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巴奈,我想多數人應該很難不將她和社運形象掛上聯想。無論是過往她在二二八公園的駐留身影、或是面對政策不公而站上街頭,或經常為自己、為她愛的人所發出的反抗聲音。因此,相較起她在音樂上的說話比例,她堅勇的形象似乎更加根深蒂固地建立在大眾的印象裡。
進入第三個時代
從 1990 年簽入滾石唱片旗下的音樂公司,巴奈出道至今邁入第三個時代。而於 2020 年所推出的《
愛,不到》,作為她第二張全個人創作專輯,則紀錄了她在過去這 20 年的成長歷程,用音符去表達了生活的種種淬煉。而當中收錄了過往未曾發表的創作,就像是如今的巴奈,重新詮釋和對話 90 年代的自己。
然而讓人較為驚喜的,是她在這一張專輯裡,用了「愛」作為整個架構的主題貫穿。身兼歌手與環境保護者等多重身分的她,年輕時面對城市、原住民的身分認同於焦慮,往後也經常可見她透過音樂創作,去直指寂寞和自我反覆的質疑。
而這一次的專輯主題卻難得呈現了她在情感呈面上,較為正向的流露。讓人不禁好奇,這 20 年間她經歷了什麼?
專輯曲目
專輯開場,
難題 僅用了木吉他聲音劃開序幕,巴奈在當中道出對「愛情」的無奈,似乎在最開始就直接對 “愛,不到” 的難題進行叩問。「
只能緊握你的手 / 只能親吻你的臉 / 沒有明天的愛情」,深沈的低吟,在乾淨的編曲上勾勒出蔡琴味道。
錯以為了嗎? 以探戈和電子的元素混搭,組合出一種驚喜的聲音,這首創作於 1993 年的作品,蘊藏了 “巴奈式” 的叛逆。然而在這一首之後,才赫然發現這一張專輯是以此音樂調性作為主軸,探戈和電子音樂的組合,在這首歌的後半部逐漸濃郁,無形中掀起一層浪,撲向接下來的曲目中。
怪自己太特別 與
小小的乞求 皆出現了鮮明的古典樂器獨奏。
怪自己太特別 前奏裡的小提琴渲染出濃厚的巴洛克旋律,尾段不斷重複的 “太特別” 呢喃,在聲效的堆疊下更顯張力。
小小的乞求 則有古典鋼琴開場,有趣的是,
巴奈用了“乞求”而非“祈求”,將個人的視角往更低的位置試探,在高貴的華爾滋伴隨下,凸顯出更哀傷的調性。
那一夜在曼哈頓 在最後段落,隨著一個電子低音的下沉,營造出進入另一種時空的錯覺。戰爭 在磅礴的鼓擊聲下開場,並穿插許多咆哮爵士的小號片段式吹奏,「男生跟女生是一場不停的戰爭 / 而我就好像敗了仗的俘虜」豐富的樂器編排貫徹整首曲目,在情緒上表現出飽滿的堆疊。這是一首會不停在內心「哇...」,然後還是「哇......」,不斷讚嘆,繼續讚嘆編曲設計的作品。
愛是什麼? 則回到專輯最核心,主歌和尾段連續的疑問,拋出對於愛情的不確定,到底,這些
「是真的愛嗎?」。
愛不愛得到?
《
愛,不到》絕對是一張大開眼界之作。她將個人私密的青春經歷,在面對社會的壓迫下形塑的狀態,交付給由金曲、金音獎音樂人蕭賀碩、李承宗(Circo Ensemble)、鄭各均(音速死馬、三牲獻藝)所組成的製作團隊,透過不一般的聲音去發出巨響。
而編曲中不斷湧現意想不到的元素,最初可能會有一種應接不暇的震撼。但一次次的愣住以後,是索性放棄在聽覺上專注地去感受什麼,而徜徉於巴奈在聲音中釋放情感的自由。
探戈和電音的組合意義?
咀嚼著如此新鮮的樂風組合,自己不斷湧現出片段的思緒。探戈作為一個傳統,源自非洲,並於拉丁美洲流行的樂風,與電音這種新興、且席捲世界的活力樂風的搭配,有什麼組合意義?我想這可能除了表現巴奈在這二十年來的心境轉變,也透過這兩者迴異的元素,表現出愛情當中的撲朔迷離。
確實,有時候過於突出的編曲設計會讓聽覺期待上,遭到像一個巴掌的打擊。然而那樣突破性的設計,就是讓這張專輯有別於一般的地方。之前曾聽聞某樂評人對於這張作品的好奇:「不知道金曲評審要怎麼去評這這張專輯?」,我想這樣的疑惑確實存在。
巴奈透過《愛,不到》,到底能在這一次的金曲獎上,用有別於其他入圍者的視角和歌聲,收穫什麼樣的肯定?是相當值得期待。不過,這一把不同凡響的聲音,比起讓更多人聽見,我想她已經做到讓人無法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