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日文翻譯書由芦谷國一所著的《
漫畫歐文字體の世界》悄悄地賣得很不錯,以漫畫的方式讓大家了解25種歐文經典字體,是本有趣的歐文字體入門書。故事的開始是從「西東京設計事務所」的設計師突然罷工搞失蹤,使得跑業務的玩栖小姐臨危授命得接下設計商標的任務,但是對字體不了解的她,在找資料的過程中彷彿穿越了時空,掉入字體的世界。
有趣的是,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每個字體都變成有個性的人物,有著鮮明的人設與性格,像是一開始就遇上了無襯線體「Helvetica」,在書中用「運用領域廣泛的字體國王」來描述,且是「家境富裕、個性爽朗的正統好學生」作為人設。「Helvetica」是1957年瑞士哈斯鑄字廠所發表的字體,該字體的字距窄可以有效地組合字體,也適合作為商標滿足常要放大縮小的需求,是20世紀最被廣泛使用的無襯線體。而所謂的「無襯線體」就是代表「起筆」與「終筆」沒有裝飾的突起物,與羅馬字體的造型恰恰相反。
在本書中作者將字體分為五種類別,分別是「無襯線體」(Sans serif)、「羅馬體」(Roman)、「手寫體」(Script)、「展示體」(Display)與「歌德體」(Blackletter),事實上也有其他的分類法,不過分類目的也是在於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字體的特色。至於本篇文章就先從「無襯線體」(Sans serif)開始介紹吧!
相對於剛剛提到的「Helvetica」,另一個1982年由英國公司Monotype設計的「Arial」在漫畫裡,則被塑造成缺乏自信的字體,因為它是被製造來替代Helvetica的字體。兩者字體的寬度完全一樣,在電腦上替換後格式也不會跑掉。但為何要有替代字體呢?當時Monotype公司要為IBM的雷射影表機搭載無襯線字體,因沒有「Helvetica」的字體著作權,且若購買版權和自行設計一套新的字體花費相去不遠,因此就誕生當時所謂的「Sonoran Sans Serif」,之後才改為「Arial」。「Arial」在1992年被Windows與Mac選為系統內建的字型因此更廣為人知。至於如何分辨兩者差異?其中「Arial」的設計在字的頭尾有斜切的設計,成為與「Helvetica」的平切法主要的差異。這特色正是說明「Arial」的結構基礎是來自比「Helvetica」更早之前被設計出來的無襯線體的老前輩「Grotesque」。
1927年由德國鑄字廠開發的「Futura」字體也屬無襯線字體,其名字有「未來」的意思,背景在於當時受包浩斯學校的影響,以尺和圓規所開發出這種追求理性機能美的字體,在當時看來是很具未來感的字體。我在學生時期就很喜歡「Futura」,尤其是英文的O字看起來很像以正圓構成,簡單俐落也容易搭配。
另一個也是用尺和圓規畫出來的無襯線體「Gotham」,是2000年《GQ》雜誌委託美國字體公司Hoefler & Free-Jones所設計,幾何的結構有很強的辨識性與易讀性,給人強而有力、充滿活力的感覺,甚至歐巴馬在競選總統時的文宣也都採用這種字體。我自己對於「Gotham」的好感除了也是結構之外,它在於字型設計上從細到粗的選字相當完整,使用在同個版面的排版時,可依照字的大小使用不同粗細的同字型,讓整體排版設計具有相當理性與和諧感。
2000年由美國字體公司Hoefler & Free-Jones為GQ雜誌設計的Gotham字體。
此外像是「DIN」與「Frutiger」也都是經常被作為指標使用的字體,前者是來自1931年發表、由德國標準協會為統一工業規格而設計;後者則是瑞士字體設計師為巴黎的戴高樂機場指標而設計,並於1976年公開發表,兩者字的筆畫粗細相當一致,理性且冷靜,給人有種信賴感。因此書裡在漫畫角色的設定上就賦予「認真有禮,喜歡幫人帶路的導覽員」性格。
「DIN」與「Frutiger」辨識性高,經常被作為交通設施裡指標用的字體。
如果將無襯線體再細分的話,還可以分成早期較為粗糙卻強而有力的「Grotesque(怪誕)」,與優化後更能廣泛使用的「Neo-Grotesque(新怪誕)」,像是Helvetica便是,雖然現在看起來很正常,但當時被認為是一種怪誕(或是怪美?XD);另外還有分為帶點手寫感的「人文」(Humanist)(Ex. Gill Sans)與設計上符合幾何學的「幾何」(Geometric)(Ex. Futura)。了解這些背後的含義,或許更有助於字體的使用。
更多有趣的字體討論,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