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到》巴奈 —「 給那些不曾離去的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提到巴奈,我想多數人應該很難不將她和社運形象掛上聯想。無論是過往她在二二八公園的駐留身影、或是面對政策不公而站上街頭,或經常為自己、為她愛的人所發出的反抗聲音。因此,相較起她在音樂上的說話比例,她堅勇的形象似乎更加根深蒂固地建立在大眾的印象裡。
巴奈的音樂形象長期以來和社運脫離不了關係,最新專輯是否吐露出不一樣的心聲?

進入第三個時代

從 1990 年簽入滾石唱片旗下的音樂公司,巴奈出道至今邁入第三個時代。而於 2020 年所推出的《愛,不到》,作為她第二張全個人創作專輯,則紀錄了她在過去這 20 年的成長歷程,用音符去表達了生活的種種淬煉。而當中收錄了過往未曾發表的創作,就像是如今的巴奈,重新詮釋和對話 90 年代的自己。
然而讓人較為驚喜的,是她在這一張專輯裡,用了「愛」作為整個架構的主題貫穿。身兼歌手與環境保護者等多重身分的她,年輕時面對城市、原住民的身分認同於焦慮,往後也經常可見她透過音樂創作,去直指寂寞和自我反覆的質疑。
而這一次的專輯主題卻難得呈現了她在情感呈面上,較為正向的流露。讓人不禁好奇,這 20 年間她經歷了什麼?
《愛,不到》收錄了不少早期創作的音樂作品。 攝影 / KRIS KANG

專輯曲目

專輯開場,<難題> 僅用了木吉他聲音劃開序幕,巴奈在當中道出對「愛情」的無奈,似乎在最開始就直接對 “愛,不到” 的難題進行叩問。「只能緊握你的手 / 只能親吻你的臉 / 沒有明天的愛情」,深沈的低吟,在乾淨的編曲上勾勒出蔡琴味道。
<錯以為了嗎?> 以探戈和電子的元素混搭,組合出一種驚喜的聲音,這首創作於 1993 年的作品,蘊藏了 “巴奈式” 的叛逆。然而在這一首之後,才赫然發現這一張專輯是以此音樂調性作為主軸,探戈和電子音樂的組合,在這首歌的後半部逐漸濃郁,無形中掀起一層浪,撲向接下來的曲目中。
<怪自己太特別> 與 <小小的乞求> 皆出現了鮮明的古典樂器獨奏。<怪自己太特別> 前奏裡的小提琴渲染出濃厚的巴洛克旋律,尾段不斷重複的 “太特別” 呢喃,在聲效的堆疊下更顯張力。<小小的乞求> 則有古典鋼琴開場,有趣的是,巴奈用了“乞求”而非“祈求”,將個人的視角往更低的位置試探,在高貴的華爾滋伴隨下,凸顯出更哀傷的調性。
<那一夜在曼哈頓> 在最後段落,隨著一個電子低音的下沉,營造出進入另一種時空的錯覺。<戰爭> 在磅礴的鼓擊聲下開場,並穿插許多咆哮爵士的小號片段式吹奏,「男生跟女生是一場不停的戰爭 / 而我就好像敗了仗的俘虜」豐富的樂器編排貫徹整首曲目,在情緒上表現出飽滿的堆疊。這是一首會不停在內心「哇...」,然後還是「哇......」,不斷讚嘆,繼續讚嘆編曲設計的作品。
<愛是什麼?> 則回到專輯最核心,主歌和尾段連續的疑問,拋出對於愛情的不確定,到底,這些「是真的愛嗎?」

愛不愛得到?

愛,不到》絕對是一張大開眼界之作。她將個人私密的青春經歷,在面對社會的壓迫下形塑的狀態,交付給由金曲、金音獎音樂人蕭賀碩、李承宗(Circo Ensemble)、鄭各均(音速死馬、三牲獻藝)所組成的製作團隊,透過不一般的聲音去發出巨響。
而編曲中不斷湧現意想不到的元素,最初可能會有一種應接不暇的震撼。但一次次的愣住以後,是索性放棄在聽覺上專注地去感受什麼,而徜徉於巴奈在聲音中釋放情感的自由。
《愛,不到》精裝版專輯裝幀由楊士慶操刀設計。

探戈和電音的組合意義?

