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舒適,又要能有效率(工作場所),還要節能減碳,不加劇暖化以及熱島效應的影響…隨著人口成長且都市化(urbanization)的發展,對各級政府來說,這無疑是相當大的挑戰,卻也不得不為之。畢竟,解決氣候議題,早已不是「nice to do」,而是「must to do」的任務了。
建築帶來的影響不只是高碳排與氣候變遷問題,建築的「耗能」其實也產生了相當的污染,其中最為嚴重的便是空氣品質惡化。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中,建築與室內空間因能源使用而排放的廢氣與廢熱(heat),都會直接造成城市空氣品質不佳,若是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此外,若無法擁有足夠的換氣率,在疫情爆發的時候,也會進一步增加空氣交叉感染的風險。根據統計,每年全球有超過 400 萬人死亡,因為家戶單位的空氣污染(household air pollution)所導致的疾病,這在開發中國家尤為嚴重。
為了長遠上避免氣候變遷的威脅,中短期內減緩因爲耗能、空氣污染所導致的生命與經濟損失,我們需努力控制地球可以在所謂「2 度 C 的場景」(2°C Scenario,又稱 2DC)、或「低於 2 度 C 的場景」(below 2°C Scenario,又稱 B2DC)下,讓社會發展得以穩定,人類的生活可以永續。也因此全球都需要在各自的範圍內,致力讓建築可以在能源使用方面更高效,且盡快達到淨零碳排(net-Zero)建築、或近零耗能建築(near-Zero energy buildings,nZEBs),更重要的,是避免終端的能源使用仰賴來自石化燃料的發電供給。
把永續理念變成行動:企業自主減碳、政府政策引導、金融體系提前部署
無論是 net-Zero 或 nZEBs,都可以透過設計、科技置入、與系統整合等方式有效降低碳排放。像是從建築外皮(building envelope)的隔熱與產能設計、全外氣循環技術、製冷製熱的改良、更換節能電器(如 LED 燈)、安裝智能控制設備(例如智慧電表,smart meter)、以及透過冷熱在地平衡,達到能源最佳效率的使用。當然,這些需有政策的引導、區域型的基礎建設更新(例如:智慧電網),以及適當的量測標準與機制,像是 GABC-Global Roadmap、德國政府制定的 Individual Building Renovation Roadmap 和建築「能源護照」、或其他相關的建築能源規章與認證(building energy code/certification)等,方能讓成果經得起檢驗,乃至能夠量化認列到 NDC 之中。
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為例,當地政府與 EDGE 組織合作,於市區打造零耗能建築(zero energy building),他們透過設計大量引自然光到室內,減少人造光源的使用,同時搭配太陽能產能、儲能系統,就能完全供應建築內活動所需。此外,利用 AI 驅動的感應器與控制中心,結合智能通風系統(intelligent ventilation)、LED 照明系統等,便能獲得即時的數據整合去調配整棟大樓不同區域的用能需求,並平衡溫度、濕度、換氣率等,營造最宜人居的生活與工作空間,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引述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一句名言,作為總結:「Plan for the future, because that is where you are going to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地球暖化造成的危機步步逼近,在科技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想要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方能讓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人與地球,都能夠永續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