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2】案例分析一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依照上篇大家的建議,我開始進行大量翻閱資料以及蒐集各個學校的建築畢業設計作品,我打算將案例分析的內容分成4個部分,分析各個作品的相關議題是如何發展、基地選址的方法分析、針對設計的操作手法、最後建築型態的呈現
由於疫情的關係,導致我們利用書面資料獲取資訊的方法減少,而從網路上收集的資料可能不那麼齊全,因此我收集的作品會從ISSUU、TEAM20、臉書作品介紹、書面作品集等平台中找尋,而作品的篩選依據是需要有完整的設計說明以及圖面。

進入正題

依照前篇《設計方向的研究》開始尋找相關議題的畢業設計,因此我將找到的畢業設計分成以下三類來進行分析:
使用自然的材料來「建築」建築:
舊材料再利用:
疫情下的社區生活:
找資料的同時我發現關於自然材料及舊建築的部分比較有興趣,案例分析的內容從四個層面來分析,議題的發展(可能提出哪些問題)、基地選址依據、設計的操作手法、最後建築型態的呈現
《2021 成大建築 李政賢 寮 ‧ 剩餘 ‧ 無》
這項作品並沒有針對社會提出任何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反而在一開始思考題目時,提出一個問題:「自己想要甚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設計者的答案是:「真誠」,他認為「自然」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建築,而不是設計建築,因此他從最根本的材料、構造、空間形式出發,設計者的目標是希望建築具有「人類的獨立性」,又保佑服務人的原始特質,而最好的交集是使建築與人的對話(此段為原文)。
設計者從材料切入,以「循環經濟」為主軸,他嘗試將廢棄蚵殼重新利用,其設計方式是將材料拆解並利用排列組合的操作,將各種可能的漿體試做出來,依照性能分類出不同機能取向的實驗品。(這是他參與成大C-HUB C-Slurry的研發團隊)由於是研究廢棄蚵殼再利用,因此設計者在基地選擇上從養蚵產業的聚落著手,聚落如此大,設計者並沒有說明為何最後選擇台南七股區三股里的一處空地作為基地,但是在基地觀察的部分,他紀錄材料、構造語彙、空間形式,觀察聚落中的各種細節,拍照、形容詞都是紀錄的手段,聚落中的傳統工法使設計者迷戀,因此開始記錄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工法,而這些基地觀察都可以在後續的設計中反映出來,在聚落調查結束後,設計者選擇蚵寮作為其設計最後的建築形態呈現。
除了材料的研究外,設計者也擬定主要機能,而他擬定機能的方式是先了解蚵農的工作流程,在原本的機能上做改善,加入一些像是工坊、倉儲等,在設計方面,慢慢將前面的想法落實到設計中,像是新與舊的連結性、在基地調查中觀察到的語彙等。
結論:我認為這項作品在基地選址、調查及後續設計方面的回應是可以學習的,不論是他的手法、記錄方式、所觀察的細節等,而我將列出幾點我的反思。
  1. 他研究蚵殼,因此基地往養蚵產業尋找,而我也可以先列出幾項有潛力發展的自然材料,並從相關產業的區域尋找基地,這是找基地的一個方式。(缺點是若是我找的材料很多種,那基地有可能也會很分散)
  2. 在空間的定性定量方面,他先了解蚵農的工作流程,再從原本的機能做改善,改善的方向是如何將蚵農處理蚵殼、將蚵殼從廢棄物到建築材料的過程作為展示讓不熟悉的人也能看到?