咀嚼著如此新鮮的樂風組合,自己不斷湧現出片段的思緒。探戈作為一個傳統,源自非洲,並於拉丁美洲流行的樂風,與電音這種新興、且席捲世界的活力樂風的搭配,有什麼組合意義?我想這可能除了表現巴奈在這二十年來的心境轉變,也透過這兩者迴異的元素,表現出愛情當中的撲朔迷離。
確實,有時候過於突出的編曲設計會讓聽覺期待上,遭到像一個巴掌的打擊。然而那樣突破性的設計,就是讓這張專輯有別於一般的地方。之前曾聽聞某樂評人對於這張作品的好奇:「不知道金曲評審要怎麼去評這這張專輯?」,我想這樣的疑惑確實存在。
巴奈透過《愛,不到》,到底能在這一次的金曲獎上,用有別於其他入圍者的視角和歌聲,收穫什麼樣的肯定?是相當值得期待。不過,這一把不同凡響的聲音,比起讓更多人聽見,我想她已經做到讓人無法忘記。
透過《愛,不到》,用聲音感受巴奈和巴奈的對話。 攝影 / KRIS KANG
-
文:Tom Phan,經營 FB 粉專「有一點唱片故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聽一些台灣音樂,寫一些聆聽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而睽違三年時間,在《畫話》這一張專輯上,開始出現了個人以外的不同合作,像是最為人知的《拋》、《自戀的自虐》、《另個時空的你》,都拓展了她在音樂上更大面向的發展,從熟悉的 “被動” 習慣、轉為更 “主動” 的探索。
「工作、學業、感情、人際關係、家庭...關於未來的一切都令人頭痛,唯有音樂是少數讓人放鬆的事情,時常一掉進音樂的漩渦中就是一整天,無法自拔。」樂團如此定位自己的樂團意義。 《有沒有頭痛》,專輯名字猶如一個大大的疑問。「不痛了。」是我再一次把專輯播完一遍以後,很肯定的答覆。
YELLOW 近幾年在台灣樂壇的強勢崛起,實在讓人無法不對他們賦予更多的注視。其中作品的創作力旺盛,再加上作品中層次豐盈的細節,使它們音樂中所帶出的震撼,幾乎可以說是應接不暇的聽覺狀態,也怪不得有這麼多評論人將他們的出現稱之為“怪獸級”。
睽違四年,康士坦的變化球從《擱淺的人》來到2020年末的《更迭》,當中表現出樂團在這期間的磨練和生命變化,在後搖滾的樂風創作裡邁向更極端的位置,也同時象徵了樂團本身的成長記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世間萬物每一刻都在變動,沒有一樣是靜止的。」
從台中發跡的「椅子樂團」,團員分別為三人編制的雙主唱樂隊,由詠靖、仲穎以及伯元組成,彼此也是高中吉他社的夥伴。而無論團名的誕生或是樂團的組成,都來自於生活中平凡不過的瞬間。音樂中熟悉的復古味道,椅子樂團試著在創作中將任何瞬間都慢下來,甚至是把時光倒流過來。
從 2018 年的《無病呻吟有情抒情》之後,到 2019 年推出《雞腿便當》,爾後於隔年再推出《時間的奶昔》EP 和《Cook the Vibe》現場迷你專輯,今年 leo王 持續輸出創作靈感,以《消化不良》繼續唱出自己對平常生活周遭的感悟與諷刺。有趣的是,這些作品當中都環繞台灣在地食材。
而睽違三年時間,在《畫話》這一張專輯上,開始出現了個人以外的不同合作,像是最為人知的《拋》、《自戀的自虐》、《另個時空的你》,都拓展了她在音樂上更大面向的發展,從熟悉的 “被動” 習慣、轉為更 “主動” 的探索。
「工作、學業、感情、人際關係、家庭...關於未來的一切都令人頭痛,唯有音樂是少數讓人放鬆的事情,時常一掉進音樂的漩渦中就是一整天,無法自拔。」樂團如此定位自己的樂團意義。 《有沒有頭痛》,專輯名字猶如一個大大的疑問。「不痛了。」是我再一次把專輯播完一遍以後,很肯定的答覆。
YELLOW 近幾年在台灣樂壇的強勢崛起,實在讓人無法不對他們賦予更多的注視。其中作品的創作力旺盛,再加上作品中層次豐盈的細節,使它們音樂中所帶出的震撼,幾乎可以說是應接不暇的聽覺狀態,也怪不得有這麼多評論人將他們的出現稱之為“怪獸級”。
睽違四年,康士坦的變化球從《擱淺的人》來到2020年末的《更迭》,當中表現出樂團在這期間的磨練和生命變化,在後搖滾的樂風創作裡邁向更極端的位置,也同時象徵了樂團本身的成長記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世間萬物每一刻都在變動,沒有一樣是靜止的。」
從台中發跡的「椅子樂團」,團員分別為三人編制的雙主唱樂隊,由詠靖、仲穎以及伯元組成,彼此也是高中吉他社的夥伴。而無論團名的誕生或是樂團的組成,都來自於生活中平凡不過的瞬間。音樂中熟悉的復古味道,椅子樂團試著在創作中將任何瞬間都慢下來,甚至是把時光倒流過來。
從 2018 年的《無病呻吟有情抒情》之後,到 2019 年推出《雞腿便當》,爾後於隔年再推出《時間的奶昔》EP 和《Cook the Vibe》現場迷你專輯,今年 leo王 持續輸出創作靈感,以《消化不良》繼續唱出自己對平常生活周遭的感悟與諷刺。有趣的是,這些作品當中都環繞台灣在地食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巴哈有一次在宮廷演出時,他的大提琴被人動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的其他弦都被弄斷,當所有人等著看他當眾出糗時,他沒有臨陣退縮,而是用一條G弦即興演奏一首詠嘆調,就是如今著名的G弦之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遭遇困境時,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演奏出超越自我的人生樂章。今天分享六首以音樂家為名的歌曲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中國對臺的認知作戰,包括輿論戰、法律戰及心理戰,並探討了中國認知作戰對音樂產業的發展不利的影響。文章也聚焦在臺灣音樂產業、網紅及娛樂圈面對中國威脅的因應策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MKS0vTPR8聽過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嗎?妳一定聽過,只要幾個小節帶過,妳一定可以辨認出來。這幾乎是所有大提琴家必備的曲目,從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愛穿三宅一生的穆斯基一直到馬友友,一定都會錄製的曲目。 這個曲子自從巴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Thumbnail
