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2】案例分析一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依照上篇大家的建議,我開始進行大量翻閱資料以及蒐集各個學校的建築畢業設計作品,我打算將案例分析的內容分成4個部分,分析各個作品的相關議題是如何發展、基地選址的方法分析、針對設計的操作手法、最後建築型態的呈現
由於疫情的關係,導致我們利用書面資料獲取資訊的方法減少,而從網路上收集的資料可能不那麼齊全,因此我收集的作品會從ISSUU、TEAM20、臉書作品介紹、書面作品集等平台中找尋,而作品的篩選依據是需要有完整的設計說明以及圖面。

進入正題

依照前篇《設計方向的研究》開始尋找相關議題的畢業設計,因此我將找到的畢業設計分成以下三類來進行分析:
使用自然的材料來「建築」建築:
舊材料再利用:
疫情下的社區生活:
找資料的同時我發現關於自然材料及舊建築的部分比較有興趣,案例分析的內容從四個層面來分析,議題的發展(可能提出哪些問題)、基地選址依據、設計的操作手法、最後建築型態的呈現
《2021 成大建築 李政賢 寮 ‧ 剩餘 ‧ 無》
這項作品並沒有針對社會提出任何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反而在一開始思考題目時,提出一個問題:「自己想要甚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設計者的答案是:「真誠」,他認為「自然」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建築,而不是設計建築,因此他從最根本的材料、構造、空間形式出發,設計者的目標是希望建築具有「人類的獨立性」,又保佑服務人的原始特質,而最好的交集是使建築與人的對話(此段為原文)。
設計者從材料切入,以「循環經濟」為主軸,他嘗試將廢棄蚵殼重新利用,其設計方式是將材料拆解並利用排列組合的操作,將各種可能的漿體試做出來,依照性能分類出不同機能取向的實驗品。(這是他參與成大C-HUB C-Slurry的研發團隊)由於是研究廢棄蚵殼再利用,因此設計者在基地選擇上從養蚵產業的聚落著手,聚落如此大,設計者並沒有說明為何最後選擇台南七股區三股里的一處空地作為基地,但是在基地觀察的部分,他紀錄材料、構造語彙、空間形式,觀察聚落中的各種細節,拍照、形容詞都是紀錄的手段,聚落中的傳統工法使設計者迷戀,因此開始記錄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工法,而這些基地觀察都可以在後續的設計中反映出來,在聚落調查結束後,設計者選擇蚵寮作為其設計最後的建築形態呈現。
除了材料的研究外,設計者也擬定主要機能,而他擬定機能的方式是先了解蚵農的工作流程,在原本的機能上做改善,加入一些像是工坊、倉儲等,在設計方面,慢慢將前面的想法落實到設計中,像是新與舊的連結性、在基地調查中觀察到的語彙等。
結論:我認為這項作品在基地選址、調查及後續設計方面的回應是可以學習的,不論是他的手法、記錄方式、所觀察的細節等,而我將列出幾點我的反思。
  1. 他研究蚵殼,因此基地往養蚵產業尋找,而我也可以先列出幾項有潛力發展的自然材料,並從相關產業的區域尋找基地,這是找基地的一個方式。(缺點是若是我找的材料很多種,那基地有可能也會很分散)
  2. 在空間的定性定量方面,他先了解蚵農的工作流程,再從原本的機能做改善,改善的方向是如何將蚵農處理蚵殼、將蚵殼從廢棄物到建築材料的過程作為展示讓不熟悉的人也能看到?