《2021 成大建築 李政賢 寮 ‧ 剩餘 ‧ 無》
《2021 雲科建築 陳少甫 茄萣濕地公園遊客暨生態教育中心》
會選這個作品來做分析是因為他最後呈現的建築形態是我覺得可以參考的,在我的方向上面,我可以做一個舊材料與自然材料的教育園區或教育中心,好那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案例吧。
設計者在一開始並沒有說明選擇茄萣濕地的過程,但是有說到這個溼地富有歷史故事及生態價值,或許是從這兩個角度來找到這塊基地,而設計者的目標是希望營造出一棟對於人群及棲地生物都能達到雙贏的建築物,並也能充分反應出在地的歷史涵構,讓大家重新認識到這塊土地所帶來的獨特魅力。(這段是原文)
設計者在基地調查的過程中深入探討這塊溼地的歷史變化,因為歷史的變遷造就了這塊地豐富的文化及生態背景,這項探究對於後面的設計是有幫助的,那設計者是如何深入探討其歷史變化?他找到了從以前到現在這塊溼地的地圖,用疊圖的方式,發現在同一塊濕地上不同時期的環境紋理,找到環境紋理後開始分析,不論是城市、鄉村都會因為每個時代下的政策、環境不同有不一樣的土地分割方式,而設計者是利用這個方式來瞭解這塊濕地,並對其做出相對應的整體配置。
設計手法:
  • 有機與格律:透過對基地周圍的觀察,發現紋理的衝撞與疊加。
  • 低調與隱密:由於設計者希望營造的是人與棲地生物都能雙贏的建築物,因此透過觀察鳥類的習性來配合建築物的外型。
  • 牆面是該設計主要的元素,設計者將各時期所留下的歷史變遷的紋理,運用在現在的建築線提及量體上。
結論:這項作品在建築前期的思考方面並沒有過多的描述,但是在基地調查方面以及將研究出來的元素應用在建築配置上我認為是可以參考的。
設計操作手法
2021 雲科建築 陳少甫 茄萣濕地公園遊客暨生態教育中心
《2021 淡江建築 陳睿申 春之潮 - 單一材料構築所形成的設計複雜性》
這個作品是在研究單一自然材料的構成方式,因此我認為是可以參考看看他的研究方式。另外其設計最初的想法與我的有點類似,他說當代建築材料多為無機物 ; 石材, 水泥與金屬等,這些材料的建造模式如經已標準化且趨向流水線,上個世紀初給了現代城市更多的空間與自由的造型,但在現在的當下它造成的社會成本卻越來越難以忽視。(這段是原文)
在這樣的念頭下,設計者提出「以有機物為主的建築」,他在書上看到一隻豬經過加工後如何被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次,他提出有機物雖然是過去的主流,但是有機物的多樣性讓有機比無機有更多的可能性。他在眾多有機物中最後挑選「竹子」做為他的研究對象,因為在他的調查中發現,台灣的有機物中最強壯且量最多的是具有纖維的竹子,而竹子也是一種被廣泛加工應用的材料。設計者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建構一種以有機物為主的當代建築方法論,期待能隨著都市更新,自然地為城市帶來新的景觀」,而他最後選擇的呈現方式是以材料構築為主。在臉書上,設計者並沒有詳細的說明他是以那些角度來切入研究竹子的加工及組構。
結論:雖然他一開始的發現與我類似,都看到上個世紀發展出來的建構方式,其造成的社會成本對現在或未來的社會越來越難以忽視,但是這位設計者提出的作法與我不同,他針對單一材料的加工及組構上花時間探討並將其實驗出來,而我除了研究舊材料的再利用外,在自然材料上也要花時間探討有哪些的加工及組構是可以實際應用在建築上。
2021 淡江建築 陳睿申 春之潮 - 單一材料構築所形成的設計複雜性
《2021 成大建築 林岑翰 拆、製》
這項作品對於自然材料並沒有甚麼關聯,但是設計者提出的概念我認為是可以參考的,另外再前期研究、設計操作手法都有詳細的說明。
設計者在一開始所發現的問題是「在地舊產業紋理面臨都市轉型」,因此他希望能組織新舊族群、產業、空間的關係,基於這些想法,設計者開始尋找哪個產業是在這個問題上最為嚴重的,他發現「五金產業」,因此他開始觀察、研究。
整個設計流程:
  1. 他調查五金行業最繁榮的地區,並針對那個區域觀察工人們的工作流程以及相關產業從歷史發展、紋理變化、空間使用者的介面狀態著手研究。在研究空間使用者時,設計者閱讀了〈漢寶德-文化與文創〉及〈David Thorsby〉提出文化創意經濟同心圓,從中心原始非產業型態,推演到外部為一連串的經濟產業鏈。
  2. 設計者提出「動態工作地景」的概念,將五金的工作狀態融入到空間操作中,人的活動重新定義空間屬性並乘載了五金的動態過程。
  3. 設計者將拆置過程反應回空間操作上,從大尺度作為建築結構到可互動式地景與懸掛構件的極限運動場所,再到開放空間的街道家具及小尺度的五金創作媒材,利用五金技術與交流拉長外者的停駐時間,讓人與五金能有更親密的體感接觸與體驗。
基地選擇:設計者以四個街廓為基地,在基地上有民居菜市、倉庫宿舍、公園及飯店,他透過拆除及置入,將其設計想法融入其中。
設計操作手法:
  1. 在剖面上設計者思考動態拆置過程的流程,形成一種沉浸市的體驗
  2. 空間機能上思考保留與拆除的空間,分為民居菜市、展示入口、揉合開放空間、工作與遊樂場域