音樂簡介 「現在是什麼時辰了」由蔡旻佑譜曲,歌詞譯自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散文詩《沉醉吧》。最初收到由蔡旻佑創作的Demo,簡單彈奏的鋼琴,隨性哼唱的詩詞旋律,有音樂劇的口白曲式,有法國古詩的優雅,了然於心的純粹,是最後選作〈Live in Life〉系列單曲,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原因。 愛唱歌的女孩
Thumbnail
#巴奈 #夜婆 #專輯 #樂評 巴奈這張專輯,以巴奈的歌聲為繆思,整張專輯的製作人為 #柯智豪 。從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寫完第一首歌 #入漿 ,到最後完成的夜婆,整整花了十四年。一邊聽歌,一邊看每首歌的筆記吧!
Thumbnail
她雖然能要求咖啡店老闆換音樂,卻無法決定生命中的任何時刻,是否仍會出現巴哈,或是其他勾起她痛苦回憶的古典樂曲。每次樂音一出現,她就陷入憎恨與狂躁的循環,無法自拔。
Thumbnail
人們都只盯着還未填滿的半杯水,忘掉了自己已經擁有了半杯水。空靈的琴音和人聲,慢慢加上弦樂,慢慢加上管樂,古典味濃的曲風,誰說早已不適用於現代?誰說早已被淘汰?
Thumbnail
能寫出一首令許多人傳唱至今的經典好歌不容易。雖然詞曲創作者經常隱身在歌曲背後不太為人所知,但這位創作人可不僅寫歌或出唱片,還是演員和音樂劇演員。她有過一張備受音響發燒友推崇的專輯《Dreaming》,在台灣口耳相傳至今,想必不少人收藏,而發行至今38年,還能推出高音質紀念版本,可見張專輯在流行樂界中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巴哈有一次在宮廷演出時,他的大提琴被人動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的其他弦都被弄斷,當所有人等著看他當眾出糗時,他沒有臨陣退縮,而是用一條G弦即興演奏一首詠嘆調,就是如今著名的G弦之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遭遇困境時,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演奏出超越自我的人生樂章。今天分享六首以音樂家為名的歌曲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中國對臺的認知作戰,包括輿論戰、法律戰及心理戰,並探討了中國認知作戰對音樂產業的發展不利的影響。文章也聚焦在臺灣音樂產業、網紅及娛樂圈面對中國威脅的因應策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MKS0vTPR8聽過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嗎?妳一定聽過,只要幾個小節帶過,妳一定可以辨認出來。這幾乎是所有大提琴家必備的曲目,從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愛穿三宅一生的穆斯基一直到馬友友,一定都會錄製的曲目。 這個曲子自從巴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Thumbnail
音樂簡介 「現在是什麼時辰了」由蔡旻佑譜曲,歌詞譯自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散文詩《沉醉吧》。最初收到由蔡旻佑創作的Demo,簡單彈奏的鋼琴,隨性哼唱的詩詞旋律,有音樂劇的口白曲式,有法國古詩的優雅,了然於心的純粹,是最後選作〈Live in Life〉系列單曲,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原因。 愛唱歌的女孩
Thumbnail
#巴奈 #夜婆 #專輯 #樂評 巴奈這張專輯,以巴奈的歌聲為繆思,整張專輯的製作人為 #柯智豪 。從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寫完第一首歌 #入漿 ,到最後完成的夜婆,整整花了十四年。一邊聽歌,一邊看每首歌的筆記吧!
Thumbnail
她雖然能要求咖啡店老闆換音樂,卻無法決定生命中的任何時刻,是否仍會出現巴哈,或是其他勾起她痛苦回憶的古典樂曲。每次樂音一出現,她就陷入憎恨與狂躁的循環,無法自拔。
Thumbnail
人們都只盯着還未填滿的半杯水,忘掉了自己已經擁有了半杯水。空靈的琴音和人聲,慢慢加上弦樂,慢慢加上管樂,古典味濃的曲風,誰說早已不適用於現代?誰說早已被淘汰?
Thumbnail
能寫出一首令許多人傳唱至今的經典好歌不容易。雖然詞曲創作者經常隱身在歌曲背後不太為人所知,但這位創作人可不僅寫歌或出唱片,還是演員和音樂劇演員。她有過一張備受音響發燒友推崇的專輯《Dreaming》,在台灣口耳相傳至今,想必不少人收藏,而發行至今38年,還能推出高音質紀念版本,可見張專輯在流行樂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