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車廠要小心的事:電動車廠的DNA/傅瑞德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動車時代已經漸漸來臨,而且除了車子本身的效能和潛力之外,車廠更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導致的晶片短缺之際,展現出了更大的生產彈性。電動車廠的這個特色,能為傳統車廠帶來什麼啟示嗎?

根據The Verge網站的這篇報導指出,Tesla為了因應疫情期間的晶片短缺,改寫了車上所使用的電腦程式碼,以便替換採購自其他來源的代用晶片。
我們可以想像成,電腦廠商因為買不到Intel的處理器,必須改用Apple的M1晶片,所以改寫了作業系統,讓產品可以繼續生產、並且保持至少相同的效能。

數位世界的座駕

對於數位操控的機器(例如電動車)來說,好處是只要改寫軟體,就可以進行增減功能(作為調整價格和成本的籌碼)、更換晶片、售後升級等等。
而對於以大多以機械或類比操作的機器(例如傳統汽車)而言,好處是某些產品完全不需要依賴軟體和電子設備(例如老車),即使缺電或斷網也能運作;但缺點是只要碰上晶片短缺這類事情,因為改動功能就可能得動到機械構造、自己的軟體團隊又不夠強(因為這類工程往往是外包的),所以就只能跳腳。
例如引文中就提到,例如BMW和Daimler等多家汽車廠商,就因為晶片短缺問題而不得不暫時關閉產線。
理論上,即使是傳統汽車廠商,只要能找到替代的晶片來源、並且自己改寫軟體,應該也能像Tesla一樣迅速緩解缺貨問題。
但這已經牽涉到產品的基本設計、以及企業基因的本質:這家車廠是1. 機械公司、2. 資訊硬體公司、還是3. 軟體公司?
大多數傳統汽車公司的強項,都是前二者的組合;但電動車公司出生時的基因就是以後二者為主,而且軟體能力更是左右未來的關鍵。所以才有人說,電動車根本就是「在路上跑的手機」。

軟體是關鍵

軟體之所以是關鍵的原因有二:
  • 機械和硬體裝置如馬達、電池、輪胎、煞車等組件,都有專業廠商開發、而且相對容易在市場上買到現貨,品質也有一定程度的保證。但缺點是你買得到,競爭對手也買得到,而且東西不見得比你的差;除非你願意像Tesla一樣花大錢,關鍵組件都自己來。
  • 對於主要電動車廠而言,內部研發的軟體是真正的獨門武器,不會跟別人分享;相同的硬體在不同的軟體加持下,也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效能水準、以及穩定性(想想同樣用Intel處理器的Mac和Windows)。
其實除了機械和軟硬體能力之外,未來還要加上4. 連網能力,不過這就比較是大範圍(道路交通體系)和小範圍(車與車之間溝通)的基礎建設架構的問題了。
雖然理論上只要是軟體,都可以藉由「開源」(open source)的方式,透過社群高手的合作來加速改進、減少缺失,但因為牽涉到安全和歸責的問題,所以短期之內應該不會看到車廠釋出軟體供大眾研究。
(註:確實有例如Comma.aiAutoware Foundation這類機構推出開源的自動駕駛軟體,不過至少以目前的環境,無論軟體好壞都是使用者自負責任,所以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了。)

結語

總之,從Tesla改寫軟體來因應晶片來源更換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未來車廠在這方面的潛能、以及不同的產業DNA面對環境變化時的彈性。
至於傳統車廠並不是沒有機會、也不一定要在晶片缺貨時任人宰割;相信在未來一二十年之內,仍然會有一定程度的燃油車輛支持者和實際需求。但車廠從現在開始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技術比重、研發能量分布、以及產品基礎設計哲學的平衡點:
要做一輛手搖也能啟動,只要有油也能在世界末日啟動的機械車,還是聰明到整天不需要你動手,只要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就好的智慧電動車?
還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對今天的世界而言恰到好處的地方?