《2021 成大建築 李政賢 寮 ‧ 剩餘 ‧ 無》
《2021 雲科建築 陳少甫 茄萣濕地公園遊客暨生態教育中心》
會選這個作品來做分析是因為他最後呈現的建築形態是我覺得可以參考的,在我的方向上面,我可以做一個舊材料與自然材料的教育園區或教育中心,好那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案例吧。
設計者在一開始並沒有說明選擇茄萣濕地的過程,但是有說到這個溼地富有歷史故事及生態價值,或許是從這兩個角度來找到這塊基地,而設計者的目標是希望營造出一棟對於人群及棲地生物都能達到雙贏的建築物,並也能充分反應出在地的歷史涵構,讓大家重新認識到這塊土地所帶來的獨特魅力。(這段是原文)
設計者在基地調查的過程中深入探討這塊溼地的歷史變化,因為歷史的變遷造就了這塊地豐富的文化及生態背景,這項探究對於後面的設計是有幫助的,那設計者是如何深入探討其歷史變化?他找到了從以前到現在這塊溼地的地圖,用疊圖的方式,發現在同一塊濕地上不同時期的環境紋理,找到環境紋理後開始分析,不論是城市、鄉村都會因為每個時代下的政策、環境不同有不一樣的土地分割方式,而設計者是利用這個方式來瞭解這塊濕地,並對其做出相對應的整體配置。
設計手法:
  • 有機與格律:透過對基地周圍的觀察,發現紋理的衝撞與疊加。
  • 低調與隱密:由於設計者希望營造的是人與棲地生物都能雙贏的建築物,因此透過觀察鳥類的習性來配合建築物的外型。
  • 牆面是該設計主要的元素,設計者將各時期所留下的歷史變遷的紋理,運用在現在的建築線提及量體上。
結論:這項作品在建築前期的思考方面並沒有過多的描述,但是在基地調查方面以及將研究出來的元素應用在建築配置上我認為是可以參考的。
設計操作手法
2021 雲科建築 陳少甫 茄萣濕地公園遊客暨生態教育中心
《2021 淡江建築 陳睿申 春之潮 - 單一材料構築所形成的設計複雜性》
這個作品是在研究單一自然材料的構成方式,因此我認為是可以參考看看他的研究方式。另外其設計最初的想法與我的有點類似,他說當代建築材料多為無機物 ; 石材, 水泥與金屬等,這些材料的建造模式如經已標準化且趨向流水線,上個世紀初給了現代城市更多的空間與自由的造型,但在現在的當下它造成的社會成本卻越來越難以忽視。(這段是原文)
在這樣的念頭下,設計者提出「以有機物為主的建築」,他在書上看到一隻豬經過加工後如何被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次,他提出有機物雖然是過去的主流,但是有機物的多樣性讓有機比無機有更多的可能性。他在眾多有機物中最後挑選「竹子」做為他的研究對象,因為在他的調查中發現,台灣的有機物中最強壯且量最多的是具有纖維的竹子,而竹子也是一種被廣泛加工應用的材料。設計者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建構一種以有機物為主的當代建築方法論,期待能隨著都市更新,自然地為城市帶來新的景觀」,而他最後選擇的呈現方式是以材料構築為主。在臉書上,設計者並沒有詳細的說明他是以那些角度來切入研究竹子的加工及組構。
結論:雖然他一開始的發現與我類似,都看到上個世紀發展出來的建構方式,其造成的社會成本對現在或未來的社會越來越難以忽視,但是這位設計者提出的作法與我不同,他針對單一材料的加工及組構上花時間探討並將其實驗出來,而我除了研究舊材料的再利用外,在自然材料上也要花時間探討有哪些的加工及組構是可以實際應用在建築上。
2021 淡江建築 陳睿申 春之潮 - 單一材料構築所形成的設計複雜性
《2021 成大建築 林岑翰 拆、製》
這項作品對於自然材料並沒有甚麼關聯,但是設計者提出的概念我認為是可以參考的,另外再前期研究、設計操作手法都有詳細的說明。
設計者在一開始所發現的問題是「在地舊產業紋理面臨都市轉型」,因此他希望能組織新舊族群、產業、空間的關係,基於這些想法,設計者開始尋找哪個產業是在這個問題上最為嚴重的,他發現「五金產業」,因此他開始觀察、研究。
整個設計流程:
  1. 他調查五金行業最繁榮的地區,並針對那個區域觀察工人們的工作流程以及相關產業從歷史發展、紋理變化、空間使用者的介面狀態著手研究。在研究空間使用者時,設計者閱讀了〈漢寶德-文化與文創〉及〈David Thorsby〉提出文化創意經濟同心圓,從中心原始非產業型態,推演到外部為一連串的經濟產業鏈。
  2. 設計者提出「動態工作地景」的概念,將五金的工作狀態融入到空間操作中,人的活動重新定義空間屬性並乘載了五金的動態過程。
  3. 設計者將拆置過程反應回空間操作上,從大尺度作為建築結構到可互動式地景與懸掛構件的極限運動場所,再到開放空間的街道家具及小尺度的五金創作媒材,利用五金技術與交流拉長外者的停駐時間,讓人與五金能有更親密的體感接觸與體驗。
基地選擇:設計者以四個街廓為基地,在基地上有民居菜市、倉庫宿舍、公園及飯店,他透過拆除及置入,將其設計想法融入其中。
設計操作手法:
  1. 在剖面上設計者思考動態拆置過程的流程,形成一種沉浸市的體驗
  2. 空間機能上思考保留與拆除的空間,分為民居菜市、展示入口、揉合開放空間、工作與遊樂場域
  3. 設計者將空間具有階段性的置入基地,第一階段是拆除部分量體,打開開口引入人流,第二階段開始建構空間作為五金工作與娛樂的場所,第三階段與周圍社區連結創造開口
  4. 重新思考:設計者認為建築並不能改變五金產業在時代上的汰換,但是他企圖將他認為有趣的五金產業動態過程架構成一個空間關係,藉由設計操作讓產業的活力持續脈動。
