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題】非二元性別者在追求的是什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一陣子看到宇多田光公開表示她拒絕使用 Ms. 或 Mrs. 的稱謂,認同自己是“非二元性別者”,引起很多人討論。其實我在德國四處應徵實習時,也發現到大部分的職缺在列出招募對象的性別時會寫 m/f/div,也就是男、女和多元化性別的意思。有人認爲這是對多元性別認同的保護,也有人認爲上面寫的不過是生理性別而已,跟個人的性別認同無關。究竟這些呼籲的緣由是什麽、能起到什麽作用呢?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 LGBTQ 族群一直在努力爭取有尊嚴的待遇和平等的權益,許多身爲 LGBTQ 的語言學家更試圖通過創建全新的非二元性別術語和重組現有的單詞和語法結構,來倡導更具包容性的語言。但要影響一個存在已久的語言體系絕對不是容易的事。對於這些人來說,不斷解釋為什麼他們需要更具包容性的語言不僅困難,還可能很危險:據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的説法,在過去幾年中,美國各地針對 LGBTQ 友善社區的仇恨犯罪頻率一直在攀升。[1]
除此之外,這些用詞的改變最先、也最長遠影響的就是所有有包含性別欄位的身份證明文件。2018 年,德國議會通過法案,引入第三性別,使德國人可以選擇“多元(diverse)”作爲出生證明和其他法律記錄中的性別選項,旨在消弭二元性別的歧視性。然而,法案中卻要求成年人必須出示醫生聲明或醫療證明,確認該成年人“性別改變的事實”,才能將他們現有的記錄更改為新選項。這種情況遭到 LGBTQ 族群的批評,他們認爲這項規定改變的目的就是尊重人的性別認同,而這樣依靠醫學證明來確定性別的方式,很明顯是走了回頭路。政府如果不能承認所有人的性別認同,就代表著對其自決、尊嚴和自由等基本權利的拒絕。[2]
類似的情況也在其他國家上演,他們要求 LGBTQ 族群要接受實際上不必要的醫療程序才能更改身份證件,其中包括絕育手術。更甚者如日本除了要求接受某些醫療程序才能獲得合法權利外,還特別限制已有家庭的 LGBTQ 族群的權利,原因就像“萌萌”説的“這樣要怎麼教小孩”一樣,日本政府認爲“孩子可能會因父母合法承認的性別改變而感到困惑”,因而促成這項條例的產生。[3]
其他反對性別身份多元化的民衆則認爲,(生理)性別是僵化的,沒有什麽好爭議的,更不可能允許第三性別的存在。德國極右翼政黨 AfD 的議員 Beatrix von Storch 就曾表示:“性別是一個人誕生時就確定下來的客觀事實,(這種客觀事實)就像年齡和體型一樣。”[2]
在大部分反對者眼中,唯一可以允許第三個選項出現在性別欄位的只有“未確定”。2013年,德國成爲歐洲第一個允許父母將新生兒登記為“非女性且非男性”的國家,前提是孩子出生時具有兩性特徵 (即間性人,或稱陰陽人)。在這個條件下,父母可以將性別欄位留空,等孩子成年後自行決定是否動手術“成爲”其中一個性別。[2]
這個欄位對於性別認同屬於二元性別的人來説,可能不過是個格子,但事實上這背後代表的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當政府機構不願意簽發反映個人現實狀態的身份證明時,就是在對該身份的合法性進行價值判斷,同時,也是對個人的公民權進行判斷。
無法拿到反映實際狀態的身份證明往往會引發各種形式的虐待和歧視:LGBTQ 族群可能會被那些歧視他們的人發現,因而遭到騷擾、人身攻擊,或是在需要出示身份證件的場所被要求離開。這都還不是最嚴重的,有的人甚至被認爲他們根本不是身份證上的那個人,所以無法更新駕照、無法結婚、無法簽署合約、無法投票。[3]
值得慶幸的是,黑暗中總有一線光明。早在 2012 年阿根廷就作爲先驅通過法案,宣布所有人都有權承認其性別認同,尤其是在身份證明文件中確定他們的身份。法案第一項便是允許一個人在所有身份證件上的姓名和性別享有完全的自決權,成年人只需要填寫表格就能直接申請更改性別,無需獲得法官或醫生的批准。最讓人興奮的是,當時這項法案以零反對票的姿態展現了阿根廷對 LGBTQ 族群的擁抱。 [2, 3]
而開頭提到德國招聘廣告的現象則是 2019 年隨著德國民事登記中可以登記第三性別後,德國公司依據《一般平等待遇法》(Allgemeines Gleichbehandlungsgesetz - “AGG”),在每個招聘廣告中加入 m/f/div 的條性別選項以追求招募過程“性別中立”。除此之外,許多網路商店的會員註冊或有需要填寫基本資料的表格,都開始加入除了“先生”、“女士”之外的第三種稱謂。[4] 其中一個例子是德國漢諾威選擇要求所有官方通知,例如信件、傳單和行政表格都改用中性名詞,例如市政當局不會使用男性選民(wähler)和女性選民(wählerin)來指稱,而是使用中性名詞,例如投票人 (wählende)。[1] 就像英文中曾使用 policeman 來稱呼警官,但隨著女性警官越來越多,大家開始普遍使用 police officer 來稱呼一樣。
表面上看來這個議題只存在在稱謂上、文件上,但毫無疑問,背後牽涉到的權益盤根錯節。這些初步的法案所能帶來的,是幫助他們維護自己的身體自主權和自決權;這條路還很長,我想這些白紙黑字的現實慢慢也能夠在生活中提醒大家,有這麽一群人存在,有這麽一群人還在努力讓社會接納他們,爭取他們應有的公民權,等待這個世界有朝一日能讓所有人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參考資料:
[1] Miriam Berger (2019). A guide to how gender-neutral language is developing around the world. The Washington Post.
