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建築與社會的對話 – 2021年夏天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看見台灣建築

幾個月前,有個一面之緣的台灣朋友突然聯繫我,說他到了慕尼黑做一個短期的計畫,當時還在封城期間,來德國短期工作非常少見,索性就約了他與工作夥伴一起吃飯聊天,那也是我第一次認識到這個計畫還有裘振宇教授
閒談間才知道原來裘教授在土耳其的大學教建築,曾經旅居過美國,澳洲,芬蘭,還有土耳其等很多地方,直到他說起了他在土耳其邊界蓋了一棟收留敘利亞難民的收容所,而且協助當地難民自給自足的故事以後,我才想起好像當年在新聞上有看到這個事蹟
令人好奇的是,那沒事在疫情期間跑來德國做什麼呢?原來裘利用他教職大休的這一年,想要把台灣建築帶到世界舞台,正好趁著教書的空檔,跟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博物館合作,一起舉辦以台灣建築題材為主的展覽
那天飯後隨手一查,著著實實也被裘的經歷嚇到不行,這邊就不條列出來,可以參考下面這篇相當精彩的專訪

Taiwan Acts - ARCHITEKTUR IM DIALOG MIT DER GESELLSCHAFT

臺灣行動 – 建築與社會的對話

從2021年7月8日開始,在德國的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博物館中,裘的團隊將呈現台灣的建築還有社區再造的案例,有別於比賽型的大型建築,裘選擇的案例具有更多的文化特色,例如作為宜蘭河慶和橋人行用的津梅棧道,由太平山林業作為靈感而生的羅東文化工場,台中豐原花博竹跡館等等,都是結合了台灣傳統文化,自然景觀,還有當代建築的經典案例
羅東的文化工場也是展出的案例之一
羅東的文化工場也是展出的案例之一
『台灣的處境就跟難民一樣』『我們要致力於很多的軟性外交』裘在言談中提到好幾次這個說法,從蓋難民營到慕尼黑辦展覽,這種行動力實在讓人欽佩,期待在疫情稍歇的2021夏天,能有更多人,在慕尼黑藉由這個機會認識台灣

活動網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