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親子互動與對話_親職教育工作坊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羅志仲 老師帶領
羅志仲老師分享朋友在防疫期間的心得:
1. 降低標準
2. 多包容
3. 多調整
選擇和決定都不容易,人很容易受到過去生命經驗的限制。可能會用當時的眼光看待現在的狀態,但往往狀態已經不合時宜了!
當孩子沉迷於3C時,要換個眼光和方式去看待。
願意選擇+願意冒險+願意負責=真正的自由
有本書: “家庭如何塑造人”這章的第292頁談到;青春期結束後進入成年期(生理的成年),但是心裡真的成年了嗎?
怎麼判斷心理的成年呢?
1. 強烈的自尊:自我價值感高(無論任何事不符合期待時,都不受影響。)
2. 有能力親密關係:能夠跟親近的人溝通,理解並互相體諒、包容。
3. 一致性溝通
4. 甘冒風險:比方當孩子適應不良時,你願意嘗試不同選擇嗎?而當作了這選擇時,你願意承受風險跟負責任嗎?
5. 擔負責任:有時我們會把別人的責任跟人生功課都自己扛,這意味不相信對方會成長,一個成熟的人會知道那些責任是自己的,那些是對方需要負責的。
我們對自我的價值觀不該由他人的行為來定義我們。比方孩子表現不好,就代表自己不是好的父母嗎?孩子的行為表現不應該當成是我們價值的存在感。
每種選擇都在冒險,我們都要負責任。
自由是我們的目標,想要自由就要得選擇、冒險、負責、覺察。
過去的經驗會左右我們看待事物的態度。比方小時候寫作業時有父母的陪伴,成為父母後,就會覺得需要陪伴孩子寫作業。
亦或是小時候父母沒有陪伴寫作業,覺得很孤單,就覺得我應該要陪伴孩子。
或是,有父母陪伴寫作業,但不喜歡。
或是,自己寫作業沒父母陪伴,但很喜歡獨自一人。
上述例子只是要讓我們知道,類似這樣的種種發生的狀況,都沒有對錯,我們應該更開放、更多元的看待現今生活中的挑戰。
自我價值感如何提升呢?
1. 上薩提爾的課程
2. 持續上課
3. 歷程需要一點一滴
4. 上體驗是課程
疫情期間你和家人之間有何不同呢?(親子關係如何?)
疫情期間可以讓我們成長跟覺察。
孩子會從家庭中學習到各式各樣的行為跟態度。
跟孩子對話時:
1. 不要用問句
2. 具體用肯定句
3. 把想表達的傳送給孩子
4. 明確表達
5. 帶著好奇的心去關心孩子
6. 先安頓好自己
7. 聚焦在孩子身上
8. 內在渴望是什麼
我們在對話時應該要問三個問題:
1. 這樣說、這樣做我想得到什麼?
(覺察自己需要,目標、語言)
2. 我能得到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語太多是重覆 的、無效的。)
3. 如果得不到,還繼續做嗎?
(停頓,改變方式)
當我們以前對孩子或人做不好時,總有彌補的心態,但這彌補的心態是有陷阱的,為了彌補我們會做些事。
但不一定是為孩子或他人好,而是為自己內心愧疚感能獲得好過一點的彌補心態。
我們一定要記得:彌補的初衷就是為對方好。但這個好不能變成強迫,一廂情願。
要留意自己的想法:是為自己好?還是為孩子好?
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孩子需要彌補嗎?核對過嗎?
2. 如果需要彌補,需要什麼?
一定要核對自己和核對對方
孩子的哭鬧行為,或其他行為,我們會出現三種可能的心態:
l 你怎麼看?
l 我怎麼看我自己(和自己有關,和孩子無關)
l 別人怎麼看我(這是自己生命功課,無關孩子)
我們的目標要聚焦在孩子。
我們要給孩子時間,跟孩子達成承諾後,可能孩子下次還是會再犯,需要給孩子時間、給孩子機會、改變是慢慢的。
不要把自己跟孩子當聖人看待,我們是平凡人。需要的是時間。
何不慢慢來,改變不會是突然改變的。
我們需要讓孩子有犯錯的空間。
為何孩子不能有情緒呢?
為何孩子不能表達自己呢?
