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2 - 摘句尋章

2019/08/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開學前6週

因為最近再精進ILLUSTRATOR,就簡單做了這張...
大量且快速地翻閱各種書籍文章,在現階段除了彌補那些躊躇不前的空虛感,同時能透過樹狀圖,慢慢找到可行的主題。而這的確也有所幫助,我開始投入兩件事情的調查。

一. 環境心理

原本我將整個建築計畫的起始切割為三個部分:
  • 基地
  • 機能類型
  • 議題
隨然對於設計來說或許三者都應該兼顧,但每一部分都能夠獨立出來作為源頭發想,在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都會去關注同一件事 —— 使用者與該環境的各種眉角。
曾經在交換期間修過一門課 - 「空間行為與環境設計」,課程目的是分析在空間中,使用者對於所在環境的心理狀態,並加以應用,強化設計的說服力,內容相對於我們平常在作設計時細膩許多,卻也沒有太多艱深的理論,反而是相當生活化的思考。
例如關於隱私,與現在實習公司的建築師有過一段討論,建築師說的確有很多的業主在設計討論階段,會希望空間中能多利用玻璃隔間,尤其是辦公或商業空間,認為這樣在視覺上比較開闊,但等完工後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當初玻璃隔間用各種方式被遮蔽了起來,並且也堆放了各種雜物。先不論各式隔間材料的優缺點,對於使用者來說,在通透的空間中活動是會有壓力的,好似隨時要保持區域的整潔與秩序,但同時這或許在工作空間有其優勢,如此單純的取捨就必須透過思考使用者心理或實際的相關經驗去規劃。
又或著,一名YOUTUBER ( 就是同時也是現任台北市議員的那位 ) 曾經在直播中聊過,自己與老婆是分房睡的,因為彼此都有自己事業與生活圈,擁有獨自的空間也就意謂著有更多的彈性與隱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事實上,他們兩夫妻相處得非常融洽,各自打拼的同時也相互扶持,獨立生活卻也依賴彼此,如此的生活態度,除了使用者本身,也來自於空間形式的影響。
種種因果關係一一呈現了環境與使用者之間有趣的來回,而相關的參考資料之多,理論 -《環境心理學》(桂冠圖書),實踐 - 《建築元素》(原點),案例《靈魂場所》(大槐文化),一邊閱讀也發現其中有非常多過去從來沒想過的觀點,也許都能夠與設計結合,甚至解構現有的使用行為。
環境心裡中的完形理論,關於封閉性,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傾向將許多個獨立的元素,視為一個封閉的圖案。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填補元素和元素間的空白部分,形成一段不存在的線段。

二. 複合機能

更準確地來說,是未來機能,先聊聊未來這件事,過去許多的設計題目,甚至是學生競圖,都會要求其未來性,但最大的問題是,這個「未來」到底是甚麼時候的未來?原本我以為,這種架構最關鍵的,是設計者的想像力 ( 的完整性 ),這的確沒錯,問題是當真正接觸相關的主題時,發現它不只是停留在想像,倘若只是在一個架空世界探討建築,一切皆有可能,那麼不免有些空洞,我偏好的未來,是面向實在反映出當前人類社會的脈絡,如同《代謝派:未來都市》(田園城市) 中,因為二戰之後的反戰意識,建築師與好夥伴們提出了一連串都市尺度的規劃,而這的確也影響了後世相關領域的發展。
大三期間,針對「未來社宅」的蓋概念想像拼貼
關於機能,變數之一來自於時代的演變,舊的空間機能或建築計畫在當代社會或文化影響下會產生轉變,甚至被重新定義,從雜貨店到便利商店,戲院到電影院,配合科技發展,也會產出前所未有的空間類型,如網咖、3C展售,具複數機能的商城、社區活動中心。
對於相同機能類型的詮釋,會因為設計者而有所不同。所以我為自己定義了未來機能的方向,成為設定主題的參考之一。
位於荷蘭,MVRDV的Markthal,整合了集合住宅與沿街市集,同時還具備商業觀光的價值。
所以....主題確定?
  • 店屋與市場的結合
    根據當前店屋形式,是否能創造負空間帶入消費主義的機能?
  • 街道的偽裝日常
    尤其是在交通樞紐負竟,街道面總是繁忙,或著說是紛亂,人車搶道。也許嘗試從周遭環境開始下手。
  • 獨居社宅的公共性
    居住形式與消費型態相互影響,介於集合住宅與街屋的的形式呼之欲出。
基地的部分目前也有一些候選名單了,接下來會實際到現場調查並持續尋整可能的地點,時間規畫上,預計在8/10號以前完成調查與資料蒐集 (然後要去看大評圖),接著開始著手初步的建築計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