用的教室,也獲得幾乎是所有班級的認同及執行,我認為這是公民素養非常重要的一環。

除了增聘一位清潔專員外,原本總務工作的負擔也跟著加重許多,整棟大樓的設施、設備,如電燈、電扇、桌椅、門窗等,維護、維修都得自己來,且為了讓學員有更好的學習空間,除了間間裝有冷氣外,也逐步增設教學用的設施及設備,譬如卡拉OK機、固定式單槍、電腦、地板教室與鏡面等,而為了節能減碳同時加強管理,社大也投資一筆經費,為每間教室裝設冷氣讀卡設備,林林總總,一方面總務工作加重,一方面各項設施、設備的採購及維護費用也提高,我估計因為以這樣一棟五層樓大樓,每層樓五間標準教室,所增加的清潔及總務費用,一年將增加約一百萬元。

前面所增加的費用,自然反應到在這棟大樓活動的所有人,讓在這裡的人可以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環境並不豪華,但相較於與國中學生共用的環境,相對舒適且減少許多無謂紛爭,當然也能更專注於學習,我認為這是「學習權」很重要的一環,已經25歲的社區大學,值得擁有這樣的學習環境,也應該共同爭取至少如此的「學習權」,絕對不是只要有課就叫做有「學習權」。

看似獨立卻並非真正獨立

雖然獨立辦學大樓大大減輕混用校舍所帶來的無謂紛爭,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北投社大在過去十四年間,陸續向台北市政府爭取到四次的工程,估計約2,500萬元,包括,第一次的屋頂防漏以及教室內外的全面粉刷工程,第二次擴柱補強以及廁所全面重建工程,第三次是新建無障礙電梯工程,第四次再次屋頂防漏及雨遮工程,這些都是不得不的工程,也感謝台北市政府的支持,但因為大樓財產依舊屬協辦國中管理,因此每一件工程的規劃、發包、監工、驗收等,依然得依靠協辦學校的協助,這當然給協辦學校帶來莫大的責任與負擔。

此外,工程過程中也產生許多與社大間的摩擦,甚至影響到學員的上課,這些摩擦與影響通常來自於彼此立場的不同,或者是彼此身處情境的不同所造成,我認為不能怪罪給任何一方,同時也認為協辦學校其實是承受無謂的責任與壓力;還有,由於校舍財產依舊是國中用途,工程的規格就會比照適合國中生使用的規格興建,其中,新建的男女廁所,不但空間狹窄並有許多蹲式馬桶,明顯就是採取國中生規格所興建,而原本規劃的無障礙電梯,一開始也是以國中生無障礙輪椅的規格設計,還好因為當時的教育局局長發現後,才協助更改規格。

因此,如果要讓社區大學真正擁有獨立辦學校舍,或要讓社大師生真正擁有「學習權」,社大所使用獨立校舍的維修維管,最好也能夠完全獨立,換句話說,財產不要再掛在協辦學校,這也可以避免協辦學校為與自己學校不相關的校舍擔責任承壓力;獨立校舍的財產當然也無法轉移給由民間機構承辦的社大或該民間機構,我認為可以比照廢棄學校之後的土地轉移給縣市政府的模式,不論是轉移給教育局處或轉移給縣市政府財產局處,都遠比留在原學校好;這種財產轉移應該比廢棄學校複雜,可能得先進行土地鑒界及分割後才能進行轉移,但為了社區大學的長期發展,這絕對是一件值得政府推動的工作。

社大擁有獨立校舍的優點與真正獨立的配套建議

最後,總結一下社大擁有獨立校舍的優點,以及如何讓社大真正擁有獨立校舍的建議。

首先,擁有獨立校舍,就像讓社大全校師生擁有自己的家一般,會大大提升師生對社大的認同感;其次,透過空間的運用與使用,可以讓學習更深更廣,並讓學習充滿整個校園,形成學習型的校園;再者,如果能在辦學理念的方向上,鼓勵師生營造校園空間,則不但可再提升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更可營造出獨一無二的特色校園,真正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最後,以社大的創辦理念,過去數十年所倡議的校園公共化更容易落實,且透過無償或低價提供給外部單位,不但拉近社大與各組織間的關係,並將形成綿密的學習網絡,對師生、對社區的學習與未來發展也非常有幫助。

而為了讓社大擁有真正獨立的辦學空間,首先,政府應該鼓勵受少子化影響下的中小學,設法整理出可供社大獨立使用的空間,也就是未必需要是完整的校園;其次,當社大願意接受獨立校舍後,縣市政府應該依照「社區大學發展條例」第七條第三項之規定,協助整備辦學所需之相關設施、設備,特別是符合成人使用的設施、設備,而當部分設施須重建時,更應考量成人學習之所需;再者,每年適度補貼社大因為獨立校舍所需增加的清潔與總務經費;最後,將獨立校舍進行財產分割,不論是讓教育局處或財產局處管理,都遠比繼續讓協辦學校管理來得妥當。

全國社區大學發展會議結束了,然後呢?

最後,兩天一夜的「全國社區大學發展會議」結束後,然後呢?

特別是社大場地使用問題,從25年前就開始紛紛擾擾,雖然2018年所訂定的「社區大學發展條例」,特別在第七條羅列三項條文,但社大的場地使用問題依然沒解,而另一方面,少子化幾乎讓全國各級學校的校園變得更空蕩甚至被廢校,但為何政府只考慮提供給社福或幼兒機構,卻無視於社區大學長期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國有89所社區大學,同一時間有超過四十萬學習人口,其中應該有超過一半是退休族及高齡學員,雖然名稱叫做「社區大學」,但事實上卻是高齡者維持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很重要的機構,不但具有「日照」的功能,更是不同世代相互流動與溝通的重要機構,而這裡頭有許多一輩子貢獻給國家的國民,卻三不五時為了學習,而與孫子輩的高國中小學生爭搶教室資源,更何況還被迫使用連站起蹲下都顯得困難的中小學課桌椅、狹窄的廁所空間及不符成人所需的無障礙空間,仔細思考,實在是一件無法容忍的情境,但社區大學師生卻已經容忍了25年。

連續幾年的「全國社大發展會議」都談過社大場地的問題,今年特別放在開場的中心議題,因此,期待會議結束後,教育部能夠很快的提出具體政策,讓少子化下愈來愈空虛的校園,透過社大的進駐活絡起來,同時也讓一輩子為國家努力過的國民,擁有真正的學習權。

11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