  3. 設計者將空間具有階段性的置入基地,第一階段是拆除部分量體,打開開口引入人流,第二階段開始建構空間作為五金工作與娛樂的場所,第三階段與周圍社區連結創造開口
  4. 重新思考:設計者認為建築並不能改變五金產業在時代上的汰換,但是他企圖將他認為有趣的五金產業動態過程架構成一個空間關係,藉由設計操作讓產業的活力持續脈動。
結論:這個設計作品雖然在本質上與我的方向沒什麼關連性,但是在操作手法上卻是我想參考的,像是概念、階段性的拆置手法、大尺度到小尺度的空間關係,都是我在畢業設計上可以使用的操作手法。
2021 成大建築 林岑翰 拆、製
《2021 淡江建築 陳心平 Into the deeper blue》
設計者在一開始的觀察是從自身的旅行中的經驗,由於發現佇立在海岸邊的核電廠,於是反思人與自然間的關係,而這項設計的目標在於拆除核電廠,重新懷抱大自然。
操作手法:設計了一個拆除及復育的過程、一段走向大海的體驗,整個設計可以分成拆除的各個階段、入口區域、中間的材料廠以及核電廠內部通向海的軸線。
2021 淡江建築 陳心平 Into the deeper blue
2021 淡江建築 陳心平 Into the deeper blue
結論:這項作品我主要專注在設計者拆除的過程設計,蓋一棟建築不簡單,拆一棟建築也一樣,既然我之後的方向有「拆除」這塊,那拆除的流程設計也是重要的一環
下一步該怎麼走?
  1. 從兩個方向開始研究,研究自然材料、舊材料再利用,尋找這兩個議題相關的新聞、活動、案例,來提出一個完整的問題,這個階段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比有一個好的設計更重要。
  2. 先了解、分析每一種自然材料的特性、技術。
  3. 了解現在對於舊建築材料再利用的相關技術以及政府的政策,若是有拆除的相關流程也可以列出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3會員
684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防曬產品係數測試報告彙整(2024年)從2014年起,自己對於市售防曬產品的效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當時候發現不少產品的防曬係數其實標示是有問題的,像是原本應該是人體測試的SPF與PA數值,實際上沒有做,只用機器測試的數據來充當,但這兩者卻有很大的差異。像是防曬係數其實有強度、廣度與平均度三個面向需要一起判斷,但多數廠商並沒有完整標示
Thumbnail
avatar
邱品齊皮膚科醫師
2023-04-27
【畢設週記02】敲響心中的烏托邦哈囉,消失若干時日的我終於浮出水面惹。 與其繼續拖稿,不如還是直球對決吧。
Thumbnail
avatar
RH.
2021-08-10
畢設週記-02 【包著糖果紙的藥】2020.09.08 希望透過對服裝更全面的了解,摸索出明確的脈絡進而挑選出議題,分別研究思考服裝的本質、服裝的用途及服裝產業。 透過各個面向對服裝的思辨,延伸出許多議題,和思考方式,服裝文化可深可淺,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歷史文化的累積。
Thumbnail
avatar
湘湘
2020-09-07
|畢設週記02| 網路時代下的疫情時期 人們到底都在幹嘛 |反思網路出現後的生活樣態| 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2020,21世紀數一數二難熬的一年,我們的生活周遭發生了許多事情,也改變了許多我們熟悉的日常,主婦買菜不再出門,開會不在會議室,上課不在教室,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質變,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將何去何從?網路的普及又會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avatar
金城伍佰
2020-08-30
【畢設週記02】我想做什麼?(一)  前言:上一篇【畢設週記01】我在想什麼? 有提到我一直認為金門是一個被慢性自殺的土地,所以我潛意識裡想為金門辦一場告別式;有這樣的想法是我在大一聽完某些講座後,開始慢慢萌生的,到了大五後我慢慢釐清我想做什麼,且同時說服自己我能做到。但我也並非一開始就想到畢設題目在金門,以下為我曾想過的畢設題目。
Thumbnail
avatar
Jessie Wang
2020-08-20
|畢設週記02 | 本週進度 | 開學前1週 |調查計畫進度、一些關於論述、議題的思考,還有對設計的想像。
Thumbnail
avatar
Akuang楊
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