[2] Melissa Eddy (2018). Not Male or Female? Germans Can Now Choose ‘Diverse’. The New York Times.
[3] Andrew Cray and Jack Harrison (2012). ID Accurately Reflecting One’s Gender Identity Is a Human Right.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4] Barbara Mayer (2019). The third sex: m/f/d - Gender-neutral job advertisements as liability risk. Friedrich Graf von Westphalen & Partner mbB.
avatar-img
11會員
36內容數
日常充實自己的筆記,包括外語學習(英語、德語。。。)、外文參考書概念翻譯、留學生活知識等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agu拉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前常常聽説瑞士是中立國,所以是有錢人的“洗錢天堂”,但是仔細一想,瑞士爲什麽能保持中立呢?所謂“中立”又怎麽定義呢? 這個來由要從中世紀説起。當時瑞士因著環境不適合耕作、沒有漁業資源,也沒有殖民地,是個相對貧窮的國家,後來瑞士就開闢了一個除了畜牧貿易之外的新生意:雇傭兵。他們驍勇善戰,總是獲勝,並
來過柏林的人肯定會發現到處都有中式餐館,只要是大一點的車站、百貨公司、超市邊的小鋪裏,至少會有一家中式快餐店。然而,這些餐館十成十都是越南人開的,就連日式壽司店、拉麵店很多都是越南人在經營。究竟柏林和越南有什麽淵源呢? 據統計,柏林約有40,000名具有越南血統的人口,其中一半持有德國國籍。[1]
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柏林的防疫措施幾乎沒有放寬過,雖然可以出門,但健身房、游泳池、體育館這類人潮容易聚集又不便戴口罩的地方都不開放了,突然就很想念以前在台灣傍晚去小學操場跑步的日子,德國的中小學除了球場之外,頂多有幾道百米跑道,橢圓形操場都要大型體育館才會有,得花錢的呢! 説來奇怪,爲甚麽台灣幾乎每
最近台灣疫情升溫,爆發群衆感染的獅子會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記得小時候時不時會看到扶輪社、獅子會贈送東西給學校或設立獎學金,但從來沒瞭解過他們到底是什麽機構,還一度以爲扶輪社應該只是跟肢體障礙有關的公益團體、獅子會是跟動保相關的教育機構呢!(笑)長大後在一些重要的新聞中看到這些機構的名稱,才發現裏面好像
記得前幾年,曾看過中國網友嗆台灣網友說台灣很落後,不像中國出門做什麽事都只需要帶手機,不需要帶現金出門。我那時第一個反應是,手機支付就代表先進嗎? 以前住在台灣的時候我還是學生,只有一個郵局帳戶,平時領現金、ATM轉帳都很方便,網購的時候大可以選用貨到現金付款,生活單純又沒有固定收入,一個帳戶一張卡
以前常常聽説瑞士是中立國,所以是有錢人的“洗錢天堂”,但是仔細一想,瑞士爲什麽能保持中立呢?所謂“中立”又怎麽定義呢? 這個來由要從中世紀説起。當時瑞士因著環境不適合耕作、沒有漁業資源,也沒有殖民地,是個相對貧窮的國家,後來瑞士就開闢了一個除了畜牧貿易之外的新生意:雇傭兵。他們驍勇善戰,總是獲勝,並
來過柏林的人肯定會發現到處都有中式餐館,只要是大一點的車站、百貨公司、超市邊的小鋪裏,至少會有一家中式快餐店。然而,這些餐館十成十都是越南人開的,就連日式壽司店、拉麵店很多都是越南人在經營。究竟柏林和越南有什麽淵源呢? 據統計,柏林約有40,000名具有越南血統的人口,其中一半持有德國國籍。[1]
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柏林的防疫措施幾乎沒有放寬過,雖然可以出門,但健身房、游泳池、體育館這類人潮容易聚集又不便戴口罩的地方都不開放了,突然就很想念以前在台灣傍晚去小學操場跑步的日子,德國的中小學除了球場之外,頂多有幾道百米跑道,橢圓形操場都要大型體育館才會有,得花錢的呢! 説來奇怪,爲甚麽台灣幾乎每
最近台灣疫情升溫,爆發群衆感染的獅子會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記得小時候時不時會看到扶輪社、獅子會贈送東西給學校或設立獎學金,但從來沒瞭解過他們到底是什麽機構,還一度以爲扶輪社應該只是跟肢體障礙有關的公益團體、獅子會是跟動保相關的教育機構呢!(笑)長大後在一些重要的新聞中看到這些機構的名稱,才發現裏面好像