參考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新一代電動車廠的本質都是「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無論從工程、商業、或是企業文化的角度看,它們跟傳統車廠的經營模式都沒有太大關係,而這也將會是帶來破壞性創新的關鍵;不過,這些公司也可能將科技業行之有年的「負面」手法帶進汽車產業。
「使命」必須要有高度、廣度,和時間的跨度,才能為目標、策略、績效指標,指出明確的內容與方向;有了宏觀的使命與願景,才不會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進而開始考慮中長期的目標、策略和指標,化危機為轉機。
對於現今這種新型態的「戰疫」,我們要有新的立法、法源依據、組織架構,再加上「無限賽局」的心態和準備,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方式,確保經濟持續發展。
從知道有PDCA這種東西開始,我就一直有一個疑惑:這類「封閉校正」系統的問題,或許有點像是量子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原理」;但如果用我的方式說,問題就是可能「迴圈裡有毒」,或者說「靴子裡有蛇」。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新一代電動車廠的本質都是「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無論從工程、商業、或是企業文化的角度看,它們跟傳統車廠的經營模式都沒有太大關係,而這也將會是帶來破壞性創新的關鍵;不過,這些公司也可能將科技業行之有年的「負面」手法帶進汽車產業。
「使命」必須要有高度、廣度,和時間的跨度,才能為目標、策略、績效指標,指出明確的內容與方向;有了宏觀的使命與願景,才不會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進而開始考慮中長期的目標、策略和指標,化危機為轉機。
對於現今這種新型態的「戰疫」,我們要有新的立法、法源依據、組織架構,再加上「無限賽局」的心態和準備,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方式,確保經濟持續發展。
從知道有PDCA這種東西開始,我就一直有一個疑惑:這類「封閉校正」系統的問題,或許有點像是量子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原理」;但如果用我的方式說,問題就是可能「迴圈裡有毒」,或者說「靴子裡有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特斯拉自動駕駛硬體版本的演進,包括 HW3.0、HW4.0 硬體版本在臺灣的抵達和消費者的選擇,硬體與軟體的協同發展,各版本晶片的技術規格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對於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有興趣的讀者具有參考價值。
這陣子在研究自動駕駛技術,還記得2021年我當時分享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那時候特斯拉還有雷達、沒有occupancy networks、自動標記算法和虛擬場景構建算法都沒有現在完善,那個時候特斯拉使用BEV鳥瞰圖來進行感知融合計算深度,再配上蒙地卡羅決策樹的方法來進行道路決策,後面一步步提升感知
在迎接未來的挑戰中,電動車供電設備(EVSE)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議題日益重視,電動車作為一項清潔能源交通方式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然而,要實現電動車的普及,建立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至關重要。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在過去兩年間,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似乎從一個超級被追捧的明日之星,跌落到一個人人喊打的沒料企業。這基本上可以從特斯拉 TSLA 的股價看出......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非特斯拉陣營市占快速成長 我們現在在台灣街頭看到的電動車真的是越來越多了,除了路上很多的Tesla Model 3/Y,其實傳統車廠在2023年的銷售量相比過去也是成長很多,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選擇是越來越多,有競爭才有越來越進步的車子,也才會有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出現。BMW 是傳統車廠占比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特斯拉自動駕駛硬體版本的演進,包括 HW3.0、HW4.0 硬體版本在臺灣的抵達和消費者的選擇,硬體與軟體的協同發展,各版本晶片的技術規格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對於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有興趣的讀者具有參考價值。
這陣子在研究自動駕駛技術,還記得2021年我當時分享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那時候特斯拉還有雷達、沒有occupancy networks、自動標記算法和虛擬場景構建算法都沒有現在完善,那個時候特斯拉使用BEV鳥瞰圖來進行感知融合計算深度,再配上蒙地卡羅決策樹的方法來進行道路決策,後面一步步提升感知
在迎接未來的挑戰中,電動車供電設備(EVSE)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議題日益重視,電動車作為一項清潔能源交通方式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然而,要實現電動車的普及,建立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至關重要。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在過去兩年間,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似乎從一個超級被追捧的明日之星,跌落到一個人人喊打的沒料企業。這基本上可以從特斯拉 TSLA 的股價看出......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非特斯拉陣營市占快速成長 我們現在在台灣街頭看到的電動車真的是越來越多了,除了路上很多的Tesla Model 3/Y,其實傳統車廠在2023年的銷售量相比過去也是成長很多,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選擇是越來越多,有競爭才有越來越進步的車子,也才會有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出現。BMW 是傳統車廠占比