不要聚焦在問題上,而是要關心這個人。
當孩子哭鬧的當下無法處理時,先安頓自己。等孩子情緒過後,在跟孩子討論跟處理它內在的情緒。如果孩子多,個別的談話,談話中是關心孩子,不是指責或是對於孩子的行為在一次的聚焦在問題上,要聚焦在關心孩子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會員
    593內容數
    從一個人到兩個人的生活,原來這一趟都是一個不容易的歷程,歷經照顧母親生病的那段歲月,母親的好轉,我們求子的不容易,試管的失敗,決定走上收養的旅程。這趟旅程看似溫馨又幸福,沒想到伴隨著孩子的特殊性,我們輾轉之間做了好多的嘗試,搬了無數次的家。最後落腳在先生的家鄉,這裡有著我們的故事,希望我門的故事也能帶給你生命的希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貼近自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年前,選擇性緘默症很少在學校或是醫院被談論著,所以很多時候,會以為孩子在教室乖乖坐著,就是安靜的孩子或是乖學生。  當孩子不說話時,畏縮,要先解決這部分。但這樣的孩子在家是很會說話的,他們比較沒有語言上的障礙或是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核心問題是:焦慮。 你預期他開口說話,但她很少說甚至是被
    並不是坐不住、東張西望、活動力強就是過動兒,過動兒往往要搭配衝動才會考慮是不是存在著過動的問題。  孩子是否呈現出來是跨情境的狀態;比方在學校、在家、在外面的行為都是那樣。 如果在學校幾堂課是可以專心上課,或是喜歡的課程會專注,那要下定義他是過動兒就得暫時保留了!  過動兒通常是自我控制上的問題:
    主講人:盧美妏 心理師  我們的痛苦來自無法掌握的改變, 在積極不確定的生涯選擇時,我們需要保持正面的態度,即使茫然也是代表有選擇的、有彈性的。  然而,我們自身知道,並覺察出自己的電力有多少嗎?像手機一樣,快要沒電時,手機會顯示沒電的狀態,而你當耗盡能量時,是否能很敏銳的感受到自己已經沒能量呢?
    一大早就趕緊上線參與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有個能量表,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 兩個兩個一起對話, 探究深層的自己, 也好奇著當時的感受跟應對, 雖然早起有點神智不清的感覺, 當聽到對方的分享時, 好奇心使然, 生命產生了連結, 也開始了一連串的好奇之旅。 美好的早晨從好奇心啟動。
    帶領者:邱羣倫 心理師  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多夢的人,一開始看到有這樣特別的線上課程,超級開心的。以前總是想把夢境記寫下來,但往往都忘記。我只要躺著休息或是睡覺,都會一堆夢境出現。  今天,老師要我們首先拿身邊感興趣的東西,並且用三界覺察來觀察並感受你手邊這個物品。 三界;外界(五官知覺)
    不容易入睡、焦慮、淺眠、多夢者,可以參考以下的筆記喔! 睡前儀式很重要: 1.一本筆記本 2.一套衣服(睡衣或舒服的衣服) 睡眠先生活力學廣播:https://player.soundon.fm/....../6409165c-f486-47c2......
    20年前,選擇性緘默症很少在學校或是醫院被談論著,所以很多時候,會以為孩子在教室乖乖坐著,就是安靜的孩子或是乖學生。  當孩子不說話時,畏縮,要先解決這部分。但這樣的孩子在家是很會說話的,他們比較沒有語言上的障礙或是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核心問題是:焦慮。 你預期他開口說話,但她很少說甚至是被
    並不是坐不住、東張西望、活動力強就是過動兒,過動兒往往要搭配衝動才會考慮是不是存在著過動的問題。  孩子是否呈現出來是跨情境的狀態;比方在學校、在家、在外面的行為都是那樣。 如果在學校幾堂課是可以專心上課,或是喜歡的課程會專注,那要下定義他是過動兒就得暫時保留了!  過動兒通常是自我控制上的問題:
    主講人:盧美妏 心理師  我們的痛苦來自無法掌握的改變, 在積極不確定的生涯選擇時,我們需要保持正面的態度,即使茫然也是代表有選擇的、有彈性的。  然而,我們自身知道,並覺察出自己的電力有多少嗎?像手機一樣,快要沒電時,手機會顯示沒電的狀態,而你當耗盡能量時,是否能很敏銳的感受到自己已經沒能量呢?
    一大早就趕緊上線參與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有個能量表,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 兩個兩個一起對話, 探究深層的自己, 也好奇著當時的感受跟應對, 雖然早起有點神智不清的感覺, 當聽到對方的分享時, 好奇心使然, 生命產生了連結, 也開始了一連串的好奇之旅。 美好的早晨從好奇心啟動。
    帶領者:邱羣倫 心理師  我從小到大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多夢的人,一開始看到有這樣特別的線上課程,超級開心的。以前總是想把夢境記寫下來,但往往都忘記。我只要躺著休息或是睡覺,都會一堆夢境出現。  今天,老師要我們首先拿身邊感興趣的東西,並且用三界覺察來觀察並感受你手邊這個物品。 三界;外界(五官知覺)
    不容易入睡、焦慮、淺眠、多夢者,可以參考以下的筆記喔! 睡前儀式很重要: 1.一本筆記本 2.一套衣服(睡衣或舒服的衣服) 睡眠先生活力學廣播:https://player.soundon.fm/....../6409165c-f486-47c2......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教育孩子思考和判斷的任務是每位家長的責任與使命。這不僅僅是為了他們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更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夠自信地做出正確的抉擇。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答案。透過提出開放式問題,鼓勵他們尋找多種解決方案......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教育孩子思考和判斷的任務是每位家長的責任與使命。這不僅僅是為了他們在學業上取得成功,更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夠自信地做出正確的抉擇。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家長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答案。透過提出開放式問題,鼓勵他們尋找多種解決方案......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