記得前幾年,曾看過中國網友嗆台灣網友說台灣很落後,不像中國出門做什麽事都只需要帶手機,不需要帶現金出門。我那時第一個反應是,手機支付就代表先進嗎? 以前住在台灣的時候我還是學生,只有一個郵局帳戶,平時領現金、ATM轉帳都很方便,網購的時候大可以選用貨到現金付款,生活單純又沒有固定收入,一個帳戶一張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張教授在最後的Q&A提出兩個關於女性的提問:女性需要一個性別二元隔離 的專屬空間,才不受壓迫以免於恐懼?這種「安全空間」消失,將迫使女性從 公共空間消失?我認為以國際脈動的角度切入,可以提及德國跨性別政策的討論,德國在 11 月通過跨性別法案,不同於以往需要醫師諮詢證明才可以更換身 份證上的性別,此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Thumbnail
台灣有人佇捒這个政策:毋免手術就會使換證,其中代表的一个社團是「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In認為,身軀頂懸的器官攏是家己的器官,伊家己無無愛,毋願為了改變證件頂面的性別共遐仔器官割挕捒。猶有一寡仔人,in有當時仔認為家己是查埔,有當時仔感覺家己是查某,無一定,就是「非二元性別」,無法度選一種性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
Thumbnail
如前文所述,❙漢語❙ 裡沒有一個對應「gender」的用語。現時 ❙臺灣❙ 和 ❙香港❙ 的LGBTQ+ 群體用「性別」來翻譯「gender」是嚴重的誤導,因為「性別」本來就是用來對應生物意義上的「sex」。 漢語又將「transgender」翻譯作「跨性別」,結果是錯上加錯。 ...
Thumbnail
取自2019性別學導論課堂的讀書筆記,整理“Doing gender”(1987)這篇文章。該堂課討論兩種性別差異的論述:生物本質論v.s.社會建構論。「做性別」這個概念常常會在性別研究中談及,這就是採取建構論的視角去質疑和反駁:社會長期將性別之間的差異本質化(或用生物科學來解釋男人生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Thumbnail
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性別平等工作法將於113年3月8日上路。 新法上路之際,提供一個企業性別意識量測表(https://reurl.cc/WRV10e),供企業及公司主管人員暖身及準備。希望在讓企業業務蒸蒸日上的同時,一併健全公司體制與健全職場環境。   此次新修法的通過與上路,對企業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張教授在最後的Q&A提出兩個關於女性的提問:女性需要一個性別二元隔離 的專屬空間,才不受壓迫以免於恐懼?這種「安全空間」消失,將迫使女性從 公共空間消失?我認為以國際脈動的角度切入,可以提及德國跨性別政策的討論,德國在 11 月通過跨性別法案,不同於以往需要醫師諮詢證明才可以更換身 份證上的性別,此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Thumbnail
台灣有人佇捒這个政策:毋免手術就會使換證,其中代表的一个社團是「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In認為,身軀頂懸的器官攏是家己的器官,伊家己無無愛,毋願為了改變證件頂面的性別共遐仔器官割挕捒。猶有一寡仔人,in有當時仔認為家己是查埔,有當時仔感覺家己是查某,無一定,就是「非二元性別」,無法度選一種性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
Thumbnail
如前文所述,❙漢語❙ 裡沒有一個對應「gender」的用語。現時 ❙臺灣❙ 和 ❙香港❙ 的LGBTQ+ 群體用「性別」來翻譯「gender」是嚴重的誤導,因為「性別」本來就是用來對應生物意義上的「sex」。 漢語又將「transgender」翻譯作「跨性別」,結果是錯上加錯。 ...
Thumbnail
取自2019性別學導論課堂的讀書筆記,整理“Doing gender”(1987)這篇文章。該堂課討論兩種性別差異的論述:生物本質論v.s.社會建構論。「做性別」這個概念常常會在性別研究中談及,這就是採取建構論的視角去質疑和反駁:社會長期將性別之間的差異本質化(或用生物科學來解釋男人生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Thumbnail
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性別平等工作法將於113年3月8日上路。 新法上路之際,提供一個企業性別意識量測表(https://reurl.cc/WRV10e),供企業及公司主管人員暖身及準備。希望在讓企業業務蒸蒸日上的同時,一併健全公司體制與健全職場環境。   此次新修法的通過與上路,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