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控必看!一次幫你收集好的色彩體系分析書和周邊文創!

色彩控必看!一次幫你收集好的色彩體系分析書和周邊文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世界上有諸多色彩體系標準,例如大家最常聽到的PANTONE,還有MUNSELL(曼賽爾)、OSTWALD(奧斯特華德)等等,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色彩體系。

今天就要幫大家介紹,從17世紀開始到現在已知的色彩體系系統和它們的現代周邊文創商品。


Traité des couleurs servant à la peinture à l'eau

1692年由荷蘭藝術家A. Boogert所製作的水彩色票,裡面記載了水彩原色和混一色、兩色和三色的結果,總共有八百種的紀錄。

raw-image

這系列的作品並沒有做成文創商品但是可以線上全本閱覽,一起在家遠距欣賞300多年前的著作吧!


Werner’s Nomenclature of Colours // 維爾納色彩命名法

是德國地質學家Abraham Gottlob Werner將自己在自然界所發現到的顏色所做成的色票書,後來在1814年被英國花草繪圖藝術家Patrick Syme所出版。

Werner's 官網

Werner's 官網

這本書裡所記載的顏色因為精準地描述了自然界的生物色彩和可以找到的地點,因此後來也被達爾文所使用。

---

相關商品


Ostwald // 奧斯特華德色彩體系

Ostwald是1920年由德國化學家Wilhelm Ostwald所發表的色彩體系。其色彩系統強調黑白兩色和不同純色的搭配,是一種以對抗色彩斑斕的抽象表現主義所設計出的系統,因此受到了同樣講求極簡純粹的De Stijl(荷蘭風格派)的歡迎。之後在被康定斯基帶入包浩斯學院,成為該學院指定的色彩體系。

Ostwald並沒有出產自己的文創周邊商品,但是世界知名的英國牛頓水彩,便是以該色彩系統設計產品,因此想要收集這個色彩體系的周邊,不妨看看牛頓的產品吧!


British Color Standard // 英國色彩標準

British Color Standard是一套發明於1931年的色彩系統,裡面紀錄了多種動植物、礦物和香料等顏色,是當時英國製作產品的色彩標準書。

這套色彩系統到了1950年後便不再使用,但是後來被設計師ackie Piper & Victoria Whitbread 發現,因此將它重新做成文創品牌,並且以此開發出各種家飾品和包款。

目前台灣有無煙蠟燭的代理商DE CE JOUR,其他產品也可以上官網ETSYTROUVA購買。


Pantone // 彩通

Pantone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色彩體系,舉凡油漆、平面設計、織品、工業設計、政府文宣等等,都是其廣泛的使用對象。

PANTONE的產品除了本身的專業色票之外,也有開發許多周邊商品,例如馬克杯、手機殼、旅行箱等等,這些都可以上他的官網去購買。

raw-image

如果你想了解其他色彩體系的內容,這個部落格COLOR SYSTEM裡記載了從柏拉圖開始的色彩系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色彩學 #色彩研究 #PANTONE #設計 #文創周邊 #英國色彩標準 #公平貿易 #環境友善 #荷蘭 #古書 #達爾文 #維爾納 #色彩體系 #奧斯特華德





avatar-img
英系女生阿德麗塔的沙龍
18會員
41內容數
我是我的觀察對象,我也是我的報導人,我的生活場域是我的田野。歡迎來到關於我的37歲的反身民族誌田野筆記。 This is my reflexive ethnography project of the 37 years old me. Welcome to my worl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位國際知名大學者來學校訪問一週,作者作為老闆的助理負責接待。過程中,作者受到教授學術態度與風格的啟發,也重新省思自身的研究方向。文章描述作者接待教授的過程、教授的學術風格以及作者自身研究方向的轉變。
我通常不會寫新年新希望,因為我覺得過年,只是又多了一天而已。但是慢慢我發現,我之所以對西曆過年很冷淡,是因為我已經習慣農曆新年。 即便現在的我比較習慣且生活於西方文化之中,農曆過年卻是深根蒂固在我心裡的一個東西。或許這是我原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很難以西曆新年去取代,也很難選擇不過農曆新年。 在農
台灣自從12月下旬開始,台灣許多法案紛紛轉向,因此各家的支持者也各自表態。我的臉書也因此開始了有了各種評論推播,看了一下發現,有些分享者都是我認識很久的朋友,且他們都轉向了我覺得不太可能會這樣的政治立場,因此讓我開始好奇、回想,到底是他們的人格讓他們變成這樣,還是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轉變
一位國際知名大學者來學校訪問一週,作者作為老闆的助理負責接待。過程中,作者受到教授學術態度與風格的啟發,也重新省思自身的研究方向。文章描述作者接待教授的過程、教授的學術風格以及作者自身研究方向的轉變。
我通常不會寫新年新希望,因為我覺得過年,只是又多了一天而已。但是慢慢我發現,我之所以對西曆過年很冷淡,是因為我已經習慣農曆新年。 即便現在的我比較習慣且生活於西方文化之中,農曆過年卻是深根蒂固在我心裡的一個東西。或許這是我原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很難以西曆新年去取代,也很難選擇不過農曆新年。 在農
台灣自從12月下旬開始,台灣許多法案紛紛轉向,因此各家的支持者也各自表態。我的臉書也因此開始了有了各種評論推播,看了一下發現,有些分享者都是我認識很久的朋友,且他們都轉向了我覺得不太可能會這樣的政治立場,因此讓我開始好奇、回想,到底是他們的人格讓他們變成這樣,還是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