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個星期學校請來了一個國際知名的大學者,年紀不算太大但是成就卻很可觀,本人我剛好有幸是老闆的助理所以他就由我接待了。
我們星期一去了國家最高單位的學術機關參觀,後面四天就在學校舉辦不同的課程跟講座。不過因為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設計給學生的,所以我也沒有期待會從這次的活動裡向教授學到很多東西。
然而有些事情會發生的還是會發生,自從星期一聽了教授的小演講後,讓我了解到並非所有學術場合都需要正式到不行的講座,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演講需要使用非常艱深的單字。有更多時候,能把訊息傳遞出去並且打開交流,其實比上面這兩樣專業還重要。後來教授在學校裡做的多場講座,雖然因爲職務的關係不便參加,但是私底下跟教授交流,沒有一次不感覺到教授對做學問的嚴謹,但是又有大膽的性格,還有專心致志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是很理想的國際學者的風範。除此之外,教授也很喜歡向比他懂的人詢問,他常常說對於某些助理懂得比較多的地方,他都會請教他們,讓我覺得反差很大,但是是好的那種。
另外那天在講座上,我也看到教授不斷的寫下聽寫下每個問題,尤其是有非常具專業性的時候。總之,雖然教授只在這裡待了一週,但是我覺得我得到的學術刺激大概都大於我的人生裡大部分的經驗。
因此教授離開之後,很多事情在我的腦子裡打轉,其中對於自己研究興趣的態度,大概就是最印象深刻的。我在之前,對於一些原民的民族學研究相當感興趣,但是同時又有把自己家族歷史找出來的使命感,因此在拉扯很久之後,加上男友在部落的研究遇到一些阻礙,所以我突然冷靜了下來—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意識到我只要專注一個主題就夠了。
所以我重新規劃了自己做到一半的研究,我希望能跟部落坦承,目前有這些發現,不確定跟部落認知是否相合,但是希望提供給他們當參考。
另一方面,如果明年有幸申請上台灣文化研究所,我也要開始著手研究自身的族群和家族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