結論:這個設計作品雖然在本質上與我的方向沒什麼關連性,但是在操作手法上卻是我想參考的,像是概念、階段性的拆置手法、大尺度到小尺度的空間關係,都是我在畢業設計上可以使用的操作手法。
2021 成大建築 林岑翰 拆、製
《2021 淡江建築 陳心平 Into the deeper blue》
設計者在一開始的觀察是從自身的旅行中的經驗,由於發現佇立在海岸邊的核電廠,於是反思人與自然間的關係,而這項設計的目標在於拆除核電廠,重新懷抱大自然。
操作手法:設計了一個拆除及復育的過程、一段走向大海的體驗,整個設計可以分成拆除的各個階段、入口區域、中間的材料廠以及核電廠內部通向海的軸線。
2021 淡江建築 陳心平 Into the deeper blue
2021 淡江建築 陳心平 Into the deeper blue
結論:這項作品我主要專注在設計者拆除的過程設計,蓋一棟建築不簡單,拆一棟建築也一樣,既然我之後的方向有「拆除」這塊,那拆除的流程設計也是重要的一環
下一步該怎麼走?
  1. 從兩個方向開始研究,研究自然材料、舊材料再利用,尋找這兩個議題相關的新聞、活動、案例,來提出一個完整的問題,這個階段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比有一個好的設計更重要。
  2. 先了解、分析每一種自然材料的特性、技術。
  3. 了解現在對於舊建築材料再利用的相關技術以及政府的政策,若是有拆除的相關流程也可以列出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7會員
689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利用閒暇空閒體驗小農忙生活的假日農夫隨筆小記錄,為最後一年在宜蘭的建築生活增添多一點點扎實的生活經驗,立志希望有一天可以讓產地到餐桌,大豐收到自己吃不完。
這次的企劃自5月開始陸續採集,7月中與學校的諮商心理師聯繫並請問他可否聽過學長們對畢業的感想後,並以他的專業回應學長姐們。接著,斷斷續續地剪到了月底。 就在疫情的苦悶時刻、就在離校的感傷時刻,也在奧運的胃痛時刻,集結了3位學長與承恩心理師的深刻感受,還有3位學長姊的當下心境,總長30分鐘整的地縛靈報
嘿嘿我讓我終於抓住你了!議題!拜託別再溜走! 寫完此篇的小感想。
文字(邏輯,畢設週記、Q&A系刊)與言語(思維,地下事Podcast)的訓練就變成是圖像訊息傳達(平立剖透與排版)之外必要的訓練。
1.住宅不應該是批量生產出貨的成衣,能不能是終身量身訂做的精緻西服? 2.舊式街屋(透天厝)和CLT新式木構的合體
利用閒暇空閒體驗小農忙生活的假日農夫隨筆小記錄,為最後一年在宜蘭的建築生活增添多一點點扎實的生活經驗,立志希望有一天可以讓產地到餐桌,大豐收到自己吃不完。
這次的企劃自5月開始陸續採集,7月中與學校的諮商心理師聯繫並請問他可否聽過學長們對畢業的感想後,並以他的專業回應學長姐們。接著,斷斷續續地剪到了月底。 就在疫情的苦悶時刻、就在離校的感傷時刻,也在奧運的胃痛時刻,集結了3位學長與承恩心理師的深刻感受,還有3位學長姊的當下心境,總長30分鐘整的地縛靈報
嘿嘿我讓我終於抓住你了!議題!拜託別再溜走! 寫完此篇的小感想。
文字(邏輯,畢設週記、Q&A系刊)與言語(思維,地下事Podcast)的訓練就變成是圖像訊息傳達(平立剖透與排版)之外必要的訓練。
1.住宅不應該是批量生產出貨的成衣,能不能是終身量身訂做的精緻西服? 2.舊式街屋(透天厝)和CLT新式木構的合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本書作者東海建築邱浩修老師,專長為建築設計、當代建築評論、實虛共構互動空間設計、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很高興在AI逐漸興盛的今天,邱浩修老師為我們整理了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下建築的發展過程,並提供反思該建築的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   「建築產業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走向何方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本書作者東海建築邱浩修老師,專長為建築設計、當代建築評論、實虛共構互動空間設計、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很高興在AI逐漸興盛的今天,邱浩修老師為我們整理了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下建築的發展過程,並提供反思該建築的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   「建築產業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走向何方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